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產品對版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滿足數字出版運營的要求。與此同時,國家發布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為版權的評估明確了方向和實操的可能性。
【關鍵詞】版權管理;資產評估;數字出版
【作者單位】劉冬,海關出版社。
權利,從法律上來說包括兩個方面,權能和利益。也就是說,出版社管理的版權需要達到兩個目標:第一,版權可以被出版機構使用;第二,已經被使用的版權可以轉化為價值。在傳統紙質出版中,出版社取得一本書的授權,通過編輯加工再上市銷售,即可獲得收益。
但在數字出版時代,這兩個目標遭遇了挑戰。首先,數字產品形態的多樣化、更新迭代快導致出版社很難獲得作品的所有授權,尤其是作品后續數字產品的授權。所以,對于內容資源的數字化應用,出版機構很難像以往一樣,一紙合同授權十年。其次,以往系列圖書是整體銷售的,其中單冊圖書的內容資源如何被用戶使用,其中哪些產生了價值,哪些是極少被用戶翻看的,出版機構無從得知。這些問題借助數字出版技術手段得以解決。出版機構通過追蹤用戶行為,可以了解系列圖書中的哪些資源被頻繁使用,哪些資源產生了最大化的價值。再次,目前數字產品尚無完整的定價體系和參考標準,數字產品的版權價值無法衡量和體現,這可能會導致數字產品技術投入費用過高。
2016年4月14日,《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提出要“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服務文化企業改革為目的”,指出在文化資產評估過程中要“明確細分各文化行業不同類型無形資產的范圍和特征”。筆者認為,數字出版時代,出版機構應建立功能強大的版權資產管理系統。
一、版權管理的演變
版權管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發展階段,按照技術參與管理的模式可以分為傳統版權管理、技術版權管理和版權資產管理三個階段。
1.傳統版權管理
這是一種驅使型管理,其特點是遵循單一的指標,包括樣書管理、合同管理等。
(1)樣書管理
出版社樣書室里的圖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版權資產,對樣書的管理和對普通紙質書的管理并無區別,這樣的管理不能稱之為版權資產管理。原因包括:第一,這些樣書中的很多品種,出版社已經失去了對版權權利的擁有和控制,沒有版權,權利價值自然無從談起。第二,數字出版時代存量資源的開發是全媒體、多形態的,紙質書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無法全方位體現版權的價值。
(2)合同管理
很多出版社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并認為通過合同管理可以清楚地了解圖書資源的權屬信息。這在傳統出版時代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但在數字出版時代,單純以合同管理資源的方式遇到了挑戰。未來版權資產管理的對象是資源,合同管理的對象變成了若干可被使用或將被使用的資源,它在初始階段可以單冊書的形態被管理,但未來它被管理的形態應該是權利,是權利被使用的狀態。
2.技術版權管理
這是一種過渡型管理,其特點是技術參與,所有介于傳統版權管理和版權資產管理之間的形式都可以稱為技術版權管理。文化企業轉型升級第一階段的技改項目中就包括了技術版權管理,其通過技術手段管理出版社的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并輔以合同管理、作者管理等方式。
技術版權管理系統,可以實現虛擬的樣書管理和部分合同管理。這個系統可以通過搜索資源錄入庫,隨時調取出版社的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但是對這些資源的權屬狀態(是否仍在有效期)、權利狀態(出版社擁有哪些權利)、使用狀態(成為什么樣的產品)、使用效果(資源被使用的反饋)等問題無法明確管理,從而導致這些資源不能以產權的形式擁有獨立的身份,資源的價值無法被評估,無法轉換成資產。
《意見》中提到,無形資產的評估對象是“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財產權益,或者特定無形資產組合的財產權益”,如果被管理的資源已經不具備可以被使用的權利,無法產生相應的權益,那么也就不能被評估,不能被稱為版權資產。
3.版權資產管理
版權資產管理從管理思想上改變了傳統的管理形態。技術作為管理的重要手段參與版權管理,并通過深度參與使版權達到評估標準,從而實現對權利的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權利可以呈現擁有、使用、控制等狀態,從而讓版權資產管理實現其目標。
《意見》讓權屬清晰的版權通過管理系統得以明確,其指出“影響著作權資產價值的主要因素包括著作權財產權利類型、權利屬性、作品特征、內容導向、收益方式、傳播情況等”,這些因素在前兩個版權管理階段沒有得到清晰的詮釋,因此版權資產管理系統的建立至關重要。
二、版權資產管理的必要性
1.厘清企業版權資產
根據中央文資辦的調研數據,全國共有國有文化企業9000多家,賬面資產規模約1.4萬億元。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文化企業的版權資產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大量版權資產權屬不清、長期閑置或處于未開發狀態,很多企業投入巨資創作、采購的版權內容,最終成為沒有得到法律認可的版權資產。
對出版機構來說,版權是一種可被估量的無形資產,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關于無形資產評估的政策,《意見》的出臺更是重大利好。出版機構若想讓版權成為可被評估的資產,首先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出版機構的版權資產不是樣書和合同,而是可控、可用、可實現價值、可被評估的版權。厘清版權資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版權呈現動態變化和價值增減的特點,所以版權資產管理系統應該具備給出版機構提供版權資產清單的功能。
2.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無論技術怎樣發展,內容始終是出版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資產管理系統可以追蹤版權使用狀況,掌握版權的動態,縮短出版機構和用戶之間的距離,版權實際被使用的情況可以通過系統反饋給出版機構,借助這個系統,出版機構選題策劃就有了數據支撐。對于獲得良好市場表現的版權,要積極維護、全方位開發;對于預期好但是市場表現不佳的版權,應調整權利使用狀態;對于整體表現欠佳但是部分內容仍有開發價值的版權,應進行碎片化管理……這樣就增強了出版機構的版權運用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3.增強企業經營能力
版權資產作為國有資產的一種,需要出版機構通過市場化的行為使其保值增值。一部作品經過編輯、審校、排版等出版流程,尤其成為暢銷書之后,其新的版權價值會遠遠超過原始版權價值,再版后的銷量所體現的不是紙張增值而是版權增值帶來的收益。
隨著版權資產管理系統技術手段的進步,版權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被評估,這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整體資產,另一方面增強了企業對資源的運營能力,實現了資產的增值。
三、版權資產管理的作用
1.明確版權資產權屬
數字出版時代版權管理面臨尷尬的局面:原出版合同缺少信息網絡傳播權;有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但表述不清,無法使用;授權清晰,但由于管理不善權利已斷檔;沒有提出數字產品利益分配方案,無法實操……此類問題的存在導致數字產品的精細化運營缺乏版權基礎。因此,只有可用、能用、好用的版權資產管理系統才能明確版權資產權屬,才能為開發和營銷數字產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提高版權資產產品化能力
數字出版時代的版權資源可以碎片化使用和多次使用,存量的版權資源借此得以盤活,煥發新的生命力。
通過版權資產管理系統,出版機構可以在始端追蹤碎片化版權應用于數字產品的次數,在終端追蹤產品化版權被用戶實際使用的次數。通過信息追蹤,出版機構可以評估版權產品化的能力,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存量版權中,哪些是持續使用的,哪些是具備市場價值的,從而在續簽版權的時候有重點、有選擇地簽約,在挑選和購買新的版權時,也有了更為可靠的數據支撐。
3.正確評估版權資產價值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版權評估中心成立,這是全國首家專業版權評估中心。2014年3月國家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評估與交易,加強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化類無形資產的評估、登記、托管、流轉服務”。《意見》的發布,從實操層面為版權資產評估指引了方向,從國家制度的層面給版權資產價值評估提供了支持。
傳統出版時代,版權的價值體現在成書、碼洋、銷量等方面,數字出版時代,版權的價值則體現在資源的被使用次數、產品形態、被用戶使用的狀態等方面。運用版權資產管理系統來測算版權投入和產出績效,能為版權資產的價值評估奠定堅實基礎,這也是版權資產可評估的前提。由此可見,實踐中版權資產價值幾何,需要版權資產管理系統這樣的工具提供可量化的數據,唯有如此,版權資產價值評估才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