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場新的巨變之中。我們需要認真回顧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反思中國教育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從而進一步認識教育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作用,確定我們在新世紀教育改革的價值、方向和目標。本文從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出發具體分析了教育現代化的路徑。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理念;路徑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02-01
在現代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現代化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育現代化隸屬于社會現代化的范疇,是社會現代化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一些重大變革比如政治改革、科學改革、宗教改革等這些發生在文藝復興以后的變革促使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為其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在經濟條件允許并符合的情況下,在教育教學中推進教育的現代化能夠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使邊遠落后地區的學生形成一些共有的社會意識形態并能夠接觸一些現代化知識,為他們的就業擇業奠定基礎。
一、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站在全球的視野不斷變革的發展過程,這一進程的起點是義務教育制度。形成以教育民主化、社會化、國際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為特征的現代化教育。
教育既要與社會化相適應,又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要研究教育現代化,必須首先了解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而言,現代化具有以下特征:
從知識的角度看,現代化實質上是知識論占主導。知識理性化、世俗化、功利化。科學知識無限擴張,知識的權威性不斷增強;從政治的角度看。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中央集權的國家逐漸占主導地位、法制精神、民主主義的普及與民主主義國家的建立,政治結構的分析,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人民大眾對公共事務大量參與等。體現在現代教育上,平民教育運動不斷出現,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從經濟的角度看,現代化主要表現為機械化、專業化、商業化、技術科學化等;從社會方面看,主要表現為都市化、人口流動化,核心家庭不斷出現,社會階層的變遷過快,貧富差距縮小(中產階級越來越多是現代化成熟的標志);從心理和價值觀念來看,現代化表現為,欲望的觀念越來越強烈,現代化的過程使人的欲望不斷膨脹,物質的欲望,成功的欲望。
二、教育現代化的路徑
(一)建立一個多樣化的而又互相貫通的教育系統。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將基礎教育向兩頭延伸、辦好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注意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建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的發展地方高等教育。與此同時,積極發展以在職人員培訓和知識技術更新為主題的各種成人教育,與學校教育溝通聯合,擴大學校服務的功能,努力創建融合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教育培訓綜合體。在整個教育系統的規劃中,既要重視不同教育系統的個性,又要重視各系統之間的銜接溝通,以便于就業后的職業提高培訓能夠與學校教育銜接起來,從而形成終身教育的框架體系。使每一個受教育對象具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整體素質,使之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現代化的主體。
(二)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念。即樹立起與整個教育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教育價值觀、功能觀、人才觀、質量觀、教學觀等。并在實踐身體力行,使之成為全社會,尤其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我們利用這一新的教育觀念,結合實際,努力創造一種讓學生主動學習,自我探索的氛圍和機制,努力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激發其求知欲。
(三)構建現代化的教學內容,改革課程結構。豐富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各種課程之間的互相滲透和銜接,開設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勞動和綜合技術教育課程。
(四)創設現代化的教育條件。使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對教育的投資始終處于社會其他方面投資的前列。由于中國各地域的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各地的教育現代化的條件不協調,所以針對教育發展落后的地方應該采取著重發展的原則,提高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讓貧困地區的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現代化所帶來的教育。
(五)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方法。由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為現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會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還要學會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使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管理者和組織者。
教育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這就需要各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足用好國家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結合本地的實際,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譜寫出異彩紛呈的壯麗篇章。
參考文獻:
[1]瞿葆全.教育學文集·教育與教育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策三.教育論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林泰昌.建設適應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M].1999.
[4]孟慶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5]禇宏啟.教育現代化的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6]小學語文第九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