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由房地產轉做醫療產業,按照傳統觀點看,屬于跨界,但從大健康角度看仍然是在界。
在成熟的市場里,房地產跟醫療健康有很大關系。美國醫療健康不動產有1萬億的市值,這1萬億占到整個商業不動產的前四大。在1萬億市值中,15%為上市公司,其中市值最大的為230億美元。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在界的。
醫療健康不動產有四大業務,一是養老、康復,占到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40%。二是醫療辦公樓,匯集各種各樣的診所,提供綜合服務。三是醫院,這部分占比不到10%。四是園區,占到7%~8%。所以,我們跟大家一起做大健康產業,實際上我們承擔的是專業不動產的服務商和資產管理的角色。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醫療行業,總體感覺就是不通暢。在醫院里,如果有100個人胡亂走動,你就會感覺有1000個人,心里很不舒服。其次是不專業,醫院的急診室都設在主要入口處,看病的人、急診病人共用一個通道,就醫體驗特別不好。你會覺得你像一個笨蛋,被支來支去,一點事就要走很多地方。而我們在國外考察發現,就醫至少很流暢。
所以,一方面要進行基本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從服務方面要引入專業機構。例如,病房管理就是由專業機構完成,配餐怎么走、醫療垃圾如何管理,都交給專業公司,因此會發現他們的病房服務非常好。此外,安保、建設、財務等都可以交給專業機構做。
我認為,整個民營醫療還有中國醫健聯盟應該保持更加開放、面向未來的心態,進行價值鏈重組,成為大健康時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