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小霞
【摘 要】探索文化惠民“六進”活動的新模式,需要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采用互聯網的運作方式、以“總分館”制為運行模式、廣泛運用多種力量辦文化等方式,從而真正實現品牌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文化惠民“六進”活動;常態化;精準化;便捷化;均等化;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36-02
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是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在堅持十多年的“走進美的小區”文藝演出基礎上進行的拓展,在形式上擴大了服務對象和受益群體,為基層百姓奉上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的同時,也提供了項目互動、展覽、藝術培訓等綜合性文化服務,活動場次由一月一場增加到一月數十場,活動地點由社區延伸至農村、校園、軍營、企業、廣場等地,統稱為“六進”。2015年,該項目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基層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推進該項目的常態化、精準化、數字化、社會化和均等化,這是品牌執行者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促進文化惠民“六進”活動常態化
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是決定活動常態化開展的重要因素,是活動內容的保障。參與文化惠民“六進”的隊伍是一支由龐大人群組成的文化志愿者隊伍,據統計,在福州,每年文化惠民“六進”活動分別要舉辦50場歌舞專場、50場閩劇專場、100場曲藝專場、120場激情廣場專場和近200場綜合專場(含五區七縣(市)),全年受益人次高達36萬,政府總投入經費達600萬元。參與活動的人員中除了策劃統籌人員外,還有專業院團、社會業余團隊、藝術(非藝術)專業高校、社會業余愛好者、各門類藝術家及非遺傳承人等等。這些社會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成為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主要保障;專業文藝團體對群眾文化廣泛參與,業余團隊成為志愿者隊伍的骨干,高校、傳承人、藝術家是活動的補充力量,致使文化惠民“六進”活動內容得到保障,實現其常態化。
二、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確保文化惠民“六進”供給精準化
習總書記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文化惠民“六進”供給同樣也需要達到精準化。所謂精準,就是給群眾帶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能真正讓群眾所喜歡、所需要。因此,我們需要有效的評估手段,從供給的產品內容的精準方面入手。首先,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內容訴求不同:老年人喜歡傳統戲曲和曲藝的表演,他們還熱衷參與,在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互動項目上需要保健內容的傳播和講座;中青年則傾向時尚風格的表演形式及精品藝術;少年兒童愛好兒童節目及傳統手工技藝(剪紙、扎氣球、木偶表演互動等)等現場傳承的互動活動。其次,不同區域所服務的產品訴求不同:軍營、企業適合進行慰問演出;社區和農村除了演出以外,還需要送去一些圖文并茂的宣傳展板進行展覽(非遺展、攝影展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內容的展覽),同時根據地方業余文藝隊伍的建設情況,還可送去廣場舞、聲樂等群眾參與較多的課程,進行現場教學。再次,不同時間所配送的主題訴求也不同:日常性的惠民“六進”活動是為了活躍情趣和陶冶藝術情操,主題可不限,節慶和紀念日的惠民“六進”活動則需要開展主題性的文化配送,為節日增添氛圍,春節前夕適合以喜慶熱鬧的節目作烘托,組織書法家現場書寫春聯贈送也很受大家歡迎;“世界讀書日”適合穿插朗誦形式的文藝節目,同時配送流動服務車開展現場閱讀活動等。因此,只有供給的產品和內容契合人們對于文化的訴求,藝術產品、互動形式、服務內容的輸送上都有針對性,才能真正迎合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確保文化惠民“六進”供給精準化。
三、采用互聯網的運作方式,實現文化惠民“六進”配送便捷化
當今,在“互聯網+”全面覆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各行業、各領域的新常態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不容忽視,文化惠民“六進”活動在“互聯網+文化”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網站、微信平臺對文化項目進行配送。配送中,首先要讓群眾的文化需求更豐富,該需求呈現出了共性化和個性化的特征,促使我們加強內容與需求的對接;其次是帶來服務方式的變化,主辦方在網絡上設定文化惠民“六進”配送的不同菜單:文藝演出+培訓(聲樂、舞蹈、合唱)、互動(手工技藝互動)、展覽(攝影、非遺)等,由服務對象自選菜單項目進行網上申請,再進行供需對接。在這種利用網站點單配送到現場服務,最后將現場活動的錄像上傳網站讓更多人觀賞和學習,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和肯定,這是文化親民、文化便民、文化惠民的新舉措。采用互聯網的運作方式,解決了文化惠民“六進”內容“按需配送”的實用性,實現了文化惠民“六進”配送的便捷化。
四、以“總分館”制為運行模式,力求文化惠民“六進”服務均等化
文化惠民“六進”活動需要打造文化館聯盟,在“總分館”制的運行模式下,聚集全市各級文化館系統的設施資源、隊伍資源、人才資源、數字資源、產品資源、品牌資源,力求該品牌活動服務的均等化。近年來,我們以總分館制的運行模式,在全市建立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庫”,網羅全市優秀文藝作品和人才,以輪流坐莊的形式挖掘并有效整合了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逐步實現了文化資源共享化,實現了活動內容多元化,產品供給多品種,資源供給多渠道,大大緩解了公共文化服務區域間、城鄉間分布不均的矛盾,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五、廣泛運用多種力量辦文化,推進文化惠民“六進”模式社會化
公共文化服務不能只滿足于政府“送文化”,要注重培育文化市場,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近年來,文化部大力倡導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留出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領域的空間。利用社會力量的市場化運作理順供求關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提供方式、文化產品多樣化,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新格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
文化惠民“六進”活動若完全依靠政府主辦,容易導致思維定勢式、形式單一,只有充分利用八方資源,活動形式才能有所創新。在政府主辦的公益性文化活動的前提下,通過招標采購、項目外包、授權、補貼、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等方式,更好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熱情,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來。作為品牌執行人員,我們需要做到:第一,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更多的企業、資源、資金關注該品牌,為活動作貢獻。例如,為了實現旅游、文化、地產三者的無縫嫁接,許多地產都注重商業和生活配套的系統化建設,因此讓文化駕馭“樓市”也是不可忽視的強大的社會資源。多年來,文化惠民“六進”在地產行業的贊助下,走進社區舉辦了數十場活動,為民、惠民的同時也解決了活動資金的問題。第二,挖掘蘊藏于社會文藝團體中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主導和參與文化惠民“六進”活動。福州“激情廣場大家唱”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作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對平臺的作用已經由主導走向引導,每年由政府補貼,激情廣場平臺主辦的文化惠民“六進”活動高達120場,受眾面達到7萬人次。第三,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近年來,為了充分搭建社會藝術團隊的演出平臺,我們通過微信、網絡的形式,圍繞“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服務宗旨,面向社會收羅眾多優秀的文藝精品,市民踴躍參與,增加了節目的“蝦油味”,使活動更加“接地氣”。
文化惠民“六進”活動作為福州市十多年來打造的文化品牌,符合群眾的需求,體現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貼近性和參與性。該品牌有力地帶動了我市“激情廣場大家唱”“文化志愿者手拉手”“藝術公益課堂”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的全面發展,面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效,它將激勵我們積極探索、創新思路,讓文化惠民“六進”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讓生活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