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詮林
自2015年以來,中國政府已在國家層面文件里多次明確提出了要積極采取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而幾乎同步的是,中國國家文化部、發改委、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多部門也針對公共文化服務出臺了多個文件,提出了多種大力提高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政策、舉措。
兩者看似無關,實則緊密相連。我在前面的專欄文章中已提到,養老產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產業。臺灣的養老產業、養老事業發展均比大陸早,目前已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而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成熟更是世界矚目,值得大陸學習和借鑒。臺灣提倡“慢生活”,生活創意化,在這樣一種“日常生活美學”的氛圍浸染下,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臺灣于1990年代初進入老年社會,據統計,2014年底,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1.53%,到2025年將達到29%,到2033年臺灣將成為全球老化指數最高的地區。而據我國人社部統計,截至2014年,大陸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5.5%,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
臺灣的人口底數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而大陸市場廣闊,客源豐厚,文化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等更是豐富而多樣,有待開發。因此,大陸、臺灣兩地可以各取所需,合作發展,在養老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促進養老和文創融合發展方面謀求無縫對接合作。臺灣的老人可以到大陸的好山好水中頤養天年,大陸的老人也可以到臺灣風景秀麗的城鄉享受“慢生活”的樂,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臺灣的養老機構可以大力發揮自身的服務優勢和長期以來積累的先進的科學經驗,到大陸發展養老連鎖實體機構,在大陸與相關養老企事業合作開展養老護理培訓;大陸的養老機構則可與臺灣養老機構合作,大力開發臺灣養老機構的一些閑置資源,把大陸客源引向臺灣,進而緩解大陸床位、護理人員緊缺的狀況。
養老消費除了醫療消費以外,很大一部分屬于文化消費。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積極開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服務、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動”。其中,《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中指出:“縣級以上各級政府安排資金,面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該文件表明,老年人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而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則可以與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結合起來實行。當然這需要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等多部門進一步統籌建立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
兩岸的老齡產業合作方面,也需有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兩岸老人異地養老,如何正常享有醫療保險等福利的問題,醫藥費如何異地報銷的問題,政府補貼如何撥付的問題,如何建立兩岸聯動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兩岸相關政府部門認真協商解決。
兩岸的養老產業、文化產業的合作共贏,需要跨業界、跨地域、跨政府部門的聯合行動。此種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視域下的兩岸老齡產業,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養老服務、文化服務,乃至社會保障工作的嶄新思路,令我們對共創中國養老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良好局面深具信心,懷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