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摘 要】本文以“Kids Create at Google I/O Youth”等青少年科普文英譯漢為例,基于皮爾斯符號學,重點從言內意義、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三方面詳解此類文本翻譯過程中的符號對等關系,為今后類似文本的翻譯提出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科普文;英譯漢;皮爾斯符號學;符號對等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80-02
一、皮爾斯符號學與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譯漢
(一)符號學
符號學是人類有關意義與理解的所有思索的綜合提升,是研究符號傳意的人文學科。(趙毅衡,2013)在哲學界和心理學界,符號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探究過符號與世界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認為“口語是內心經驗的符號;文字是口語的符號。”(王麗娟,2013)這對后來符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皮爾斯首先提出了“符號學思想”。索緒爾注重符號的社會意義,將其與心理學相聯系;皮爾斯則強調其內在的邏輯意義。(李尤,2014)直到20世紀60年代,符號學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法國、美國等地興起發展。目前,符號學正以強勁的勢頭向各個學科滲透。所以,符號學的研究意義很大。
翻譯本身就是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與符號學關系密切。許多譯者將符號學運用于翻譯領域。此舉將兩種語言置于文化層面,盡可能地使源語言和譯入語產生最大程度相似的效果。
(二)皮爾斯符號學
羅素曾經這樣評價皮爾斯:“毫無疑問,他是十九世紀晚期最具獨創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理所當然是美國最偉大的思想家。”的確,皮爾斯的哲學思想是寶貴財富,尤其是他的符號學。
皮爾斯把符號學定義為:“指號或表象是這么一種東西,對某個人來說,他在某個方面或以某種身份代表某個東西。”(翟麗霞,劉文菊,2005)他非常注意分析人們認識事物意義的邏輯結構,把符號學范疇建立在思維和判斷的關系邏輯上,注重符號自身邏輯結構的研究。皮爾斯符號學理論基于他自己的“三個普遍范疇”:第一項、第二項和第三項,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解釋。第一項是事物呈現出來的樣式,或稱為“感覺狀態”。第二項是個別的時間和空間的經驗。第三項呈現的存在樣式將第二者與第三者連接起來。(翟麗霞,劉文菊,2005)
二、皮爾斯符號學在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譯漢中的運用
翻譯時,譯者應該把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都考慮在內,傳達出各層面的意義,即言內意義、指稱意義和語用意義。筆者將從這三方面分析皮爾斯符號學在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譯的作用。
(一)言內意義對等
言內意義是指詞語與共存狀態下的其他語言成分相互聯系所產生的意義,即結構意義。言內意義對等即符號間意義的對等。言內意義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音系、詞匯、句子、話語等各層面。而科普文章語言平實易懂,所以音系等方面研究意義不大,因此筆者主要分析詞匯和句子層面的言內意義對等。
例1
原文:You may even see clouds of pollen being released over the next several weeks, where there will be almost a green mist
譯文:接下來幾周,你還會看到花粉像一朵朵云團似的,煙霧繚繞,好似綠色的薄霧。
這句體現出句子層面的對等。原文并不是科學味道濃厚的科技語言,相反帶有文學色彩,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出原文內容的同時,在語言上要反映出目的語的思維習慣和方式。譯文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在準確表達原文的基礎上使文體更活潑,更易于接受。
(二)指稱意義對等
指稱意義的對等,即兩種不同符號在現實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對等。“在翻譯中,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一詞多義、語言中的詞匯空缺等現象都使語義對等變得更加復雜。”
例1
原文:The three-day mission was a part of NASAs partnership with Boeing and SpaceX, who are developing spacecraft capable of shuttling astronauts between Cape Canaveral, in Florida, and the ISS.
譯文:為期三天的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波音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合作項目的一部分,它們正在研發一款新飛行器,可以把宇航員從位于弗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海岸送到國際空間站。
這段文字中出現了一個美國地名:Cape Canaveral。青少年或許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因此筆者在中文“卡納維拉爾角”加上“海岸”,使讀者有個更直接的印象。
(三)語用意義對等
在不同的符號系統,即語言中,對同一個事物,所用的符號可能不同。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對源語言和目的語有良好的文化知識背景,才能避免鬧出笑話。比如英文的“clothes horse”一詞對應到中文便是“晾衣架”。如果對兩套符號系統不熟悉,就無法準確傳達出源語言的意思。
例1
原文:Its able to pump 1,200 gallons of liquid hydrogen fuel per minute
譯文:每分鐘可以加1200加侖(約4542升)液態氫燃料。
這是非常典型的翻譯對等例子。美國普遍使用加侖,而在中國則用升,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要考慮到源語言和目的語的不同。筆者選擇翻譯出源語言同時在后注明中文常用計量單位,一方面讀者可以了解到國外文化,另一方面方便讀者自身有更準確的體會了解。
三、總結
科普文是青少年增長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針對青少年的科普文章對用詞和句子結構有著較高要求,因此此類文章的翻譯,不是機械地字字對應,而是應該把握全文,進行適當調整,動態靈活地反映出原文信息。本文基于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的思想內容,淺析了青少年科普文英譯實踐中出現的一大重要問題,即翻譯的對等,具體要做到言內意義對等、指稱意義對等和文化意義對等。作為一名譯者,一定要考慮到譯文讀者的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簡單翻譯敷衍了事。唯有把握好翻譯對等,根據讀者特征調整語言等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譯員。
參考文獻:
[1]李尤.社會符號學翻譯法指導下的“theHuntersWife”翻譯實踐報告[MA].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陸建澤.2014年中國符號學年度發展報告[J].符號與傳媒,2015,(1):167-176.
[3]盧巧丹,盧燕飛.從皮爾斯符號學看翻譯對等[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3):49-51.
[4]王麗娟.中國符號學翻譯研究綜述[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7):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