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開始興建的新安江水電站產生了大量非自愿移民。根據工程需要,1959年4月,浙江省淳安縣東溪鄉孫夏家村45戶235人被安置到省內開化縣馬金公社楊和大隊麻塢生產隊。大量新安江水電站移民的安置,使得麻塢生產隊的人均土地只有4分田。人地矛盾緊張,移民生活水平始終無法提高,二次安置的呼聲隨之不斷高漲。浙江、江西二省之間不斷協調,1970年1月25日,麻塢生產隊的45戶234人得以轉遷至江西省德興縣海口公社海口大隊,并單獨組建了第八生產隊。
昔日:自力更生,成為榜樣
開化10年的困苦生活使得每家每戶基本是一窮二白,家底空空。來到德興海口公社后,八隊移民不得不白手起家,重新建設新家園。70年代的海口公社人均土地相對富足,海口大隊撥給剛組建的第八生產隊隊水田306畝,旱地80畝,山林150畝。
雖然有了土地,但306畝水田大多是出銹水的冷漿田,產量很低。時任生產隊長的陸德生決定帶領全村移民對低產田進行改造。他們先是深挖排水溝,在田兩邊挖出了深50公分,寬40公分的排水溝使排水通暢。接著在冷漿田里填石塊、打木樁、填充土壤。經過一個春天的努力,冷漿田得到初步改造。接著八隊移民還對位于田地高處的一個小二型水庫進行整修,使得田地用水通暢。
冷漿田得到很好的改造后,陸德生還進一步帶領村民進行肥田,增加土壤肥力。主要措施便是積肥。當時每家每戶規定一天必須撿拾一畚箕糞肥。據村民孫杭州回憶,“當時八隊居住的地方是周圍村莊里最干凈的地方,看不到路上有豬糞或者狗糞,因為每天天不亮大家就開始出門撿拾”。一早去田里的時候,每個人肩挑的畚箕里不是糞肥就是爐灰。
要想提高產量,田好、田肥還不夠,種下去的種子也要好才行。利用地緣關系,陸德生和村里人打探到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種植的粳稻“農墾五八”高產、穩產、米質好。通過熟人關系,陸德生設法弄到了幾十斤“農墾五八”稻種,進行精心培育,第一年就獲得了增收。
嘗到甜頭的八隊移民開始對農田進行第二輪改造,并稱之為原田化。就是把高低不平,形狀各異的小塊田改造為平整方正的大塊田。這是一個辛苦的工作。每年冬天田里沒有種植作物的時候,大家就用畚箕把高處田地里的土挑到低洼處的田里,用鋤頭把不規整的田埂挖掉。并在田壟中間挖出一條深1.5米寬1.2米的水渠,使得排水更加通暢。每當提到當年的原田化改造,八隊老移民先是“訴苦”,講述當年改田的艱辛與不易,接著會很自豪地告訴別人“你來到八隊站在高處山上往下看,哪里是八隊的田一眼便能看出。因為八隊的田是最平、最規整的,和周圍其他村莊的很不一樣”。
八隊移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除了改造低產田外,他們還積極開墾荒山荒坡。剛遷入海口時,附近有兩片無人認領的荒山坡。八隊移民先是挖掉坡上的柴草,對土地進行平整,進而種上芝麻、紅薯、黃豆等作物。荒山坡土質肥沃,種下去的作物收獲頗豐。1973年前后,隨著水田里作物產物產量的提高,陸德生對這片荒坡作了更好的規劃。他帶領村民研究決定在這片荒山坡上種上茶樹,并在最初的兩年里在茶樹行里套種其他作物。等栽種的茶樹可以采茶的時候,又在村里建起了茶葉加工廠。在農業獲得豐收的同時,八隊移民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增加了副業收入。
八隊移民在種植茶樹、加工茶葉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副業生產。村里相繼建起了養豬場和養兔場。1973年當八隊移民陸續建起“干打壘”的新房后,隨即在位于村莊外圍的山坡上修建了一排17間的養豬場。養豬場由一位男勞力專門負責,并每天安排兩位女勞力幫助做打豬草等工作。養豬場最多時養了200多頭豬,種豬、母豬一應俱全。年底時留下兩只殺后村內人一起分肉,其余的則會統一賣給鎮上的食品站,所得錢款納入生產隊收入。養豬產生的豬糞則被挑到田里,增加土壤的肥力。
1973年建起的養兔場由政府派一位技術員進行技術指導,每一個月左右到村里負責檢查一次,并對養殖及剪毛工作進行技術指導。養兔的工作由村里的兩位年輕的姑娘負責,負責喂養及剪毛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養兔場從最初養殖20只長毛兔發展到最多時的200多只。每只兔子一年剪毛1公斤,按照當時每公斤80元的價格計算,可實現產值8000元左右,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經過最初幾年的發展,八隊移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在靠近田地的山坡邊每家每戶都建起了新房,這些新房出于節省用地的原則被統一規劃為三排,整齊而且美觀。經過改造后的田地種上了良種,產量逐年提高,畝產不僅超過綱要,部分畝產甚至達到千斤以上。茶場、養豬場、養兔場也獲得了很好的效益,社員分紅居海口公社首位。
八隊移民的創業經歷引起了公社的注意,并組織其他生產隊到八隊參觀學習。1975年時任江西省省委書記的程世清專門來到海口八隊視察,肯定了八隊的成績。評價八隊為“八字頭上一口塘,水溝開在山兩旁,中間一條機耕道,社員建房山坡上”。同年,海口八隊被評為“江西省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隊長陸德生被評為“江西省勞動模范”。一時形成了“遠學大寨,近學八隊”之說。
今朝:內外并舉,展露新貌
1982年海口八隊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種養殖業隨之不復存在。村民不斷開拓新的致富門路,先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稻種培育、養蠶、樹苗培育、種植蔬菜等。如今,八隊村民努力使當年來之不易的土地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村民在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并在陸勝冉的帶領下進行苗木培育,利用水庫進行生態養殖,逐步形成了一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距海口八隊15公里左右的德興銅礦上擁有眾多居民,這些居民對蔬菜有著巨大的需求。從1990年開始,以夏蘇明、陸勝紅等為首的一批村民開始陸續種植蔬菜。用夏蘇明的話說,“我們八隊種出來的菜,品質好、種類全。銅礦菜市場上就數我們八隊的菜好賣,每天拉去一車,不到中午就能賣完。”2015年,八隊擁有蔬菜大棚75畝,超甜玉米種植面積也達到70多畝。大棚蔬菜每畝純利潤在1萬元以上,超甜玉米每畝一年兩季加起來純利潤也能達到6000元以上。為進一步促進蔬菜的種植與銷售,以陸勝紅為首的蔬菜種植戶還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目前我國制定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不夠細化,實踐中還存在許多爭議,相關法律建設和政策傾斜比較少。對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法律法規建設力度,細化法律細則,建立有利于企業積極參與合作的大環境,鼓勵企業吸納教師培訓。另一方面,對參與企業給予資金、政策、稅收上的優惠,對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給予稅收上優惠和政策上的傾斜。
2.行業全程參與,助推“校企聯動”
行業要盡快建立相關行業準入制度,規范行業發展,為職業院校教師引進、培訓提供支持;其次,行業要擔負起為職業行業全程制定和規劃學校與企業人才互往、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職業鑒定、技能考核,監督學校與企業培訓師資合作過程。再次,行業要為學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科技推廣提供信息支持,幫助職校教師進企業頂崗學習,鼓勵企業技術人員到校講學,并推薦優秀畢業生進入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二)規范企業參與主動性,加強自律和他律
1.轉變企業觀念,提高企業自律
當前,許多企業的觀念還局限在發展職業教育,培訓職教師資是學校和政府的責任,并沒有意識到參與校企合作既是企業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一種“人力資源投資”。企業要首先更正自身觀念,主動認識到參與職教師資培訓不僅是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更應該看到參與的長遠利益,在培訓過程中企業只需要投入實訓設施、場地、實訓教師等,既可以更新企業觀念,技術革新,更可以獲得為企業量身定做的人才,長遠來看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源儲備的重要手段。
2.保障企業權利,促成企業他律
政府和相關媒體要加強宣傳,轉變企業觀念,利用媒介載體,營造校企聯動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吸納資金,可采取社會融資等方式,保證校企聯動培訓有穩定的經費來源。引入第三方監督評價體系,可以是行業、也可是集團組織,形成企業和學校參與制度化,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對積極參與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對懈怠履行責任的企業給予一定懲罰,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和職教師資培訓。
(三)職業院校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1.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參與
職業學校除了在人才引進方面要注重教師素質外,對現有教師的培訓也非常重要。要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培訓機會,充分運用教師聘任、評價等杠桿和手段,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有效機制,調動和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職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
2.提高辦學水平,吸引企業參與
在當前職業院校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大環境下,職業院校要另辟蹊徑提高辦學能力和水平,注重調整結構、重點建設品牌專業,形成自我特色專業和優勢,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積極關注企業用人需求,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課程開發,使培養的學生能迅速為企業所用,吸引企業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林慧英,黃國清.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培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出國與就業,2011,(10).
[2]萬娥.企業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4.
[3]徐紹云.超越差距——中外職業教育比較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4]武方紅.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