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慧
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一些人片面認為的P2P,而是包含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切金融服務形式。相較于已經相對飽和的個人理財市場,尚屬“處女地”且具有大量沉淀資金的企業理財市場無疑是一片“藍海”。
據統計,中國銀行業資產超過200萬億元,資產管理行業約90萬億元,財富管理行業約100萬億元。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資產將超過30萬億元,5年間體量將增長15倍。除傳統個人和小微企業借貸外,還有大量資產融通、交易需求,如信貸資產證券化、小貸資產收益權、應收賬款收益權、商業匯票收益權等資產轉讓業務。
根據《2015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數據,2015年機構專屬類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36.41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近22.98%,環比上升1.48%;存續余額7.2萬億元,占比30.64%,環比上升1.07%。
此外,Wind 資訊數據顯示,2015年A股625家上市公司宣布投資理財產品,共計5482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2年和2013年僅分別為146.5億元和1434.9億元。
以上數據顯示出一個結論——企業理財市場前景廣闊。在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借助“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則尤為火爆,但企業理財市場問津者寥寥。
因為P2P的雷聲陣陣,眼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卻似乎在走向另一個極端,企業不再頻頻發聲,有的甚至不再提“P2P”,不再提“互聯網金融”,轉而改稱“金融科技”,更有網貸企業著急更名,仿佛去掉企業名稱里的“互聯網金融”字樣,就與風險一詞脫離關系,進入人們眼中的可靠企業名單。而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聽到“互聯網金融”一詞就唯恐避之不及,一棍子將整個行業打死。
可就在一些企業“找不著北”的時候,互聯網巨頭們,正在這個領域開疆拓土,不斷發展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形式。工資理財、消費金融、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它們正在這些領域排兵布陣,搶先占領市場。企業理財也成為布局的下一個目標。
那么,企業理財能否順勢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在未來實現長足發展?
眾所周知,企業理財要最大效能地利用閑置資金,提升資金的總體收益率。目前,雖然中小企業在選擇信貸產品時主動性越來越強,但針對企業的理財端,大部分仍被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壟斷。
眼下,互聯網巨頭及一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瞄準時機率先搶占這一市場。6月初,京東金融上線對公理財產品“企業金庫”:企業金庫活期最低1元起投、定期最低1萬起投、最高7天周期。在同等起投門檻或者理財期限下,收益高于大部分理財產品,同時靈活度也好于大部分理財產品。此外,企業金庫贖回資金也方便快捷,用戶發起贖回后,最快可實現“T+1”回款。同樣在今年,原本做陽光私募起家的中子星優財轉型,推出企業級理財產品“企明星”,投資標的主要有專業資管產品的優先級、直投銀行內部優質資產、貨幣基金以及保本分紅型的穩健型資管產品。拜特科技也推出了企業理財產品,可以供企業客戶進行基金購買、贖回、交易查詢、收益查詢等一站式理財操作。
“國內企業理財的市場十分廣闊,但這個市場才剛剛覺醒,互聯網化、標準化程度還不高,一般企業的財務人員沒有動力去為企業閑置資金增值。”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翰表示。
據悉,開鑫貸服務的大中小型借款企業已經超過11000家。“在為這些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現階段很多企業在流動資金理財上的需求也非常值得深挖。很多企業閑置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多數還未實現企業資金效益的最大化。”周治翰指出,“如何盤活開鑫貸服務的企業和股東上下游的上萬家企業客戶,把他們的理財需求激活,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是我們最近研究的方向。”
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加強,平臺獲客成本的持續走高,相較于已經相對飽和的個人理財市場,尚屬“處女地”且具有大量沉淀資金的企業理財市場無疑是一片“藍海”。
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優勢在于,對于每個企業客戶,可以提供定制化的產品,相較傳統的企業理財,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機構的不同期限、投向及收益率要求。從收益和安全性平衡的角度來說,這類金融資產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但周治翰同時也指出:“相較于個人理財市場,企業理財的準入門檻更高,對平臺背景、產品、運營、風控等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所以,目前進入這一市場的主要是有國資、大型上市企業等強大背景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互聯網金融并不僅僅是一些人片面認為的P2P,而是包含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切金融服務形式。近幾年,互聯網金融代表性業務是“to C”,未來,互聯網金融還將從C端向B端演變,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企業正在從單純以借貸為主的金融需求,向復雜化和定制化的金融需求轉變。互聯網金融在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快速匹配有差異化需求的資金和資產直接對接等方面,有獨特優勢。當企業理財真正搭上互聯網這趟快車,其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爆發點也并非遙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