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摘 要】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自舉辦以來,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漸成為全球華人在中秋佳節共享的文化盛宴。2014年“蘇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以精心的節目制作、濃厚的地方特色、多樣的節目形式等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在晚會中,一些審美元素的運用,對提高節目質量、增強節目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秋晚會;審美體驗;意境營造;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09-02
從1991年到現在,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已有了十幾年的歷史。和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不同,中秋晚會每一期都會選擇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地域風格鮮明、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舉辦,比如安徽蕪湖、山東榮成等地。2014年,晚會選擇在江蘇蘇州舉辦,分為三個篇章——《問明月》《望故鄉》《中國夢》。“蘇州月·中華情”成為全球華人互致親情、遙寄相思的獨特文化載體和情感寄托,帶給了觀眾一場全新的審美享受。
一、全球華人共同的審美體驗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產生情緒的波動,構成我們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在美學中,這些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被稱為審美經驗”①。根據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會逐漸形成一些民族習慣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共同的民族性格。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積淀,一些審美活動將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儀式。而特殊的審美儀式,將帶給人們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中秋節,就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賞月祝福、思念親人的節日。在后工業時代,節日為電視觀眾提供了團聚在一起的契機,也成為電視的重要表現內容。中秋晚會作為中秋佳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國人團圓美滿的訴求,逐漸成為全球華人共同欣賞的電視儀式。
中秋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更是每一位華人華僑都無法忘卻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成為人們共同的習俗。同時,這也是海外華人華僑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日子?!疤K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把目標觀眾對準了全球華人,不僅有廣大的內地觀眾,而且還有港澳同胞、臺灣同胞,甚至包含了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祖國統一是兩岸群眾共同的呼喚,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聲。“蘇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節目組請來了許多著名的港臺歌手,比如伍思凱、蔡淳佳、鐘漢良等,內地知名民族歌手楊洪基甚至演唱了鄧麗君的名作《在水一方》,更是體現出了兩岸三地群眾之間的深情厚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憧憬、對中國夢的祝福,建構成此時億萬中華兒女共同的審美體驗,晚會也成為海內外華人交流情感的平臺。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都十分注重對“意境”的運用。營造良好的意境,不僅可以提升藝術作品的審美構成,也可以引起藝術欣賞者的共鳴,有助于藝術接受。在意境中,創作者的主觀情感交融在一起,彼此相生觸發,喚起欣賞者無盡的審美想象,“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②。電視藝術雖然是以視覺符號的呈現能力見長,注重畫面的造型性,但同樣具備營造意境、烘托氣氛的能力。在電視晚會中,導演在舞美、道具等方面,都會根據晚會主題的需要,營造具體的場景,提升節目的感染力和審美性。中秋晚會一直在打造“景觀晚會”的概念,就是把晚會舞臺同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融合在一起,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效果,努力追求電視晚會藝術美的標準。
“蘇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節目組把舞臺選在江南水鄉,太湖之濱。自古以來,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贊譽,把舞臺搭建在太湖旁邊,更加相得益彰。寧靜優美的湖水、色彩絢麗的舞臺、皎潔明亮的月亮,使得舞臺仿佛漂浮在水面,而月亮又倒映在水中,濃縮在舞臺的布景中,互相契合,恰到好處。湖水和月亮寧靜自然,舞臺上的表演絢爛奪目,彼此融合在中秋月圓、共享歡樂的氛圍之中,充滿著中秋佳節的喜悅祥和。
在節目編排中,導演也在進行意境的營造。家庭團圓、幸福美滿,是每個家庭在中秋節的共同期許。在周迅表演的節目中,主持人特意把她請到了一個亭子中進行訪談。三人相對而坐,桌子上擺滿了節日美食,月餅、菱角、石榴、蓮蓬,營造出了濃郁的節日氛圍。同時,亭子漂浮在太湖的水中,掛著月亮的剪影,荷花懸浮在亭前,主持人和嘉賓侃侃而談,帶給觀眾一種家庭的氣息,使其沉浸在家庭團圓、幸福美滿的氛圍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營造出了中秋佳節安靜祥和、喜慶歡樂的意境。
三、精彩紛呈的審美視聽盛宴
電視藝術通過視聽元素組合起來的動態畫面帶給觀眾強烈的審美沖擊。真實的舞臺表演、高分辨率的清晰圖像、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即時快捷的傳輸方式,營造出了真實可感、身臨其境的氛圍。抑揚頓挫的人物語言、清新明快的音樂節奏、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絢爛奪目的燈光閃耀、錯落有致的舞臺布局,聲音和畫面有機組合、相得益彰,表現出宛若天成、渾然一體的藝術感染力?!耙舢嬒嗳诘膱D像呈現,省略了欣賞者的內心模擬和并不穩定的內在聯想,而直接的影像呈現給人們的震撼和沖擊是非常突出的”③。而電視晚會的表現力則更為突出,它不僅可以將戲曲、歌舞、小品、相聲、音樂演奏等多種文藝樣式搬上舞臺,而且各個節目之間相互串聯、有機組合,獲得了綜合的、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2014年中秋晚會沒有像其他晚會那樣,去片面地追求明星的數量和絢麗的技術手段,而是通過精心準備的節目內容和形式,來提升晚會質量?!霸铝痢笔侵星锕澴钪匾囊曈X符號和象征,也是從古至今無數藝術作品的表現對象?!懊髟隆背蔀檫B接節目的重要線索,《問明月》《但愿人長久》《吻月》《還上明月》等,串起了人們對月亮的無限祝福,《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經典老歌的重新演繹,也契合了當下青年人的情感追求和價值理念?!疤K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節目組不僅遵循了傳統的中秋主題,同時也積極打破常規,擴展了晚會的表現內容和形式。而一些時下流行的歌曲,也在晚會上得到了重現,增添了晚會的時尚元素。當筷子兄弟在臺上激情地唱起年度神曲《小蘋果》時,臺下的觀眾積極響應,表演者和觀眾共同跳起歡快的舞蹈,把整臺晚會推向了高潮,給觀眾呈現了一道精彩的視聽盛宴。
四、獨具風格的地方審美元素
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每年都會選取地方城市作為舉辦場地,2014年,節目組把舞臺定在了太湖之濱的蘇州。江蘇蘇州不僅歷史悠久,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坐落于江南水鄉,環境優美,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蘇州市內河流眾多,又有“東方水城”的美稱。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使其孕育出了豐富多樣、博大精深的蘇州文化,帶給觀眾獨特鮮明的審美體驗。蘇州不僅是絲綢的故鄉,每年產出種類繁多的絲綢品種,而且當地的蘇繡更是名列中國“四大名繡”之首?!疤K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的主持人肖楠,出場時身穿具有濃郁蘇州地方特色的服飾——蘇繡,激起了電視觀眾無盡的審美想象。
蘇州園林眾多,掘政園、留園等私家園林名滿天下,因此蘇州也被譽為“園林之城”。園林搭配當地的山水,形成小橋流水的氛圍,給人小巧精致、勻稱和諧的感覺。“蘇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多次借鑒蘇州園林的造型元素,在場景選擇上,舞臺直接搭建在太湖水面上,布景采用蘇州園林粉墻黛瓦的樣式,不僅形成了整體和諧的造型之美,而且動靜結合,帶給觀眾流動之美。舞臺亭子兩側,懸掛著“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對聯,移植滄浪亭的石刻對聯,表現出獨樹一幟的蘇州水宅園林景觀,讓觀眾領略到了蘇州園林的獨特魅力。
蘇州地方文藝表演樣式在節目中得到了精彩的展示。晚會剛開始,就有蘇州地方民俗太倉滾燈表演?!秹衾飬歉琛纷層^眾體味了江南地方音樂旋律的優美,《蘆墟山歌》《采紅菱》《茉莉花》《蘇州好風光》等蘇州民謠,給人身臨江南水鄉、目睹江南風光的感觸。而由江蘇蘇州昆劇院表演的《牡丹亭》,華麗婉轉的唱腔、柔曼悠遠的念白、細膩生動的表演、飄逸靈動的舞蹈,更是讓廣大戲迷如癡如醉。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種類之一,在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牡丹亭》不僅是中國的古典名著,更是常演不衰的經典曲目。因此,昆曲也讓觀眾領略到了蘇州地方戲曲的魅力,增強了晚會的文化品味,提升了晚會的藝術感染力。
五、結語
“蘇州月·中華情”2014年中秋晚會已經落下了帷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聶樹斌先生說過,“審美文化是人類發展到現時代所出現的一種高級形式,或曰人類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把藝術與審美諸原則(超越性、愉悅性以及創造與欣賞相統一等)滲透到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異化的人性得到了回歸”④,審美思維在電視藝術的創作中應起著引領的作用。晚會制作,應該把美學思維內化在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之中,將不同的美學元素融入具體的環境中,提升晚會的美學內涵,增強晚會的藝術感染力,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蘇州月·中華情”中秋晚會成功地把美學元素與晚會制作融合在一起,成為了歷屆晚會中的經典,為我們的研究創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注釋:
①曾繁仁.文藝美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范晞文.對床夜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③張晶.電視藝術的審美文化尺度[J].現代傳播,2010(3).
④聶樹斌等.藝術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530.
參考文獻:
[1]張晶.娛樂:溶解性的美[J].社會科學,2002(12).
[2]高鑫.電視藝術概論[A].高鑫文存(第3卷)[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德]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7][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