蘇玲芬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3)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初探
蘇玲芬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3)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而詩本身就與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秦漢以后,以詩詞入歌伴樂漸漸成為社會主流藝術表現形式之一。藝術歌曲起源于歐洲,因音樂大師舒伯特的創作而風靡世界。藝術歌曲經由上世紀初我國的音樂家們介紹到國內后,便在中國生根發芽,且長盛不衰。舶來的藝術歌曲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然與中國傳統詩詞歌賦發生碰撞和交融,本文就古典詩詞與藝術歌曲的結合談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所具有的獨特美學特征。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美學特征
自古以來,詩與歌就是緊密聯系的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詩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遠古巫術,而巫術的表現特點就是“歌”與“舞”的結合。
在我國,詩歌最早源自民間歌謠,后來漸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有一整套創作范式的文學體裁。有明確文獻記載的詩、歌、樂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出現在漢朝,漢朝時樂府的成立,是我國古詩詞與音樂藝術“聯袂”的里程碑。漢樂府中收錄的許多廣為傳唱的民歌,亦是詩作中不朽的傳世精品。漢朝以后,吟詩作對、填詞作賦成為一種經久不絕的文壇風氣,而秦淮河畔的青樓名妓們借助文人騷客的生花妙筆,用自己的藝術修養將詩詞、音樂、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藝術歌曲發軔于西洋樂壇,源頭可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的交響樂和歌劇,經十九世紀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音樂家的創作而廣為人知。藝術歌曲簡單來說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注重詞與曲的結合,對歌詞的藝術質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藝術歌曲多以著名文學家的經典詩作為歌詞;第二,在演唱中音樂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達主題上重抒情,側重表現人的心理世界。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西方文化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中國。五四運動前后,藝術歌曲開始傳入我國,當時一大批社會知名學者、文人、音樂家都陶醉于藝術歌曲的感染力,不遺余力地介紹、傳播、推廣,甚至直接參與創作,誕生了一大批大受歡迎的經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藝術歌曲在中國樂壇更是大放異彩,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藝術歌曲創作大家,如鄭秋楓、施光南、尚德義、谷建芬、士心等,在優秀的音樂人的引領下,這個時期的佳作《我愛你,中國》《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親河》等膾炙人口,傳唱不衰。
隨著藝術歌曲在我國的發展,其創作素材的廣度和深度也在逐漸拓展,歌詞由最初的多選用現代詩,到后來越來越多地借鑒、采用或改編中國古詩詞,如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黎英海的《楓橋夜泊》《春曉》,馬思聰的《將敬酒》,陳田鶴的《春歸何處》,王建中的《如夢令》等,讓中國特有的文學元素與外來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拓展了藝術歌曲的內涵和外延。從美學視角來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如下特征:
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作者主觀感受與客觀對象之間有機統一而形成的一種能夠讓人體會、領悟卻又難以言說的藝術境界,因此,凡是在藝術作品中恰當表現出的意境都是具有特點美感的。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特別講究含蓄、回味,凡是優秀的詩詞都有獨特的意境,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高曠唯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兒女情長……尤其是抒情詩,或慷慨悲歌,或豪氣干云,或相思眷戀,或意味深長,真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抒情詩詞在我國古詩詞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藝術歌曲以抒情見長的特點正與我國古詩詞有良好的契合點,因此古詩詞中的文學意境美就被音樂家們融入到了藝術歌曲之中,具有更強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國上個世紀的著名音樂家青主,創作過很多優秀的藝術歌曲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我住長江頭》,就是文學意境與音樂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我住長江頭》是一首獨唱曲,于1930年面世,歌詞來自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全詞婉轉動人,感情細膩,表現了一位年輕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及對心上人的無盡思念。全詞為:“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何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青主對這首詞的意境把握十分到位,用生動傳神的音樂旋律打開了幾百年前這個古代女子的心扉,讓聽眾與她產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鳴。
在青主的譜曲中,鋼琴伴奏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貫穿始終,平穩舒緩的曲調就像風平浪靜的江水一般流出,韻律質樸優美,靜謐安詳而深情款款。在每一句歌詞的末尾,都特意留有一個或上升或下降的拖音,如低語,似傾訴,在綿綿思念之中帶著一股女子相思之時特有的幽怨之情,可見創作者對原詞的理解深沉透徹,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我國古典詩詞本身就具有可吟唱的重要特征,在創作中,其押韻和平仄的規范使得古詩詞具有特定的節奏感和律動。
押韻是古詩詞中一部分句子末尾的那個字必須使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韻母的字,因此,押了韻的詩句讀起來尾音相似,產生了聲和音美、鏗鏘和諧的效果,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逼截?,簡單地說就是古詩詞念誦時的聲調,因為古詩詞在字數、格式上都有明確的規范,所以其聲調的運用也就隨之有了一定的規則,這就產生了格律。古漢語中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其中上、去、入三聲具有高低不同的變化,于是被統稱為仄聲,平聲調被稱為平聲。如五言絕句以仄聲起,首句押韻的一首詩——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其格律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黎英海,也喜愛創作古詩詞藝術歌曲,他的《登鶴雀樓》就充滿了古詩詞的聲韻美。他在創作中注重西洋樂法與中國詩詞格律的結合,既遵循了古詩詞的平仄旋律,又進行了靈活處理,整個作品匠心獨具,風格鮮明?!兜曲Q雀樓》中,平聲多采用哆、咪、嗦的音,仄聲采用發、瑞、啦、西的音。音調的升降上,同樣的仄聲譜曲方式不盡相同,比如首句“白日依山盡”的“日”與“盡”,在詩的讀誦中均為高音,但在藝術歌曲中前者音調下行,后者音調上行,體現了黎英海先生對古詩詞韻律的獨到理解。
藝術歌曲在西方樂壇的特點比較明確、固定,在唱法上,使用的都是美聲唱法。這種演唱方法在遇到歌曲中的高音時,常常不用自然氣息強烈沖擊來發聲,而講究運用氣息的技巧,以柔和、流暢的方式發聲,讓氣息從下腹處凝聚、發出,逐漸上行,然后從頭部放送出來。美聲唱法區別于其他類型唱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前者屬于混合聲區唱法,也就是真假聲混用、并用,因此美聲唱法有一種其他唱法所沒有的音響特色。
當發源于西洋樂壇的藝術歌曲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必然要與當地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和藝術風格發生碰撞,在此過程中,藝術歌曲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嬗變。那么演唱藝術歌曲時不用美聲唱法,其是否仍屬于藝術歌曲的范疇呢?這在音樂界尚有爭議,于是有學者提出狹義藝術歌曲與廣義藝術歌曲的概念,把只要具有西洋藝術歌曲基本特征的音樂表演形式統一納入藝術歌曲的范疇。因此,藝術歌曲在我國增添了民族唱法的新元素。
前文已述,中國古詩詞與歌唱關系緊密,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為了演唱而作,比如柳永的詞。古代歌曲的演唱,經過成百上千年無數民間藝人的創作、積淀,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戲曲、曲藝、民歌體系,這些藝術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經過融合、改良,演變成了今天我國獨特的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一方面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唱法,一方面借鑒了西方的美聲唱法,其聲調多嘹亮高亢,咬字清晰,甜美悅耳,講究對氣息的控制,同時也混用真假聲,是我國音樂人長期努力探索、研究結出的碩果。民族唱法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唱家,如彭麗媛、閻維文、吳碧霞等,他們演唱的藝術歌曲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充滿了個性美。
西方的藝術歌曲誕生于歐洲上流社會的聚會、沙龍,演奏于達官貴人的客廳府邸,遠離普羅大眾的世俗生活,是非常高雅的藝術。在中國,音樂一向與黎民百姓打成一片,雖然皇親國戚、富商巨賈養得起專門的戲班,但它們與混跡于市井的民間戲班并無藝術內核上的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并沒有西方封建社會中特有的貴族階層,也沒有形成與這個階層相適應的西式貴族精神。這種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在我國的藝術歌曲上,就使其具有了西洋藝術歌曲沒有的雅俗共賞的特點。
黎英海創作的藝術歌曲《春曉》就是雅俗共賞的音樂精品。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作《春曉》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名篇,它不重抒情,而是用清新質樸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生活氣息十足的早春圖,非?!敖拥貧狻?。黎英海先生在創作中以莊重舒緩的增四和弦樂段啟幕,用單二部曲式譜寫出了略帶惆悵,婉轉悠揚的旋律,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生活之美。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我國新時代表演藝術領域的奇葩,它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披上了異域音樂藝術的外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它從誕生以來,就繼承了千年文脈的厚重,這是它具有強勁、長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證,曾經的輝煌是它新的起點。我國的每一位音樂人,都可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傳承與創新并重,不斷創作出更優美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李翠萍.二十世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美學蘊涵[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2]張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之美學特征[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147-149.
[3]羅卉.淺析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J].中國音樂學,2009,(01):93-95.
[4]劉曉龍.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特征[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05):10-12.
[5]王惠琴,李彥榮.中國藝術歌曲美學特征初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1):117-120.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70-02
作者簡介:
蘇玲芬(1973-),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本科學歷,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詩詞藝術歌曲。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項資助課題“百年中國中小學音樂教科書的回顧與反思”(編號:12YJC760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