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茹予+唐冰寒
【摘 要】高校校園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順應潮流,逐漸走向整合傳播的道路。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通過具體的案例,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其整合傳播的現狀,探討四川高校校園媒體在整合傳播過程中的策略。
【關鍵詞】四川高校;校園媒體;整合傳播;成都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59-02
在新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還是傳統媒體內部,整合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國內多家媒體集團將整合傳播、融合發展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借助新媒體的強勢傳播平臺,整合各類資源,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基于傳媒行業整合傳播的發展趨勢,作為“傳媒行業”的校園媒體同樣需要進行整合傳播。
一、高校校園媒體整合傳播現狀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載體的高校校園媒體,正面臨著如何整合資源、統一組織、融合發展的問題。針對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現在不斷崛起的移動網絡各自的特質,將不同的媒體形態整合在一起,以同一種形象、同一種聲音進行傳播,并樹立起一個品牌,形成一種優劣互補的全媒體形態。
高校校園媒體在發展中越發成熟,四川的許多高校都已建設和發展起校報、校電視臺、校廣播臺、校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多種媒體,整合傳播的必要性越發凸顯出來。作為高校大學生了解校園資訊的主要方式,高校校園媒體中多種媒體并存的形式發展時間較長,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媒體在校園媒體中作為主力大軍,與新加入的微博、微信客戶端團隊一起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傳播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平臺,高校校園各媒體報道存在同質化現象。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的信息和資源,起到互動交流、傳遞資訊信息、傳播校園文化服務以及建立校園媒體品牌的作用,成為高校有必要研究的問題。
二、成都理工大學“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整合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通過對校園六大學生媒介精英社團的整合,成立了一個全媒體平臺——成都理工大學“云立方”學生媒體中心。旗下包含大學生記者站、“理工之聲”廣播臺、理工電視臺、新聞嗅覺圖片社、新媒體工作室、原設創意工作室六個學生媒介品牌,依托成都理工大學官方微博、微信、理工新聞網、理工圖片網、《成都理工大學報》等校園主流媒介載體,建立了多樣化、融合發展的校園媒體聯盟。“云立方”通過資源共用、信息共享的方式,在校園各大活動相關報道、方針政策、校園資訊傳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云立方”借鑒“中央廚房”的工作機制及內部建設
從整合傳播的工作機制來看,“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嘗試了“中央廚房”的整合傳播機制,“中央廚房”的工作流程可概括為“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在采集階段,“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通過資源共享、協同作業,使新聞素材、人力資源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利用。“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作為高校校園媒體的整合傳播平臺,除了六大不同媒體屬性的學生組織外,還特別設立了一個“云立方”辦公室,作用相當于“中央廚房”,用于新聞素材的匯總和分配。這樣的方式并不是要由一個“辦公室”來包攬傳媒中心內所有“新聞成品”的生產,它分發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學生媒體社團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再加工,避免傳播內容同質化,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保持不同媒體的個性和特色。
從整合傳播的內部建設來看,基于“中央廚房”的融合模式,“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制定了內部章程以及分工和匯總有機結合的運作機制,以構建團結協作的媒體團隊。在此基礎上,“云立方”注重團隊“以人為本”的建設,媒體人力資源整合并不是表面上的結構、形式、功能、意義的整合,而是一種基于人文情懷的集聚、重構、優化,使其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二)“云立方”對于不同媒介屬性的整合傳播
不同的媒介基于不同的技術和渠道,擁有不同的媒介屬性。校園電視臺通過聲音和畫面,在增進觀眾的親切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對于高校而言,電視的傳播力度不強;校報通過文字在深度報道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高校范圍內,閱讀報紙的學生人群正在逐步減少;校園廣播則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和輕松休閑的內容在學生群體之中形成影響,不過,對廣播內容有固定接收習慣的大學生只占少數;最后是新媒體平臺,目前四川大多數高校已經開通了官方的微博、微信平臺,基于“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其微博、微信平臺是將多種媒體進行融合,從而達到更加有效的傳播的一種新途徑,但是作為新興媒體,其新聞采集力度不足,缺乏專業采編隊伍,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勢。
結合高校校園媒體不同媒介屬性的優劣互補,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完成校園文化推廣以及實現信息傳播的功能。成都理工大學“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組織策劃的《舌尖香樟》,通過對成都理工大學香樟食堂的系列報道,獲得了一定的反響。其中,《舌尖香樟——變裝在后廚》一期被華西都市報、成都美食、《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官方微博轉載,僅《人民日報》的轉發量就高達1867條,評論量達1113條。從前期預熱、中期推廣到后期深入,充分利用文字、視頻、配音、照片以及新媒體的融合和推廣作用,在各盡其責的同時也將不同媒介屬性的優勢充分發揮了出來。
(三)“云立方”針對大學生受眾對“創新”內容的整合傳播
大學生作為充滿活力的時代接班人,其對于高校校園媒體的“創新”內容要求很高。“云立方”借助大學生感興趣的網絡平臺,在吸引大學生關注和傳播“創新”內容方面進行了嘗試。不久前,各大高校之間盛傳高校版的歌曲《南山南》,通過對這首歌曲歌詞的改編,推出了各自學校的版本。由“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出品的“成理版”《南山南》在成都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臺發布后,兩天內點擊量就高達兩萬。成理版《南山南》充分調動了不同學生媒體社團成員的能力,既是一次對于媒體和人力資源的整合傳播,也是一次對于傳播內容的創新行為。針對大學生群體,以其喜聞樂見的傳播內容和強勢的網絡傳播方式,彰顯了大學生媒體的活力。
三、從“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看高校校園媒體整合傳播優勢
(一)創新方式為傳播校園文化服務
校園文化是高校精神和風格的集中體現,而高校校園媒體則承擔著為傳播校園文化服務的任務。高校校園媒體借助新媒體平臺,將校園服務信息、校園資訊等內容進行創新的整合,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通過校園媒體整合,借助不同媒介屬性的優勢,以新媒體平臺的強勢傳播效果,為校園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創新的思路。首先,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整合與創新,同學們能夠簡單、便捷地在微博、微信、客戶端平臺上獲取各類校園服務信息,嚴肅、枯燥的校園通知變得活潑易懂;其次,通過高校校園媒體的整合傳播,能夠將不同媒介屬性所蘊含的校園文化以各自不同的優勢進行集中、系統地呈現;最后,在教育方面,創新的傳播內容使得大學生能以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接受教育。因此,高校校園媒體借助整合傳播平臺,創新地為校園文化服務,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二)注重團隊建設,培養全媒體素養人才
通過整合傳播,高校校園媒體的學生媒體團隊可以通過規章制度和人文情懷進行真正的“融合”。正如“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通過其內部章程的制定以及每一學年的內部活動開展,增強了組織成員的凝聚力,也加強了團隊的團結協作能力。因此,對于高校校園媒體的整合傳播而言,除了對于媒介資源和內容資源,人力資源的整合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唯有“人和”,才能避免校園媒體“表面”融合,從內而外打造“1+1>2”的高校校園媒體整合傳播的團隊。
高校校園媒體能夠提供給學生們一個實踐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有機會真正參與到媒體工作的過程中,形成高效、良好的傳播環境,正如“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其下設六個學生媒體社團都有明確的指導老師,老師將以專業的傳媒知識為成員們解除疑惑,并且指導其實踐。除此之外,六個學生媒體社團之間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并且可以按照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嘗試不同社團的媒體工作,這對于培養全媒體素養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校園媒體品牌,加強品牌建設和傳播
對于校園內部來說,校園媒體品牌的建設和傳播能夠增加權威性,加強同學們對于校園媒體的認同感和信任度。每一個打上“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出品的作品都要求在傳播內容方面追求“精益求精”,為其品牌的建設和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傳播渠道方面,也牢牢抓住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特征,以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品牌傳播。
高校校園媒體通過和其他高校以及社會上極富影響力的媒體合作,能夠對外打響自己的品牌。2015年10月,由新華社四川分社主辦的首屆四川省大學生新媒體創新大賽(“閃光俠”高校志愿者計劃)是以新媒體為表述載體、以創新為核心價值的年度賽事活動。成都理工大學“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的三位同學組隊,獲得了此次比賽的冠軍。借助這次機會,“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也打響了在高校以及社會媒體之間的招牌,先后建立了與新華社四川分社、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的合作,無論是為其培養、輸送媒體人才,還是學習借鑒其媒體實踐的經驗等都有一定的益處。由此可見,高校校園媒體通過整合資源,能夠把不同的校園媒體擰成一股繩,在品牌的建設和傳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言靖.論媒介融合時代全媒體新聞人才的培養[J].新聞界,2011,(05):150-153.
[2]衛曉君,王剛.高校媒體整合——匯合媒介時代的最佳選擇[J].新聞知識,2010,(11):112.
[3]胡少杰.校園媒體新聞傳播力提升路徑[J].青年記者,2014,(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