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心社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為欠發達地區推進扶貧攻堅、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遵循。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扶貧工作規律,在新形勢、新條件下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從發展階段來看,扶貧開發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到加快脫貧致富的階段。貧窮是社會的傷疤,減貧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實施了一大批扶貧工程和扶貧項目,我國有6億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扶貧開發已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向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
從發展時期來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通過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剩余的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完成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十三五”時期是扶貧工作的攻堅期。
從發展區域來看,革命老區仍然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江西是革命老區,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萬貧困人口;2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貧困地區條件差、發展難度大?,F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環境差、發展水平低的深山區、庫區、湖區,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影響致貧因素多、返貧壓力大,既有富民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也有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問題。特別是因病、因災致貧的問題突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長期慢性病、大病人員和殘疾人占31%。加快老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繁重艱巨。
二、精準扶貧理論開創新思路新境界,成為徹底消滅貧困的制勝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必須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精準扶貧理論,是對我們黨的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和延伸,開創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
推進精準扶貧,前提是思維認知精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找準工作定位。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精準扶貧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把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單一式向集約化、精準化、整體化轉變,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提高扶貧開發的成效。
推進精準扶貧,基礎是對象識別精準。扶貧不是普惠性社會福利,而是補齊全面小康“短板”的重大舉措,必須做到精準識別、有的放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 “真扶貧、扶真貧”,把握貧困動態變化,講求針對性,使投入的錢真正讓貧困戶受益。只有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才能真正摸清貧困底數,找準致貧原因,為定點“滴灌”打下基礎,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必須按照“嚴格對象標準、規范識別程序、堅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戶到人”的原則,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以及居住條件、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因素等情況,建立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扶貧資源向貧困對象集中,使“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扶持和幫助。
推進精準扶貧,關鍵是幫扶措施精準。推進精準扶貧,要瞄準目標人群,找準致貧癥結,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根據貧困的類型和原因、發展的資源和條件,科學制定扶貧開發方案,提高扶貧措施的精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注重整體聯動,實施區域性扶貧開發,著重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又要突出扶貧重點,加強對特困戶的點對點幫扶,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增強獲得感、得到真實惠。
四、可行性分析
區域要想聯手協同發展,需滿足的條件:①具有穩定的共生環境,此條件直接影響著共生單元之間的穩定性。②合作區域內單元之間應該有某種內在的共同性質或是空間上的聯系。③在給定的區域內,必須存在一定的共生界面。④區域內部資源相似性以及之間的關系,此條件決定了共生單位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7]。關于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經濟發展的共生條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文化相承,精神支撐
大別山區是一個人杰地靈,民風淳樸的地方,共同的精神文化是大別山人建設家園的思想武器,是大別山人不斷前進的一面旗幟,指導著大別山人腳踏實地干工作,扎扎實實謀發展,在困境中不退宿,在成功中不驕不躁。從大別山地區走出來的人,在精神上都有一定的歸一性,心靈上具有相通性[8],為大別山的發展共同努力奮斗著。
2.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大別山區的交通運輸已形成鐵路、公路和水路相配合的區域網,合九鐵路和京九鐵路分別由大別山區的東西方向穿入,寧西鐵路從東到西貫穿大別山區。三大鐵路構建了兩縱一橫的鐵路運輸骨架,南北方向的105、106、206國道,東西向的312國道,形成了三縱一橫的公路干線,麻城市、六安市、潢川市、信陽市成為大別山區四個區域交通點,基本實現了新縣、紅安、金寨、麻城等較完善的公路局域網,主要鄉鎮的村級公路的普及率已達95%,大別山區各縣市緊密相連,交通網絡的布局基本形成,將大別山各縣市緊緊的串聯在一起。
3.政策支持,環境良好
中原崛起戰略旨在促進中部經濟區的一項中央政策,大別山區卻一直是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相對落后的地區。隨著共生意識的增強,三省均有意通過一系列的合作來減少相互之間的競爭。2007年大別山區三省共36縣聯手共同發表了有關大別山區發展的《聯合宣言》,意在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積極構筑大別山區無障礙協調發展。2012年,三省政協在湖北武漢召開了第一次三省政協主席聯合會議,意味著三省之間共生協調機制的正式成立。2014年10月豫皖三省政協主席聯席會召開了專題會議,目的是聯手提高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生態環境。
4.資源豐富,優勢互補
大別山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野生藥材、奇石、珍稀植物等資源。河南信陽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13年,河南信陽茶園的種植面積210萬余畝,產量達到5.7萬噸。湖北羅田縣的板栗全國聞名,又是著名的“甜柿”、“茯苓”、“蠶繭”之鄉。大別山區域內的安徽界內雨水充沛,蓄水量大,水電產業的發展迅速,金寨的野生藥材、野生天麻等都是極為稀缺的珍貴植物。
綜上所述,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各行政區文化相容、地域相連、使命相同、人緣相親,區域共生的競合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
五、基于共生理論的發展模式與機制
(一)基于共生理論的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競合發展的模式是以互利共生為基礎的,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隨著共生度的提高逐漸形成成熟的共生模型。
共生思想是共生體系構成的指南和核心,而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各政府、企業等是區域共生的重要支撐力量,共生理念的貫徹可以讓各主體做思想上的先行者。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各競合單位之間的共生模式是通過橫向的相互協作,縱向的相互競爭來實現。橫向的協作主要是指大別山區人才、技術、信息的橫向的空間流動,創建空間相互交織的生存網絡,通過設計統一的品牌形象和聯合推廣的營銷模式打造統一的大別山區品牌形象。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之間的縱向競爭主要是大別山各共生單元之間相互配合,依據區位優勢,提供獨具風格的產品或服務以期達到縱向的無縫銜接。
(二)基于共生理論的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競合發展機制
1.構造“產品”共生機制
大別山地區的“產品”主要是指該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產品”的一體化是以“產品”為中心,面向市場,形成的整個區域范圍內各共生單元有效分工協作的格局?!爱a品”的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區位空間的一體化,主體產品的一體化和營銷形象的一體化來實現。①空間一體化??鐓^域的開發首先應該是對空間位置的有效整合,實行點——軸——面的的聯動發展。具體的點是指大別山地區的核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軸是指各縣市之間的直線式的合作形成帶狀結構。開展大別山區的共生面,就是以三省之間的合作共生為基礎,集合各地區的經濟特點,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整合周邊交通大動脈,勾織大別山區次邊界區域交通路線網[9]。②主體產品的一體化。針對各個產品之間的斷點,各地區應連同臨邊區域的資源打包介紹給旅客。例如服務行業的住宿業可提供住宿一條龍的服務,以此來彰顯大別山區資源的整體優勢,各共生單元應將各地的紅色資源與周邊的農業民俗等資源聯動打造,形成優勢組合,沿著以市場為導向,產品創新和精品帶動相結合為主線,打造產業經濟區。③聯合打造營銷新形象。三省之間應加強合作力度,圍繞大別山各核心的經濟區構建營銷聯盟,對經濟產品以及其形象構建促銷活動。通過公路廣告牌、政府相關的網站、企業現有的信息技術以及其他地方的宣傳廣告等形式來實現大別山區各產業的整體宣傳及整體營銷,擴大大別山區在社會上的知名度,促進整體經濟的協同發展。
2.打造政府合作共生體系
首先,政府部門為有效引導競合機制的實施,不僅僅是出席相關的活動和會議,更為重要的是制定、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其次,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的共生還必須有一個權威性的協調機構來調解各合作單元的關系。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由各專家指導小組和區域內部各政府部門組成區域合作委員會,區域委員會的協調機構可細分為以下小組:區域協調小組,融資預算小組,投資決策小組以及內部監督小組。
3.共建信息網絡平臺
信息網絡的一體化發展是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協同發展的中間媒介,但前提是要各政府機構之間的了解信任為基礎,打破共生單元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構建新型的區域關系,從大別山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探索大別山各單元共生的信息化互動平臺,同時有力的推進各共生單元重大信息基礎設施的協同機制的構建。
4.促進人才共享機制
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的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別山省際邊界區人才流動的首要任務就是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打破各地政府之間心理上的隔閡和障礙。另一方面,應積極建立權威性的人才共享協調機構,打破戶籍制度壁壘,根據大別山區的實際情況,構建人才共享平臺,該平臺的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各政府的人事部門的交流機制,人才配置機制,人才信息共享機制,人才市場供求機制。
六、結論
大別山區跨省際邊界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伴隨著大都市增長極的出現,各區域子系統必須樹立協同共生理念,依據本文提出的共生競合模式和發展機制,通過區域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來實現各共生單元之間的資源利益共享,功能互補,聯動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柯宇晨,曾鏡霏,陳玉嬌.共生理論發展研究與方法論評述[J].市場論壇,2014,(5).
[2]黃小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的界定與解構[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
[3]柯宇晨,曾鏡霏,陳玉嬌.共生理論發展研究與方法論評述[J].市場論壇,2014,(5).
[4]劉榮增.成渝經濟區次級中心雙城一體化構建—基于共生理論視角[J].財經科學,2014,(4).
[5]熊小剛.跨區域創新系統的協同發展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3,(1).
[6]陳忠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7]劉榮增.共生理論及其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運用[J],工業技術經濟,2006,(3).
[8]吳世儒.堅守信念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所在[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1).
[9]葉一軍,顧新,李暉,陳一君.跨行政區域創新體系下創新主體間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6).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