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海燕
摘要:鐵壁慧機(1603-1668)乃明末忠州聚云派吹萬廣真禪師大弟子,是聚云派得以發展壯大的關鍵人物。文章擬厘清其生平,重點考察比較其重要著述——《慶忠集》重慶華巖寺所藏版本與國家圖書館版本的異同,考證《慶忠集》具體的版本年代,并對內容進行簡要介紹,確定其佚文價值和版本價值。
關鍵詞:《慶忠集》;版本;內容;價值;鐵壁慧機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45
《慶忠集》是明末清初臨濟宗聚云禪派代表人物慶忠鐵壁慧機禪師的重要著述,是其唯一留存于世的佛教著作。至今,僅有《慶忠集》木刻本留世,暫未發現其他版本。今將該書作一簡要介紹和考證,以期對鐵壁慧機、聚云禪派乃至明末清初的禪宗和佛教研究有所幫助。
1.慧機化跡及《慶忠集》產生背景
1.1鐵壁慧機生平
鐵壁慧機(圖一)乃聚云派開山祖師吹萬廣真禪師的大弟子,臨濟宗大鑒下第三十世,是聚云法系的重要傳承人。“慶忠鐵壁慧機禪師,蜀北之順慶府營山人,姓羅。家世以一經傳多科甲,師生而貌偉,氣骨不凡。八歲父見背,即隨母持齋。”禪師自號曰“慶忠”,“凡所住處皆名慶忠,取針芥之投在重慶府忠州,不忘萬師水源之義”(圖二)。鐵壁禪師生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于天啟二年(1622)抵重慶忠州參聚云和尚,崇禎元年(1628)受具足戒于朝陽師翁,在吹萬禪師座下長達十年方獲印可。崇禎十二年(1639),吹萬示寂,鐵壁禪師繼任聚云寺住持。后歷住豐都地藏院、涪陵吟翁寺、忠州之慶忠寺、云巖院、寶圣寺、治平寺,石柱三教寺,直至康熙七年(1668)圓寂于忠州開禧寺(圖八、圖九),世壽六十五,分別建塔于忠州高峰山和浙江普陀山(圖六、圖七、圖十、圖十、圖十四)。
鐵壁慧機禪師在忠州一帶傳法三十余年,此時正是諸方勢力割據征戰最頻繁的年代。禪師本有諸多機會離開這虎狼之地,卻仍然堅持在忠州、夔州傳法。究其緣由,概因一來可避清廷,二來亦可庇佑處于水火中的忠州百姓。在這亂世亂地傳法,聚云派也得到了當地反清勢力的大力庇佑:石硅土司督府秦良玉及其子、孫朝夕問饋,供以粟米布帛;向化侯譚養元等愿舍宅為寺,但被慧機禪師婉言相拒:明遺民文可后在涪陵建吟翁寺延師駐錫;熊月崖、王一喝、陳蝶庵等更是常常問道不止。在忠州眾多力量的支持下,鐵壁慧機禪師得以結屋聚糧以備亂兵。“四方流離,借師活無數。歷數年未嘗一日廢爨,無一兵至師居。”因而后來在忠州有種種關于鐵壁老人的神異傳說,如熊月崖居士異夢入川禮鐵壁始得法:鐵壁護持振宗禪寺使得民國亂兵不敢入內。禪師以一己之力佑護民眾,得到大家的景仰,聲名愈顯,從者愈多。在鐵壁慧機禪師等人的堅持與努力下,聚云禪派在這樣的戰亂年代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急速發展壯大。鐵壁度化之人達一百七十余,其中嗣法門人達二十余人,嗣法宰官五人,問道而未記前者三十余人,遠遠超過其師吹萬和同門師弟的傳法人數。
鐵壁慧機之著述,有弟子三山燈來編《慶忠鐵壁機懺悔語錄》三卷,竺峰幻敏重編《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二十卷,均收于《嘉興藏》第29冊。“《語錄》二十卷、《佛道無價》、《藥病隨宜》、《慶忠》等集總計三十余卷。”據考,《佛道無價》、《藥病隨宜》已經亡佚,《慶忠集》則僅國家圖書館和重慶市華巖寺覺初圖書館有藏(圖十五、圖十六)。
1.2《慶忠集》創作背景
明末清初時期,禪宗已如末日黃花,從“不立文字”演化為“不離文字”。且禪宗內部矛盾日益顯現,多數學人不再潛心修道,而是攀附源流,務馳逐競,指摘他人。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十三《泰州學案二-文肅趙大洲先生貞吉》有云:
先生謂“禪不足以害人”者,亦自有說。朱子云:“佛學至禪學大壞。”蓋至于今,禪學至棒喝而又大壞,棒喝因付囑源流而又大壞。就禪教中,分之為兩:日如來禪,日祖師禪。如來禪者,先儒所謂“語上而遺下,彌近理而大亂真”者是也。祖師禪者,縱橫捭闔,純以機法小慧牢籠出沒其間,不啻遠理而失真矣。今之為釋氏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師禪勿貴,遞相囑付,聚群不逞之徒,教之以機械變詐,皇皇求利,其害寧止于洪水猛獸哉!故吾見今之學禪而有得者,求一樸實自好之士而無有。假使達摩復來,必當折棒噤口,涂抹源流,而后佛道可興。
黃宗羲在此針對趙貞吉“禪不足以害人”之言語進行了反駁,他通過實際例證指出晚明禪學重視棒喝和師承源流的不良風氣。《慶忠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慶忠集序》云:“無何像季,眇瞇傳心。一盲眾盲,相牽人火。……茲則一師唱,群資和,果示現逆行,若是之多乎?抑將欲反佛祖清凈圓照覺性,引人人昏沉魔外也乎?是集也,誡盲引也,救時弊也,憫迷途也。”鐵壁慧機也希望能通過著書立說以惕厲后學,肅清盲流。
2.《慶忠集》版本研究
2.1國圖本和華巖寺本《慶忠集》之版式
據筆者所見,國家圖書館北海古籍館所藏鐵壁慧機所撰之《慶忠集》,為清順治間刻本,半葉10行、行21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卷首前有鐵壁自序,為手抄,但不知抄于何時何人,卷下末附《聚云三巴掌和尚語錄》。《重慶市三十三家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上)》載華巖寺圖書館所藏古籍亦載:“《慶忠集》二卷,釋慧機,清刻本。”該書板框為半葉10行、行21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華巖寺本和國圖本板框、版式一致,但卷末未附《聚云三巴掌和尚語錄》,且華巖寺本自序為版刻(封面圖、圖十三),國圖本之手抄序較刻本序少“也遇賢混”四字(圖四)。
2.2版本年代考證
首先,從序跋來看,《慶忠集序》末題:“順治甲午嘉平月望八日,慶忠鐵壁機說于白巖寺。”甲午乃順治十一年(1654),則說明此書完成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十二月忠州之白巖寺(圖十,今忠縣白巖)。《慶忠機和尚年譜》亦載:
(順治)十二年乙未,師五十三歲。付喬松億書記,登云映監寺。答解元李井仙、中書舍人楊楚書、問道書,示巫山康恒禪人法語。又作《歸隱歌》、《虛空謠》。準古德嘉言善行、惕厲后昆者為上下卷,題曰“慶忠集”。集成,命通曉文義上首知事為后學初機講論一過,務遵正業,恪守先訓,毋隨晚世流波。居恒諭學者必以徹證徹悟為則,不喜人脫空妄語,未證言證,穿鑿古人,描寫公案。
該書完成于順治十一年(1654),并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作為聚云派弟子講習的課本。但是并未說明《慶忠集》具體刊刻年代。
書后跋語亦未載明刊刻信息:“倘有志絕生死流、登菩提岸者,先將《隨宜》、《慶忠》二集讀誦講解,如果日臨空,穩當腳跟,端正鼻孔。然后超大乘、遂弘愿,無難矣。斯集簡而明,該而廣,予于后之學者有深望焉。”《慶忠機和尚年譜》載:“(順治)十一年甲午,師五十二歲。念聚云老人《廣錄》數經兵火,殘失過半,自為經理,命工重刊。因囑袁總戎寶善居士,請三山來首座主崇圣席(指崇圣禪院),兩序學行一并歸之,唯攜給侍二十余人,渡江之慶忠院。皖國劉公,左路總戎張公,遣官飯僧,并送三替僧性遠、性山、性海以代給侍。”可知,鐵壁曾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組織大規模重新刊刻其師聚云吹萬的著作,則《慶忠集》亦有可能同時刊刻于此時。
其次,由牌記而觀。《慶忠集》兩卷末尾均有牌記。卷上末題:“比丘燈吉、燈理、燈住、燈道、燈永、燈晃、性美、性緣、性滿、性朝、性玉、性壽,信士孫應宗法名性元,緣人李氏法名性明,捐貲刊刻鐵壁大師《慶忠集》上卷以廣流傳,伏愿同圓種智,共獲妙心,惟慶惟祥,多福多壽。”《吹萬禪師語錄》卷二十有《示燈道善人》一文,《竺峰敏禪師語錄》有郭燈道等請幻敏住持忠州寺院的請啟。查閱典籍,燈吉、燈理、燈住、燈永、燈晃均無相關信息,但據其名可知乃聚云派第三世弟子,與慧機弟子三山燈來等同輩。而性美、性緣等則為第四世弟子,與鐵壁法孫別庵性統等同輩。
卷下末題:“寶圣寺比丘海金捐貲刊行鐵壁大師《慶忠集》卷下,以廣流傳,惟愿同圓種智,共獲妙心,為慶為祥,多福多壽。”(圖三)遍查諸文獻,均未發現有載海金其人。但寶圣寺則在重慶忠州南城山,石寶寨對面,乃向化侯譚詣重修,聚云吹萬和鐵壁慧機都曾駐錫,則該寺應為聚云派弘法寺院,海金應為忠州寶圣寺比丘。從上觀之,《慶忠集》卷上、下均為聚云派的善士信眾捐貲刊刻。
最后,就其避諱情況與品相而言。《慶忠集》全書均不避諱。卷上《吹萬老人小參》:“以趣百尺之竿頭,以究五宗之玄旨也。”卷上:“付朝陽偈曰:‘就身能打劫,劈箐善奪窩。三玄從此出,三要不為多。探竿影草主賓分,獅子迷蹤奈我何。慶忠曰:‘有權有實,有照有用。”“玄”字均未避諱,“弘”字亦不避諱,則說明該書并非清康熙及以后刻本。清順治時期,由于大局初定,所以暫無避諱習俗。“故順治時所刻的書,在版式上也與晚明所刻書沒多大區別,仍然多是字體瘦長,行狹字細,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該書字體瘦長,當是清初刻本。
從書的品相上看,華巖寺本紙張棉實色白,只是卷下蟲蛀較嚴重,但不影響閱讀。國圖本則紙張機械強度下降,酸化和老化較為嚴重,筆者查閱時已經零散成頁。但是書葉字跡清晰,墨色均勻。而華巖寺本部分字筆道變大變粗,字跡模糊,且有墨色深淺不一,乃至出現白道現象,因而華巖寺本似為國圖本之后印本(圖五、圖十二)。
據此可知,國圖本《慶忠集》與華巖寺本《慶忠集》乃是同一版刻,即清順治十一年(1654)刊刻。只是國圖本先印,其序在流傳過程中脫落。后收藏該書的人依據刻本序手抄之(手抄序行款與刻本序行款完全一致),其所據底本左下角書葉或破損(因書葉左下角是長期翻動的位置,所以較易破損),抄錄者就依樣畫瓢缺了四字。華巖寺本后印,卻沒有《聚云三巴掌和尚語錄》,或是該部分在流傳中脫落,或是版刻遺失致無法再印,或是印刷之人有意為之,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3.《慶忠集》的內容及其價值
《慶忠集》全書分為上、下兩卷,選取古德的訓誡之語,而后再對之作評論,較似“頌古”格式,只是所頌非公案,而是評頌禪宗的戒律和規則。其主要內容在于僧伽教育:重申僧人行住坐臥等叢林規制:重視戒律,奉勸僧人戒酒肉,禁養牲畜等。
《慶忠集》多采適《緇門警訓》一書之內容,如《大慧禪師看經回向文》、《永嘉真覺禪師發愿文》等出自《緇門警訓》卷四,《明教嵩禪師尊僧篇》、《長蘆慈覺頤禪師龜鏡文》、《永明智覺壽禪師垂誡》等出自《緇門警訓》卷九,《商太宰問孔子圣人》、《鐘山鐵牛印禪師示童行法晦》、《杭州凈慈寺守一法真禪師掃地回向文》等出自《緇門警訓》卷十。《緇門警訓》一書總共十卷,現存版本為元永中補,明如巹續補。書中所錄概為歷代高僧所傳之警示:“法語,為小參,為示眾,為警策,為訓誡,為箴銘。以激厲之,以鞭辟之,以獎拔之,以化導而誘引之。噫!弘法愿重,愍物情深。《緇門警訓》一書之所以會萃成編者,豈徒然哉?乃若大明麗天,等受厥照,膜翳在眼,妄生疑端,則又錯綜。”由于鐵壁慧機禪師法嗣眾多,為了保持聚云派的門風,乃利用《緇門警訓》中先賢大德的戒律之文以達到教育學人規范自身行為以潛心修行的目的。
華巖寺本《慶忠集》中有三處有手寫評注,國圖本則無。
(1)《慶忠集》卷上《賾禪師誡洗面頌》末載:“慶忠曰:‘據位稱師而生害物,啖肉滄膘面皮厚多少?”后有手寫字:“我非×汝可厭,爾人惡心太勝。吾破山祖翁雖有酒之誤。爾豈知其有一段莫大陰果,如是這樣心行,今日又如何哉?”(圖十四)
(2)卷上《撫州永安禪院僧堂記》末載:“慶忠日:‘好個堂子,只是莫等那逆行的祖師們來里許矮豬養馬、飲酒食肉。”后有手寫字:“牽枝引蔓為人惡,非僧,非僧。”
(3)卷下《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掌司經局事直起居管理誥敕纂修正史東宮日講官南充黃輝復常寂光寺說》末載:“慶忠曰:‘念彼觀音力,兩家都無事。”后寫:“分明一段好文,被多嘴所污。”
這三段手寫評注多是指責鐵壁慧機禪師,語言較為粗俚。考其緣由,乃是因為華巖寺本《慶忠集》藏于華巖寺圖書館多年,而華巖寺乃破山海明的弟子圣可德玉所創,華巖寺僧人則為破山禪師的法嗣。因破山禪師曾為救梁山百姓而被迫飲酒食肉,故寫此評注的僧人認為鐵壁禪師在影射破山破戒一事。全書凡是“慶忠日”三字多被其劃上“×”(圖十四),則此僧人當是華巖寺僧人,破山法嗣。破山海明禪師曾著《佛道聲價》一書指聚云派妄附大慧宗杲,引起了聚云派與破山派的紛爭。則兩派之間的嫌隙,于此亦可窺一斑。
迄今為止,國內僅國家圖書館和華巖寺圖書館藏有清鐵壁慧機所撰《慶忠集》,此書的最大價值在于,留存了其他文獻所沒有的部分佚文。
其一,僧人居士的佚文。卷下之《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掌司經局事直起居管理誥敕纂修正史東宮日講官南充黃輝復常寂光寺說》、《黃慎軒鐵庵居士復豐陵楊平山書》、《東明圓升禪師辭朝詩》、《石頭和尚草庵歌》四篇,暫未見有錄。黃輝,明萬歷時期進士、翰林院編修,人稱“詩書雙絕”,撰有《鐵庵集》、《平倩逸稿》、《怡春堂集》、《慎軒文集》等。黃輝的幾種集子皆查無所獲,或已亡佚。他是云棲大師的在家弟子,與之多有書信往來。這兩篇文章,乃黃氏僅存之作,頗為珍貴。《東明圓異禪師辭朝詩》日:“欽命傳來墨未干,馬蹄催我上長安。低頭懶進三公府,舉步羞登萬壽壇。聞戒固多持戒少,承恩容易報恩難。不如收拾歸山去。松竹瀟瀟耐歲寒。”東明圓昇,即明湖州東明曉庵昇禪師,為重慶府西禪雪睪瑞禪師法嗣,活動于明朝前期。其無詩文留世,《慶忠集》則保留了禪師的唯一詩歌。《石頭和尚草庵歌》也極具價值,今錄于后,以備查閱:
亂云堆里暫棲止,亂云飛出千搴起。千拳翠滴千尺巖,千尺巖前瀑布水。水流萬派潮歸宗,試問歸宗那個是?山又高,路又陡,來往行人罕相偶。孤猿啼鳥繼續聲,谷口暴風互相吼。祖師印,慵開口,名利是非更何有。有時抱膝依松間,鎮日仰頭看云走。浮云聚散散還聚,浮世忙忙堪譬喻。貴賤高低死復生,出沒卷舒無定度。山僧真個百無憂,樂樂天其任自由。迎送不曾隨世態,更無一事掛心頭。風雨霽草亭幽,出沒黃鎣帶露收。渴則飲泉饑則食,困則隈巖枕石頭。日夕起來何所有,煎茶芟茗兩三甌。自歌詠,自唱酬,從來此道寡朋儔。山僧不會輪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慶忠日:“是個好山主。”
此《草庵歌》各地方志大多只載首尾兩句,未曾全錄。如《合州志》、《四川通志》載:“石頭和尚:《舊通志》:合州人,幼人景德寺為僧。……有《草庵歌》傳世。《合州志》:石照人,姓鄒氏,名自回。”《補續高僧傳》卷十六《石頭回禪師傳》亦載:
自回,東川合州人,世為石工。雖不識字,志慕空宗。為僧于景德寺,精戒謹言,求人口授法華。……為石工而又因石悟,諸方稱石頭和尚。有頌云:“石頭和尚,咬嚼不入。打破虛空。露些子跡。”既而歸釣魚山,建護國禪林,大開爐鞲,從化者眾。著《草庵歌》警世,其末云:“老僧不知輪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和《聯燈會要》卷三十載有《石頭和尚草庵歌》,僅從名稱而觀,二者似乎一致。但《景德傳燈錄》所載之《石頭和尚草庵歌》為唐石頭希遷和尚所著,石頭希遷乃廣東高要人,吉州青原行思法嗣,為臨濟宗大鑒下第二世,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存世。而《慶忠集》所載《石頭和尚草庵歌》卻為南宋僧人石頭自回所著,石頭自回乃重慶府合州人,駐錫重慶府釣魚山護國寺,為大隨元靜法嗣,臨濟宗大鑒下第十七世。《慶忠集》全文收錄石頭自回的《草庵歌》,可以補地方志文獻和藏經文獻之失。
其二,收錄了鐵壁慧機禪師自創的四篇文章,即《護蜂銘》、《誡蓄養說》、《十不愛》、《發愿禮師文》。除《護蜂銘》在《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中卷十有載外,其余三篇皆未見載于其他任何典籍。《護蜂銘》夸蜜蜂“無繩而自律,無紀而自勤。無倫而自序,無禮而自尊。”而人卻不及動物知曉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誡蓄養說》:“騾馬雞豬于僧不宜,我此法門自朝陽聚云三代以來未嘗有此。一旦聞東序行寮中有借口湯瀋可惜,易豬私養,是違祖訓也,貪龜毛也,非我同流也。聽吾偈:‘遠庖為仁術,減殺足壽元。莫因一身口,續下三世冤。吃八兩是半斤,殺一個還一個。大家著眼,毋得錯過。”該篇重申戒律,禁止本派僧人蓄養動物,貪圖口腹。希望學人遠離庖廚,潛心修行。《十不愛》是批評學人的各種不符合僧儀的舉止行為:“一不愛出家兒子不持戒,辭親割愛繼空門,又去續他生死債。二不愛顛顛狂狂學布袋,顛狂布袋是何人?卿若學時生丑態。……九不愛雜談戲論無慚愧,交拳弄棍發顛風,師徒辱罵祖宗代。十不愛翹足打手稱自在,醉生夢死乏慈心,佛祖門庭都做壞。”《發愿禮師文》:“師若垂誡,我則必依。依法不依人,法是我之依。……師若食,有克賓飯。師若飲,有趙州茶。師若衣,有青州衫。師若冷,有溈山火。師若熱,有犀牛扇。師若倦,有高睪枕。師若沐浴,古靈揩背。師若夜坐,焦山供油。師若行樂觀覽,有大雄山,曹溪水,長慶蒲團子,胡狗莫懼。楊岐驢可騎。”希望學人能夠尊師重道,事師如事佛,持戒、忍辱而精進達到禪定、智慧,學觀音、普賢、大勢至菩薩以自度并度人。總之,鐵壁慧機禪師這四篇文章都是針對時下學人的不良風氣而作的,語言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十分利于記誦。卻又字字珠璣,諄諄告誡之心情溢于言表。
綜上,鐵壁慧機通過《慶忠集》來規范學人的行為,是鐵壁慧機進行僧伽教育實踐的著作,不僅具有版本價值,更可供輯佚之用。
本文所引相關圖片來自國家圖書館、重慶華巖寺和浙江洪波雷,在此謹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