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吉林省金融辦是這次省內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的牽頭單位。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吉林省承擔農村金改試驗任務之后,時任東北亞國際投資集團總裁的胡斌被調任吉林省金融辦主任,接手金改工作。39歲的胡斌被稱為最年輕的省級金融辦主任,之前的履歷均在金融系統,曾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經歷多崗位鍛煉,擔任過吉林銀行副行長。年輕、富有改革激情、專業能力過硬,他被認為是執行這項重大改革的合適人選。
新官上任的胡斌第一個重要任務是起草《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在那些日子里,胡斌帶隊去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交換意見,專家學者也常常被邀請到吉林省金融辦,共商細則。
《實施方案》出臺之后,胡斌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坦言,農村金融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的成功與否絕不僅在于金融體系,而是需要凝聚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步調一致地瞄準一個方向共同使勁。
《中國經濟周刊》:吉林的農村金改方案中提出要構建主體多元、功能齊備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在您的理解中,理想并且符合吉林農村實際的金融機構體系應該是怎樣的?吉林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現狀如何?
胡斌: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村金融完全隔離在現代金融體系之外,僅在少量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和城鄉接合部,現代金融才有所涉足。我們一直努力打造一個普惠均等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這個體系應包含供給充分、市場健全、主體多元、產品豐富、便捷高效、風險可控等鮮明特質。
一直以來,吉林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發展,加快金融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加強財政激勵,使得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但總體上看,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仍然是影響和制約“三農”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支撐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國家批準吉林省成為首個全省范圍的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我們將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契機,全面補齊短板,搶抓超越,深化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兩權”抵押難題:資產定價難、處置難,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
《中國經濟周刊》:過去幾年,吉林省曾在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現行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內,您認為做好農村資源要素活化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
胡斌:從長遠看,吉林省農村物權資產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草場權和水域權。初步統計,全省登記在冊的耕地面積約1億畝,林地面積930萬公頃,還有大量的水面、草場和宅基地等不動產資源。以土地經營權融資為例,按耕種玉米的純收入測算,每畝約為1000元,吉林省耕地每年收入總額約為1000億元。如果將其耕地面積的1/3用作“口糧田”,拿出2/3即700億元的未來收益用于“保證貸款”,金融機構如按70%發放貸款,則農民每年可融資約490億元,如用3到5年的收益做保證則可融資1470億~2450億元,僅土地物權融資上限一項就已接近吉林省現階段5334億元的涉農貸款余額的一半。如果加上林地、水面、草場、宅基地、畜禽產品等物權融資潛力,融資規模更為可觀。根據推算,目前吉林省農村物權資產存量及其未來收益資本化率(信貸規模/資產現值)平均不足5%,蘊含著巨大的物權融資潛力。
但挑戰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面臨的挑戰包括:一是農村物權登記信息綜合利用難。農村物權涵蓋范圍廣泛、種類多樣,登記機關分散,抬高了融資成本,對金融機構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防控風險均造成了負面影響。目前可登記農村物權的直接登記機關主要集中在縣域,個別權限在鄉鎮。各地、各部門農村物權登記管理標準和程序不一,與金融產品標準化開發相矛盾。二是物權融資機制改革創新力度有待提高。以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為例,部分縣(市)政府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協調整合地方資源力度不夠。大中型金融機構參與程度有待提高。目前農聯社和郵儲銀行是主要的參與機構,其他大中型商業銀行由于農村網點少和開展業務收益低、成本高等原因,參與程度不高。三是物權融資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部分地區物權融資公司存在人手少、業務能力不強、經費不足等問題,金融服務難以向偏遠村屯輻射;農村物權流轉交易市場不發達,受地域保護和信息化水平限制,大部分農村物權目前不能跨區域交易,變現難度較高。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活化資源要素的重要形式,“兩權”抵押貸款目前進展如何?您認為還需要怎樣的制度保障?
胡斌:吉林省作為國家“兩權”抵押貸款試點重要試驗地區,15個縣(市、區)分別參與了農民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我們從省內外各地開展情況看,“兩權”抵押貸款在試點市、縣掃清法律障礙,但金融機構普遍存在定價難、違約后處置資產難等問題,參與積極性不高。
在土地流轉交易體系和信用體系尚不成熟的階段,吉林省自身探索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作為過渡產品是“兩權”抵押貸款實踐過程中重要的操作方式。
未來我們將著重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發揮物權融資農業發展公司的增信和風險處置作用,發揮省級惠農信貸周轉保障資金的風險緩釋作用,在兩項貸款業務重合區域修改融合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與“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業務流程、操作辦法,推進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與“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業務的銜接。二是構建“三大支柱平臺、兩大綜合市場”即構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農村物權登記信息歸集平臺、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平臺,以及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農村“信貸綜合批發市場”,通過三大支柱平臺與兩大綜合市場相互間的協作運轉,探索解決“三農”守著江湖沒水喝的難題,緩解涉農主體與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豐富涉農主體的增信手段,降低涉農主體融資成本。三是繼續穩步拓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覆蓋的地域和領域。
“土地銀行”是破解“三農”難題的突破口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的農地信托仍處于較為稚嫩的階段,雖有所嘗試,但仍以地方政府主導為主,市場的力量參與不多。在您看來,農村土地金融在未來如何才更能發揮市場效應,進而更合理地配置資源?
胡斌:近年來,農地信托的出現對土地流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是經過幾年的運行,農地信托模式逐步暴露出資金短缺、農民后續保障難等問題。經過前期大量調研和論證,我們認為“土地銀行”是土地利用管理過程中的一種新機制,是破解“三農”難題的突破口,對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盤活土地資源、推進農地經營權資本化運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吉林省將開展“土地銀行”試點工作。“土地銀行”試點的業務核心是通過組建農村土地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土地銀行”,在國家政策允許下,引導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實現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優化土地資產管理,破解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土地、資金和農民身份轉化等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