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被寄予厚望的“大中臺、小前臺”戰略,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構阿里的機制?
“中臺”好象一夜之間成為了熱詞。
去年12月7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向公司全體員工發出的一封公開信,宣布啟動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時代的更創新靈活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作為前臺的一線業務會更敏捷,更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臺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業務形成強力支撐……
這封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公開信的中心是提出了“中臺戰略”。細算起來,“中臺”很可能是一個生造出來的詞。英文中frond-end對應“前臺”,back-end對應“后臺”,相應地,middle-end應該對應“中臺”,但這個英文詞本身就很罕見,而“中臺”則幾乎聞所未聞。
關于這個詞的討論熱度會漸漸消褪。然而,但對于阿里來說,變化正在開始。
馬云的推手
去年年中時段,馬云帶領阿里巴巴集團的高管,拜訪了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移動游戲公司Supercell。
這家號稱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動游戲公司,以“部落戰爭”(Clash of Clarts)等游戲知名。2015年6月,軟銀收購Supercell 22%股份,估值高達55億美元。當時Supercell擁有大約150名員工,平均每人創造了3600萬美元的估值。
Supercell是一家典型的小團隊模式的公司。員工組成獨立的小團隊,稱之為CeIl(細胞),這也是公司名字Supercell(超級細胞)的由來。團隊自己決定做什么樣的產品,然后在測試階段判斷是否受用戶歡迎。如果用戶不歡迎,迅速放棄這個產品,再進行新的嘗試,期間幾乎沒有管理角色的介入。團隊研發的產品失敗后,不但不會受到懲罰,甚至會舉辦慶祝儀式,以慶祝他們從失敗中學到了東西。
Supercell的模式對中國的一些互聯網公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巨人網絡公司董事長史玉柱在出席2015年員工年會的時候說:“Supercell年稅前利潤15億美元,這么大公司究竟有多少人7到我們拜訪那天為止是169人,其中研發人員一半,包括舊金山的研發團隊,而且它還是一個跨國公司,在中國有分支機構,兩個人。5個人就能組成一4"N目團隊,單位作戰效率非常驚人。”
他還提及了和馬云的交流:“過去幾個月我和馬云單獨在一塊的時間比較多,我們一起探討關于公司架構的問。信息時代的公司架構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架構?我舉一個例子: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軍在打仗的時候以一個師或一個軍,幾萬人作為一個作戰單位:到了越南戰爭的時候,美軍的作戰單位已經變成幾百人的營了,總參謀部直接把一個命令下到一個營去完成;等到伊拉克戰爭的時候,美軍作戰單位已經變成了一個班,而一個班真正的戰斗人員不到一半,剩下都是拿著對講機、拿著手提電腦去完成指令。作戰組織的演變趨勢是這樣一個過程,我想公司組織的未來也會是這樣。”
此之前的2015年4月23日,在阿里巴巴北京員工大會,馬云也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已經8000人了,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公司管理、運營系統,能夠讓大家得到足夠的支持,使大家有歸屬感、使大家有真正加入阿里生態系統的感覺,這些問題其實困擾我很久。”
7個月之后,嘗試開始了。
架構進化
圍繞著上述戰略,阿里進行了一系列的組織架構調整:成立阿里巴巴集團中臺事業群,包括搜索事業部、共享業務平臺、數據技術及產品部。阿里巴巴集團零售電商事業群,包括淘寶、手機淘寶、天貓三大業務部門。阿里媽媽、云計算和菜烏三大事業群,將更為獨立地發展。另外,組建集團平臺治理部,重組集團公關部和商家事業部。
張勇在信中特別提到了這次架構調整“是年輕一代阿里人全面接過接力棒的開始”。但是,對于“符合DT時代的更創新靈活的‘大中臺、小前臺”這一概念本身,信中并未詳細說明。
雖然沒有官方解釋,但是通過回顧阿里巴巴此前的一系列行動和其他公司的類似戰略,對“中臺戰略”進行粗略的描述,仍然是可能的。
傳統的公司以業務為分類進行組織。各業務部門負責業務線從研發、制造到銷售的流程。公司的財務部、市場部、人事部、行政部等,為業務部門提供支持。事業部制度是傳統的業務架構的一次進化,每個業務部門在財務上獨立核算,部門之間的業務來往,通過部門間的資金流動來完成。公司對業務部門的考核通過盈利情況來實現。這種制度通過嚴格的財務考核保持了對業務部門的壓力,同時也給予了業務部門很大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公司架構中的官僚主義和推諉現象,提高了效率。但也容易導致業務部門權力過于集中,而部門之間的爭斗,往往損害公司的整體目標。
“中臺戰略”可以視為傳統架構的再一次進化。這一戰略的關鍵在于,從按職能劃分的組織轉變到以服務為目的的組織。“前臺”包括接觸客戶的銷售人員和直接面對需求的研發人員,在傳統架構中,即業務部門的核心業務。“中臺”指對前臺提供支持的部門。在傳統架構中,財務部、人事部等中臺提供的服務雖然必不可少,但是離業務很遠,也并不重要。隨著商業模式和技術模式的不斷進步,研發變得越來越復雜和龐大,和客戶直接相關的部分也相對越來越小。
以在DT時代打造“商業基礎設施平臺”為己任的阿里巴巴,將數據運營能力和產品技術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傳統架構中的業務導向,無法再支撐這一目標。解決方法就是,將數據運營和產品技術力量從前臺剝離,成為獨立的中臺,轉變為前臺提供服務。前臺則得到精簡,保持足夠的敏捷度,能夠更快和更靈活地滿足業務需求。這就是“大中臺、小前臺”。在這種架構下,中臺不但對前臺提供至關重要的支持,而且是整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懸而未決的問題
中臺戰略提出的時間尚短,阿里似乎也無意向外界透露更多的信息。不過,一部分資深的業界專家,已經開始密切關注此事。
“中臺戰略的方向可能是對的,但是仍然有太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老宋,某著名科技公司CTO如是說。老宋擁有20余年的技術研發和管理的經驗,在企業信息管理領域深耕多年。阿里的中臺戰略一經提出,他就敏銳地捕捉到了其背后的東西。
“大中臺”作為一種趨勢毋庸置疑,但在操作上仍然存在困難。
首先,如何決定中臺對前臺支持的優先級呢?老宋指出了阿里此舉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大中臺,小前臺”的架構下,中臺提供的服務是基本固定的,而前臺可能有非常多的小團隊。其中有的承擔著公司最核心的業務,不容半點差錯,有的只有初創期的demo產品,但可能—飛沖天,成就公司的明天。有的前臺要求相對簡單,有的前臺可能必須要求中臺為他們定制服務才能滿足需求。在中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按怎樣的順序來滿足這些前臺需求,很難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如果沒有確定標準的話,無可避免地會導致部門之間的爭斗,出現按照領導權力甚至私人關系來影響支持的優先級的情況。這樣會產生新的官僚主義,完全違背了中臺戰略的初衷。”老宋表示了他的擔憂。
更重要的問題是對中臺的考核。對前臺的考核,可以簡單地以項目的成敗作為標準。但是,由于中臺和前臺的分割,這個標準無法簡單地適用于中臺。“一個中臺的服務支持了一堆前臺的業務,其中有些死掉了,有些成功了。如何評價中臺起的作用?無法準確回答的后果將是,中臺部門既不用承擔太大的責任,也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前景。結果有能力、對自己有期望值的人都去了前臺,中臺變成了一個養老院,而事實上中臺才是對人的能力要求最高的。”老宋坦言,“其實這種事情已經在某些公司發生過了。如果阿里的中臺戰略最終失敗,最有可能的就是沒有能夠解決考核問題。”
中臺戰略在阿里是否能夠成功,都將決定未來公司的興衰,也將決定綁定在這一戰略上的高管們的命運。
對于中臺戰略在阿里的成敗的預測,專家們都不太愿意正面給出回答。有肯定阿里主動進行轉型勇氣的,也有對戰略在阿里的落地持悲觀看法的,認為阿里具有超強的執行能力,但是“大中臺、小前臺”這樣的企業架構,本身是和阿里多年發展而來的企業文化相悖。
無論怎樣,企業發展到一個臨界點上,進行這種方式的重構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起跑時各執一詞的預測結果終還需看實踐落地的成效再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