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金培
話說“家園”
文/葉金培
我習慣把“住區環境”稱作“家園”,這樣感到更親切些。
說到“家園”,自然首先便想起兒時的家園,那是我童年的夢,它讓我終生難忘。上海弄堂里的石庫門,杭州那一邊是巷,一邊是河的宅院,夏日夜晚宅院與小巷里納涼的嬉笑聲。四、五十里的鄰里情……我深深悟到了“家園”的真諦,那是心與心的真切交流,那是真我的流露、心靈的歸屬。盡管那時家園的物質并不豐裕,然而精神是充實的,人情是真切的。每想到此,總有無限眷戀之情。
時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隨著現代化的提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隨著“外來文化”的進入,家園即“住區環境”正在成為房地產開發的一個眾人矚目的“賣點”。
一時間,“住區環境”的建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旋風,什么“歐陸風”(歐風)、“新加坡風”(亞風)。境外景觀設計公司紛紛搶灘登陸,而且成績斐然。國內的景觀設計師們在這股洋“風”面前,也不甘落后,紛紛迎頭趕上,投入市場。都力求做出自己的理念、特色和風格。
如今,“住區環境”真的成了景觀設計師們的“重頭戲”,成了每一個景觀設計師所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同時,也成了每一個“住戶”所最為關心的問題。
的確,在工作實踐與耳聞目睹中,“住區環境”的建設真有不少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宋代郭熙曾經講到,“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從泉高致山水訓》)。在這里,“山水”是指廣義的“景觀”、“環境”而言。我們認為作為“住區環境”當是以“可居”為主之環境,因此,我稱之為“家園”。
“家園”首先是一種理想的寄托。它是居者的一種理想境界。是一種“精神家園”與“理想家園”。
鐘長統、陶淵明、白居易的生活——“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優哉游哉”是一種方式,一種品位,我稱之為“隱逸生活”。
與此相反,歷朝帝王則追求一種“帝王生活”、“神仙生活”。——自秦開始,在帝王的“家園”里便有“一池三山”,蓬萊仙境之作。
歷史上的“家園”,由于均由居者親自籌劃,將自身的“體驗”與“感悟”融入自己的家園之中,故而“園”與“人”能夠那樣貼切,真所謂達到“園如其人”的境地。
時下的“家園”則是由開發商為住戶策劃、建造的、更多地是表現了業主的理想—追求,而住則多半只能是“擇其所好”而已。
然而,正如[美]約翰 西蒙茲在其《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所指出的那樣:“最好的社區是給它的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活體驗。”“所有的景觀規劃將尋求人和其生存環境之間的最佳關系,尋求人間天堂的創造”。“規劃是一種人性的體驗。”
西蒙茲關于社區及景觀規劃“體驗”的理念,實與中國——“感悟”的理念是一致的。在這點上東西方的理念是如此相同,這正說明“住區環境”——“家園”必須從“它所服務的對象”出發,從他們的理想與生活方式出發,這是“家園”成敗優劣的關鍵。正如西蒙茲所指出的那樣,“設計的方法實質上并不是對于形式的追求,也不是原則的應用。真正的設計方法來源于這樣一種認識,那就是:規劃只對它所服務的對象具有意義,應最大限度地給他們帶來便利,融洽和樂趣。”
時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追求“神仙生活”、“帝王生活”、“隱逸生活”等生活方式自然不同了,但它們的影響也不能絕對排除。
根據個人的“考察”,深圳時下的生活方式大致有下述幾種類型:
“貴族化生活方式”
所謂“貴族”在現今社會中,多指“雙貴”(物質與精神)。他們看重自己的“價值”與“身份”,因此選擇“高人一等”,“與眾不同”的家園,對環境、景觀則強調“獨占性”。
“白領階層生活方式”
在這里,多指“新新人類”。他們或選擇“TOWN HOUSE”,或選擇“SOHO”這類住區。他們追求“閑居”,向往簡單、典雅的環境。與前者相比,他們不愛張揚。
“工薪階層生活方式”
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因地而異,在深圳,即使是工薪階層,也有不少已步入“后小康”型。他們有一定的資本,也不缺品位。但他們追求“安居”。對環境景觀則要求“以人為本”,適用而平穩妥貼。
“外來打工者生活方式”
在深圳這個“移民社會”,外來打工者來自東西南北中,他們過的是“暫居”生活。他們也企盼著有屬于自己的“家園”,至少也希望他們的住區環境能給他們緊張的生活帶來平衡,給他們疲憊的心靈帶來慰藉。多希望能為外來的“打工仔”、“打工妹”營造一個家園。
是把社區建在景觀中,還是在社區中造景觀,這有很大的區別。
1993年2月,召開了中國“山水城市討論會”,錢學森先生指出,21世紀的中國城市應該是集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為一體的“山水城市”。(《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建山水城市》)
吳良鏞先生也指出:中國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形成這些特點的背景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并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說”等理論有關。(《“山水城市”與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縱橫談》)
“山水城市”的理論是景觀文化的發展。“景觀”的概念擴大了。在進行“城市用地規劃”的同時,必須要有一個“城市景觀規劃”,二者融為一體,正如錢學森先生建議的那樣,用造園的手法來建“山水城市”。
要建設一個好的“住區環境”,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景觀構架”。
在時下的“住區環境”設計中,對此亦有所考慮,如“水系”、“大圍合”與“小圍合”中的主次景觀之分,又如“景觀通道”(“景觀走廊”)之統率等。但更多的還是那些幾乎無處不在的細部雕飾,那種近似“拼盤”的“拼盤文化”。有時候簡直豐富到無以復加,幾乎很少有“空白”之處。“功能主義”的“平均法”,對“人本主義”是考慮了,但卻忽視了“人文主義”,忽視了“文化”。
究竟我們的“住區環境”要做到什么程度?在現代社會中,在雙休日,節假日如此之多,如此之長的時下,難道真的要把住戶圈在住區里不動嗎?這非但沒有必要,更沒有可能。
因此,“住區環境”的設計必須要有一個“度”,即使對近郊,對衛星城鎮的住區來說也是如此。
這個“度”就是景觀的“構架”、就是景觀的“氛圍”、就是景觀的“異質性”。
我們所謂的“景觀構架”,除了要考慮多的“水”系外,對植物材料的系列尚需予以重視,結合“風水”、結合風的“擋”與“導”,哪些組團位于“森林”,哪些組團位于“園林”;哪些組團的植物高、哪些組團的植物低、哪些組團的配置疏、哪些組團的配置密,這些都應從整體上把握,形成大的“景觀構架”。
在“景觀構架”上,我國傳統的園林藝術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非常優秀的作品,如“圓明園”的山水構架;如“拙政園”的山水構架;如“網師園”的水石構架等。這種從大處著眼,統率全局的觀念與手法,在時下“住區環境”的設計中是值得借鑒的。
“住區環境”的營造,同樣離不開對周邊環境的一個“借”字,所謂“嘉則收之,俗則屏之”。
但是,時下的房地產開發商們,較多地是熱衷于在盤子內造景,造“亮點”、造“閃光點”、造“賣點”,而對周邊環境則注意很少。如深圳某“花園”,明明其緊鄰天然的山地公園,如果能把這一景觀“拉進來”,則住區環境將具有“不可比性”。然而遺憾的是開發商卻將山地公園“推”了出去,而在盤子里大搞“多國風情”。“住戶”與“多國風情”如何結合?
時下,特別是南方的開發商,在“住區環境”中多喜歡用“水”,理由是“水為財”。
“水為財”,這是現代一些中國人的觀念,然而歷史上更有以“君子好德”觀水,要比以“財”觀水無疑品位要高得多。如果說“環境”能對人潛移默化,環境能“造就人”的話,那么在家園中又何嘗不可以以“水”作載體,以水的不折不撓為題宣傳一種“德性”呢?
中國的“天人合一”觀應該予以正確理解并合理運用。
在“住區環境”中理水必須考慮水深、水位的保持及水質的保持。
時下,在大多數住區內開發商對“水”情有獨鐘,更有“親水住宅”之說,在古代的“家園”中,水被譽為“園林的靈魂”。園林而水而“活”,然而它們均考慮到水源,有的是能接通天然水源,有的則在水下有井與地下水相通。
時下,不但住區時時為水,且水路漫長,在此不得不提因地制宜的問題。我們要學習傳統,因地制宜地理水,該有則有,該無則無。該聚則聚,該散則散。水流該長則長,該短則短。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所要表現的氛圍出發,這才合理。
如前所述,在“住區環境”設計中,“外來文化”占有很大優勢。然而,我們是否知道我們自己的優勢呢?
幾千年來,我國創造了獨特的山水文化,景觀文化與園林藝術。法國文豪維克多 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說:“藝術有兩個原則:理念與夢幻。理念產生了西方藝術,夢幻產生了東方藝術。如同帕特農神殿是理念藝術的代表一樣,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堪稱夢幻藝術的崇高典范——如果夢幻可以有典范的話。”東西方的藝術其思維模式是如此的不同。
不僅如此,東西方藝術在所追求的境界上也是不一樣。東方藝術是“夢幻藝術”,西方藝術是“理念藝術”。非但在思維模式上,東西方藝術在空間意識上同樣有質的區別。西方所追求的空間是“實在性”的空間,人與空間的關系是“使用”(“技術性使用”)的關系,東方所追求的空間則是“虛擬性”空間,人與空間的關系多是“感悟“的關系。
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在1743年致達索的信中說:“我真是羨慕中國人這富有獨創精神的想象力。我開始認為,同中國人相比,我們的思維是多么的貧乏和缺少創造性。”事實也正是如此。日本的一位學者則更明白地指出:“中國美學思想是‘中國精神’的表現,世界未來的美學思想應該是中國的美學思想。”
在“住區環境”設計上,確實到了“切實探討發展模式問題”的時候了。
當然,由于中國幾千年文明畢竟是一種“內陸文明”——一種內向、防范、求穩定的文明類型。因此,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上自身的局限。在景觀藝術、園林藝術的長期發展中,由于與西方失之交臂。因此,中國的景觀藝術、園林藝術只是在自身軌道上的“自我完善”而沒有西方那種“創造”——“化合成新的事物”。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外來文化”進來了,使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優秀的外來文化,它們那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它們那種“多元”、“開放”,甚至“無拘無束”的理念。它們那種“體驗”的方法,確為我們增加了新鮮的血液。我們要學習SWA、BELTCOLLINS、EDSA以及雅科本的理念與方法(而不是照搬其形式),用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學,“風水”理念,“夢幻”的思維模式,“感悟”的創作方法來消化外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