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開偉

“去產能”被列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全國鋼鐵產量大省河北、江蘇、山東粗鋼產量比上一年同期分別增產了0.3%、2.19%、5.47%,這表明3個鋼鐵大省去產能陷入“越減越多”怪圈。
導致這一尷尬現狀,關鍵在于利益作怪。1-5月份,包括鋼鐵在內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達到558.6億元,同比增長74.8%。尤其3月下旬鋼材利潤一度達到每噸千元水平,這刺激了大批去年停產的企業恢復生產。以河北唐山為例,6月27日鋼坯價格每噸1940元,比上一日增加60元。上述價格確保一些企業每噸鋼坯有200元的利潤,換句話說,按這個價格,一個年產500萬噸的鋼廠,一年利潤可高達10億元,仍是“印鈔機”。
作為企業,生產圍繞市場轉,以需要為導向,本身無可厚非。但現在問題是,在國家鋼鐵生產總體產能嚴重過剩情況下,市場價格短期回升就讓大量企業將去產能“政治任務”丟到了九霄云外,并將產能過剩帶來的嚴重經濟問題拋置腦后,則多少有點令人不安了。
來看一個對比。當前產能過剩最突出的兩個行業,一是鋼鐵,一是煤炭。今年1-5月全國粗鋼產量為3.299億噸,同比下降1.4%;同期原煤產量為13.44億噸,同比下降8.4%,鋼鐵去產能效果未達到進度,比原煤去產能速度要慢得多。
鋼鐵企業這種行為若得不到及時制止,則會影響到整個鋼鐵去產能任務完成。如“十三五”鋼鐵產能要去掉1到1.5億噸,今年要去掉的鋼鐵產能是4500萬噸, 2016年粗鋼產量需要比2015年下降5.6%。看來,目前這種局勢給完成鋼鐵去產能任務增加了很多變數。
早在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山西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時就強調:當前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并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導致目前鋼鐵去產能大省“越減越多”,除了鋼鐵價格市場回暖吊高了鋼鐵企業生產胃口,使鋼鐵企業喪失自持力之外,也與地方政府暗地慫恿乃至支持不無關系。一句話,地方政府在鋼鐵去產能上的短視利益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這種短視利益表現為,一方面地方政府擔憂鋼鐵企業去產能任務全面完成,在就業安置、社會保障、財稅收入等方面會給當地帶來負面效果,尤其會對GDP帶來沖擊,影響政績,因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對鋼鐵企業實施虧損補貼、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默許、縱容企業擴大鋼鐵產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挽救垂死的鋼鐵企業,又缺乏足夠財力和精力,暗地支持鋼鐵企業繼續恢復生產,不僅給了鋼鐵企業一條出路,也可給自身減輕負擔,這就造成了部分虧損鋼企始終處于僵而不死的尷尬境地。受這兩種潛意識影響,鋼鐵去產能大省鋼鐵產量“越減越多”就不足為怪了。
毋容置疑,鋼鐵生產企業這種不顧后果的恢復和擴大生產行為,會帶來嚴重經濟危害。首先,會延緩國家鋼鐵去產能總體規劃實施,最終有可能是鋼鐵去產能陷入無所適從境地。其次,市場一有需要,鋼鐵企業就拼命生產追求那點危險的“利潤”,無異于火中取栗,其結果必然使整個鋼鐵企業陷入更大困境之中。再次,鋼鐵大省“邊減邊增”的現象,起到了一種不好的示范效應,使其它鋼鐵小產量省份群起效仿,打亂整個鋼鐵去產能步伐。最后,鋼鐵產能大省缺乏大局意識,見利忘危的行為,會保護更多落后鋼鐵產能,加劇鋼鐵產能過剩;同時,也使鋼鐵僵尸企業難以被清除市場。而僵尸企業沒有及時實現市場出清,在這樣的情況下,刺激需求、擴大投資解決不了問題,長期下去會把行業當中的優質企業拖垮,最后一起死。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堅定地處置僵尸企業,實現去產能,使產能和需求大體平衡,止住價格下跌的趨勢,讓優質企業看到希望,增強信心。
顯然,目前鋼鐵去產能到了徹底摒棄地方政府和鋼鐵企業短視利益的關鍵時刻了,不容有絲毫遲疑,正如總理所強調的“必須增強緊迫感,立足全局通盤考慮,以‘硬措施化解過剩產能。”
一是地方政府應狠下決心,加大中央政府鋼鐵去產能任務落實的督導力度,制定詳細分期壓縮任務,經常深入鋼鐵企業進行檢查,將去產能任務落到實處;對鋼鐵企業無視去產能任務,我行我素的,堅決給予行政的、經濟的處罰,確保鋼鐵去產能任務完成。同時,除在職工安置、企業債務、銀行貸款等方面給予穩妥處理外,要斬斷給予鋼鐵企業的一切補貼及其他優惠政策,尤其革除地方保護主義及政績意識,掃清鋼鐵去產能道路上的一切行政思想障礙。
二是鋼鐵企業要下狠心,加深對鋼鐵去產能大局認識,充分尊重客觀經濟運行規律,不要抱僥幸心理,統籌企業內部去產能規劃,對該關停的生產線堅決關停,避免因小失大導致整個鋼鐵去產能陷入僵局。此外,主動配合中央及地方政府鋼鐵去產能有關政策要求,樹立鋼鐵行業長遠發展戰略目標,消除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使整個鋼鐵行業資源通過去產能和兼并重組,實現全行業生態化,為中國鋼鐵去產能任務全面完成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