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摘 要】電影是時空的造型藝術,電影畫面是其基本的組成單位,景別、光線、色彩、環境空間等,這些造型元素融匯在一起,形成了電影獨特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畫面造型;藝術;時空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43-01
“電影畫面”一詞在《電影藝術辭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通過具有明顯邊緣的兩度空間平面,再現現實生活的立體空間,通過人的視覺器官接受畫面所表達的內容,感受其藝術魅力”。
一、景別:奠定影片基本的影像風格和敘事節奏
首先,任何一部影片開拍,首先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攝影機和角色、環境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如何擺放,高還是低、大還是小,虛實關系如何等等,這些畫面的位置關系奠定了影片基本的畫面風格以及敘事節奏。
1999年,張藝謀拍攝的《我的父親母親》改編自東北作家鮑十的小說《回家的路》,講述了一個真摯樸素的愛情故事,筆者著重來分析影片開始父親駱長余來到三合屯和母親初次相見片段的鏡頭語言,原著小說這樣描寫,“一掛馬車奔跑在秋天的山路上。車上套了三匹大馬,兩匹紅的,一匹鐵灰的……山野一片斑斕。在山梁上蕩來蕩去的秋風,吹動著樹木和即將成熟的莊稼,發出陣陣喧嘩。印有兩道轍印的車馬大道,帶子一樣在山間起伏,下午時分,噠噠的馬蹄聲一路敲擊著駛進了三合屯。”100多個字的鄉間景色的描寫,導演用了12個鏡頭,90秒鐘,從大遠景到遠景到中近景,從環境空間的選擇,主體逆光下的影調、色調處理以及鏡頭調度,電影畫面還原了影片故事發生的年代、環境、氣氛以及確立了影片質樸的敘事風格。
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中關于人物的內心刻畫,可以天馬行空,但要落實到具象的鏡頭語言,而且要傳達其內在的寓意。落實到具體的表現手段之一,特寫或者更近的大特寫,能讓觀眾感知到對象內心的波動,“恰在這時,父親的目光無意間向母親投過來——她心頭一亮,隨即熱潮涌動,臉立刻紅了……”
二、光線和色彩:塑造畫面時空、人物形象,形成影片的基調,升華影片的感情氛圍
有人說,攝影是光線的繪畫,而談色彩又離不開對各種光線的感知;光線和色彩雖然是兩個獨立造型元素,但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光線的強、弱、虛、實變化會引起色彩感覺的進、退、冷、暖變化,從而形成畫面形體的不同造型效果,構建影片獨特的畫面基調,達到電影敘事抒情的目的。
影片有這樣一個段落,父親返城后,母親帶著窗花、窗紙來到父親上課的小學教室打掃,然后她獨自一人坐著發呆。原著只有一些教室環境的描寫,“課桌上落滿了塵土。屋地上丟著些紙片”等等,但我們看到的電影畫面是溫馨的、動人的:房梁上的“紅”、剛剛擦拭過的黑板、墻上的年畫,畫面用暖色光的處理,觀眾仿佛可以和母親一起分享她思念愛人的幸福,可以說,這完全是電影藝術家的的二度創作,用光色為觀眾營造了一種情感的氛圍。
三、運動:電影鏡頭的運動形成多元化、多維度的空間結構,創造新的電影時空
鏡頭的運動作為電影畫面一個獨特的造型元素,就“像懸浮在空氣中的眼睛一樣”,全方位展現了人眼在現實世界中的觀看狀態;鏡頭的運動展現了一個新的時空關系,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一種新的影像尺度和節奏。
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段落描寫母親初次見到父親后的心情,“……她(母親)先是走,走著走著就小跑起來,她的腳步充滿彈性,跑起來就像一頭健壯的小鹿。她飽滿的胸脯因跑動而起伏著,長長的鞭子則在紅布衫上掃來掃去……”
少女情竇初開,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奔跑在鄉村的垣上,影片里的處理并不復雜,如果說鏡頭有靈性、有情感的話,這里對母親心情的表達十分貼切:母親在小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然后鏡頭緩緩升起來,母親漸漸跑向遠方……配合小范圍的升降,垂直維度的調度變化,雖然只有兩個鏡頭,但全方位展現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變化。
四、結語
進入21世紀,3D、VR虛擬影像技術、網絡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微電影、網絡劇等的出現,電影畫面有了更新的載體手段和傳播媒介,以及更寬泛的概念定義。對于一個成熟的影像創作者來說,如果真正掌握了電影畫面的造型手段,完全可以“獨步天下”;筆者認為,技術手段不斷提升為電影畫面造型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方式手段,但其原理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是永恒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1]劉永泗.影視攝影[M].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6.
[2]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辭典(修訂版)[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2.
[3]鮑十著.我的父親和母親[M].作家出版社,2007.
[4]梁明,李力.鏡頭在說話:電影造型元素分析[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