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能否多辦全國性校園比賽,能否促進足球少年的流動,能否少些身份限制—基層校園足球工作者的困惑與無奈
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能否多舉辦一些全國性校園足球比賽,能否在足球少年的自由流動上予以更多的保障,能否對足球少年的戶籍身份少一些限制……記者近日采訪了多名中小學校的校長或體育老師,面對國內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校園足球活動,這些校園足球的基層工作者道出了不少苦衷和訴求。

溫州市仰義第二小學日前正式成為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動商足球研究基地,這也是國內首個以“動商”理念對校園足球的開展進行指導和研究的學校。而該校也是教育部首批公布的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曾經參加過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校園足球冠軍賽總決賽,不過,校長吳瑞杰卻不知道學校何時再能獲得參加全國性校園足球比賽的機會。“我們今后能參加的校園足球比賽只限定在溫州市范圍內了。”吳瑞杰表示這是因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小學不出區(縣)、初中不出市、高中不出省”,依照這一政策,官方組織的小學、初中的全國性比賽屈指可數,絕大多數學校很難獲得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機會。
但基層學校卻渴望參加官方組織的全國性校園足球比賽。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體育教師鄧展望表示,參加官方組織的全國性比賽,首先學校會更重視,其次賽事平臺的檔次很高,能參加這種比賽對孩子是激勵。而從老師的角度來說,通過與各地學校老師的交流也能獲得學習機會。鄭州市第七中學初中部體育老師石磊表示,孩子們在全國性比賽中得到的收獲肯定是其他級別的比賽難以給予的。學校、球員和體育老師都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這種全國性比賽。
吳瑞杰坦言,“學校在開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如果僅依靠教育部門撥款,經費就會捉襟見肘,而企業贊助是積極的補充。但企業也希望學校能夠在高級別的校園足球比賽中亮相。”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表示,校園足球領域之所以有“三個不出”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同時也為減少校園足球的比賽活動對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影響,在中國現在的教育環境下,這個精神也是合理的。但應該注意到,對于很多足球少年來說,他們需要一個國家級賽事平臺,這對于孩子是一種很難用其他方式替代的榮譽和激勵。
校園足球的相關規定是鼓勵優秀的足球少年合理流動的。不過,吳瑞杰卻發現,學校曾有孩子在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訓練3個月之后就無法再參加校園足球比賽了,這讓學校向職業俱樂部梯隊輸送小球員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吳瑞杰表示,在浙江,綠城俱樂部的后備人才培養質量很高,如果能夠進入綠城梯隊無論對俱樂部還是對孩子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好的選擇。當然,并不是所有送去的孩子都能進入梯隊,也有孩子希望日后重新回到學校。但按照現在的規定,這樣的孩子已經很難再回到普通學校,因為他們回來后也沒有辦法再參加校園足球比賽了。吳瑞杰擔心,這會讓學校不敢再向俱樂部梯隊輸送人才,而且家長和孩子也會對加入職業隊的梯隊產生顧慮。
為杜絕高中階段校園足球比賽的“雇傭兵”現象,國內不少省市都對校園足球比賽的參賽運動員戶籍地作了要求。浙江省的政策是外地戶籍的學生不能參加省內高中階段的校園足球比賽。“現在打工子弟在浙江上學的情況很普遍,有些孩子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都是在浙江上學,也是在浙江踢球,這些孩子到了高中如果不能再在浙江踢比賽,那么他們只能選擇不踢球,或者回到原籍。”吳瑞杰表示。
在校園足球比賽的學生戶籍問題上,各省市的政策也有差別。例如河南省只對學生學籍有要求,不限制戶籍。廣東省深圳市則規定了外地戶籍學生在校園足球比賽中的人數比例,只要不超過規定的比例限制,外地戶籍的學生也能參加深圳市的校園足球比賽。對于教育部門對孩子以“雇傭”身份參加本地校園足球比賽的顧慮,吳瑞杰表示,“如果擔心有些孩子是因為踢比賽的需要臨時從外地借入的,其實從孩子的學籍上很容易查出來,不一定非要用戶籍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