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郝亞洲


商業范式也在遵循著物理范式,但內涵要具備一致性。
有人說“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中演變:商業發展速度=商品×消費者的平方”這個看似玄乎的概念,在跨界應用的時候,如此解釋,過于草率。
如何把科學范式革命應用到商業中?各種現象和理論都可以證明,商業范式也在遵循著物理范式,但內涵要具備一致性。
愛因斯坦方程式解釋的是能量與質量的相互轉換問題,條件就是要在光速的配合下。那么我們對應的時候,也要找到商業理論中的相關性。在剛才的那條公式中的“商品”本身就很模糊,商品的什么呢?如果商品本身等于速度就太離譜了。消費者的平方如何解釋呢?這些都指代不清楚。
E在狹義相對論中是指能量,在商業理論中,它應該對應的是用戶價值。什么是用戶價值?就是讓用戶發現自己,越使用就越覺得它是自己的延伸。M是質量,在商業理論中,應該對應的是產品價值,也就是產品本身的功能。C是光速,在商業中,應該對應的是迭代速度或者學習速度,就是企業向用戶學習的能力。
這個公式的含義應該是:用戶價值(UserValue)=產品價值(Product)×學習能力的平方(Stuclyjng)。當你的學習能力強的時候,用戶價值和產品價值的對等關系就越接近。手機業應該就是最好的例證。 他們之間是一個冪函數的關系,也符合了網絡價值的規律。
產品價值
在信息時代,產品價值就是其交互價值,和產品本身包含的信息量有關。在此,提出一個公式交互價值(產品價值)=信息量/規模。交互的本意是用戶信息的來來往往,這是區別于工業時代規模化生產的重要標識。信息可以為產品增添附加價值。標準化解決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但卻沒有提升單個產品的價值量,甚至由于標準化生產對稀缺性的破壞,反而稀釋了單個產品的價值。而信息則可以提升產品本身的附加價值,信息量越大,產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交互產品的價值等于信息量除以規模。
在理解產品價值的時候,不要簡單將其放在硬件類產品的范疇,比如具備交互功能的智能產品,對于傳統形態的產品而言,一樣可以產生信息。以羅輯思維為例,在羅振宇成功地利用內容打造了這個中國最有品牌價值的社群之后,便開始了社群電商的嘗試。
有朋友是羅輯思維的會員,他已經養成了在羅輯思維上買書的習慣,而且還說“真不便宜!”而羅輯思維在跟書商簽署渠道協議的時候,會有排他內容,即這本書只能在羅輯思維中售賣。如此,更加重了會員對其的依賴心理。
一本極度傳統的書,在沒有任何交互入口的前提下,卻在無形之中成為了最具信息量的產品。主要原因在于社群本身具備信息生產和交互的能力,商品在社群中是作為“連接物”出現的,它在“存在”之前就已經被賦予了大量的信息。這個信息跟書本身的內容無關,而是社群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這已經不是討論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時代了,而是‘火成為了內容和渠道的載體。
應該看到,信息的兩種存在形態:作為“流”的信息,以智能產品為主,信息通過產品在企業和用戶之間流轉;作為“場”的信息,以社群內產品為主,信息好像先驗的存在,將每一件商品包裹得緊緊的。
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企業對于用戶信息的吸收能力。亨利·福特可能是商業世界中最不喜歡學習的人,他對于T型車的保守態度直接導致了被擁有更多品牌線和車型的通用汽車的趕超。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理查德·泰德羅在那本著名的《自欺》中,將福特作為開篇案例,可見這位資本主義開路人的傲慢對企業的毒害之深。而這本書,也被用做蘋果大學的教材。據說,每一位進入蘋果的人都要學習公司的失敗史,為的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創新來自于開放和胸懷。
學習能力在最近幾年,特指“迭代能力”,即企業將用戶的反饋直接體現在對新產品或者軟件的不斷更新推出中。這是一種軟件思維。
有意思的是,我們需要考慮當學習能力以光速的水平增長時,會出現怎樣的狀況?愛因斯坦認為,在光速中,物體的質量會變小。在商業世界中,存不存在這樣的極限呢?
當學習能力趨近于無限大,產品的交互價值會失去意義。這是因為,信息發生了變化。無論是“流”還是“場”,都無法準確形容以極限速度進行交互的信息狀態。就像好《超體》中Lucy最后的形態一樣,當她的思維和感官能力可以跨越時空,體會在嬰兒時候初嘗到的母乳味道時,她自身就變成了信息的一部分,從而實現了“氣化”。
如果產品真的具有極限學習能力的話,其存在也應該是如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形。在這個時候,產品的規模化就不再成立,即使信息量無限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