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鈴,鄭春瑞,袁 媛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以浙江省諸暨市為例
周金鈴,鄭春瑞,袁媛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諸暨311800)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鎮轉移。由于我國特定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產生了“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他們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繁榮,但他們的權益卻沒有保障。如何維護農民工權益,讓他們充分享受養老保險帶來的好處,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值得深思與探究。
城鎮化;農民工;養老保險
城鎮農民工是隨著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產生和發展壯大的群體,是生活在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齡化,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在中國,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得比較完備,但是對于農民工來說,養老保險制度并不是很健全。并且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許多農民已經不能或者較少地依靠土地生存、養老,因此,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切實解決好農民工的養老問題也將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和推動經濟的發展。為此,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確保農民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社會保險制度。國家人力資源和養老保險部公布《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該辦法的出臺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指導意見,確定了農民工參保的基本框架。
本次調查以諸暨市為例,通過對當地農民工的養老保險的調查,認清并分析存在的問題,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出解決方向,推動農民工相關問題的改進,真正關心關注如何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將這一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落實到實處。
參與調查的男性有32人(占總數的32%),女性有68人(占總數的68%);參與調查的農民工年齡在20—30歲的有10人(占總數的10%),其中包括8名男性,2名女性;30—40歲的有33人,其中包括7名男性,26名女性;40—50歲的有48人,其中包括12名男性,36名女性;50—60歲的有9人,其中包括5名男性,4名女性。這說明樣本無論在性別還是年齡方面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在20—30歲農民工中有70.0%的人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而在30—40歲和40—50歲年齡段各自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42.4%和43.8%,樣本總數中超過50歲的農民工都沒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可以看出受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周期較長的影響,年齡太大的農民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受到了限制。而且30—50歲年齡段參加社保的農民工人數比例也不高,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不高。
1、方差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文化程度”、“工資水平”、“對保險制度了解的程度”、“個人的繳費能力”、“對保險的信任度”、“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程度”、“手續是否影響參保”、“繳費周期和退休年齡影響參保的程度”、“對保險制度發展的信心度”這些因素對農民工是否有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的顯著性。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除“文化程度”和“對保險制度發展的信心度”之外的所有因素的顯著性P值都小于0.05,說明這些變量都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表示,農民的工資水平高低、對保險制度了解的程度的不同、個人繳費能力的高低、對保險信任度的高低、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不同、對手續復雜或不復雜的認識不同以及對繳費周期和退休年齡的敏感程度不同,都會對農民工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產生不同的影響。
2、回歸分析
以“是否有參加社保”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資水平、工作穩定程度、對保險制度了解程度、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程度、繳費周期和退休年齡影響參保的程度、對保險制度發展的信心度、個人部分的繳費能力、手續是否影響參保、對保險的信任度為自變量,用多重回歸分析方法研究其間的關系。
表1給出了隨變量的進入依次形成的3個模型的擬合情況。可以發現3個模型的調整R方雖然一般,但是在依次遞增。

表1 模型擬合情況表
表2給出了隨變量的進入依次形成的3個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可以發現P都為0.000,所以,模型是非常顯著的。

表2 方差分析表

表3 系數表
表3給出了隨著變量的進入依次形成的3個模型的自變量系數,可以發現第3個模型除了常量系數顯著性不強,其它變量的系數都是顯著的。
經過對數據的方差分析我們能得出各個變量(除“文化程度”和“對保險制度發展的信心度”之外)對農民工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再采用逐步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得出與農民工是否有參加養老保險最重要的因素,以及具體的影響模型。根據分析,最終模型的表達式為:
農民工是否參加養老保險=0.382+0.449個人部分的繳費能力-0.271手續是否影響參保+0.243對保險的信任度
通過小組選取的樣本,無論在性別還是年齡方面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總體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可以較好地反映出諸暨市農民工對于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真實的看法,同時,根據以上的數據分析結果我們可以較為有把握地得出以下結論。
諸暨市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比例不高,僅為42%;已經參保的農民工當中繼續參保的為64%,有36%的參保過的農民工沒有繼續參保,因此其續保率還是相對較低;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周期較長,年齡太大的農民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受到了限制,而且30—50歲年齡段參加社保的農民工人數比例也不高,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不高;諸暨市農民工教育水平較高的人都選擇了投保;諸暨市農民工都普遍希望政府能夠增加對于養老保險的補貼;無論是否參保,諸暨市農民工對未來社保的發展抱有很大的信心;個人部分的繳費能力在農民工是否參保的權衡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其影響是正向的;農民的工資水平高低、對保險制度了解的程度的不同、個人繳費能力的高低、對保險信任度的高低、依靠子女養老的觀念不同、對手續復雜或不復雜的認識不同以及對繳費周期和退休年齡的敏感程度不同,都會對農民工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產生不同的影響。
綜上所述,根據研究結果以及諸暨市農民工先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一是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大多數的農民工投保意識薄弱,歸根結底就是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較低。
二是適當增加農民工養老保險補助力度。從調查中不難看出,個人部分的繳費能力是農民工參不參保的重要依據之一,加上農民工相對來說經濟收入較低,個人承擔繳納養老保險的費用額的負擔較重,因而我們認為政府可以適當減少工資收入低而且年齡較大的農民工個人繳費比例,適當增加單位和政府的補助部分的比例。不能讓養老保險僅停留在較高收入的群體,而忽略真正需要養老保險來保障老年生活的低收入人群。
[1]胥璐、李宏偉、屈錫華: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4(1).
[2]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農業工程,2012(3).
[3]郭智奇、齊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5).
[4]王永青:淺議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出國與就業,2014(8).
[5]高君: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6]李忠香:搞好農民培訓加快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2(4).
[7]陳吉元:論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8]陳錫康:中國城鄉經濟投入占用產出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9]弗蘭克·艾利斯:農民經濟學:農民家庭農業和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胡春雨)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城鎮化建設中外來務工人員養老保險問題的研究,編號:JYKC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