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曼+胡駿平
【摘要】在傳統出版向云出版轉換遷移的過程中,版權保護呈現新的特點,對出版社的版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較高的版權安全保障、有效的法律風險防范等。為了應對云出版涉及的版權問題,出版社要不斷提高版權保護能力,比如:自律管理能力、技術保護能力、談判磋商能力、責任規避能力等。
【關鍵詞】計算;云出版;版權;版權法
【作者單位】李光曼,南昌大學;胡駿平,南昌大學。
出版模式的演進受制于技術的發展。盡管云出版在我國方興未艾,但實踐意義卻尚未得到充分體現,但是其相對于傳統出版的諸多優勢早已躍然于理論觀點之中。業界普遍認為,云出版將是出版產業基于技術創新的一場海嘯式革命,是產業布局再調整的指針與產業競爭新的制高點,是傳統出版轉型的重要方向。然而與傳統出版比較,云出版也將出現更多的版權問題[1]。一方面,傳統出版的版權問題會向云出版延伸并出現新的特點。另一方面,云出版環境下將產生一系列版權矛盾和利益沖突。隨著云出版的深入發展,權利博弈必將趨于激烈化、復雜化,這對出版社平衡利益關系、保護版權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版權保護在云出版環境中的新特點
1.合同機制在保護版權中的意義更加突出
合同是版權交易的保障,是“意思自治”原則下分配版權利益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傳統出版中,出版社主要通過與作者、渠道商簽訂合同來厘清彼此的法律關系,界定權利與義務。合同機制的重要意義在云出版的環境下更加凸顯。一方面,除非法律明確規定,版權法適用約定優于法定原則,否則用合同來解決云出版的版權問題更有效率,也更符合版權的私權性質。另一方面,現行版權法對云出版碰到的諸多版權問題不能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各方權利主體轉而尋求以充分表達真實訴求為前提的合同機制作為解決問題的替代措施。從某種角度來看,在云出版環境中,“合同即是版權”。但是,除了基本理論,傳統出版模式下的合同締結規則不能完全照搬進云出版。一方面,云出版合同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另一方面,云出版合同的靈活性較強。同時,云出版服務商對締結合同有較大的主導權,這與出版社在傳統出版的合同談判中處于強勢地位、享有決定性的話語權有明顯區別。
2.保護版權適用的法律規則變得更加復雜
鄰接權(neighboring rights),是指一切傳播作品的媒介所享有的專有權,包括那些與作者創作的作品尚有一定區別的產品、制品或其他既含有“思想的表達形式”,又不能稱為“作品”的內容[2]。將出版社納入鄰接權享有者的范圍,是中國版權制度的獨創。在云出版環境中,出版社的版權地位將從鄰接權人向多元復合化角色轉變。比如,當出版作品時,出版社是鄰接權人,而當利用云儲存服務器中的資源創作出衍生作品時,出版社又是作者。另外,對于有實力的出版社,當其向用戶提供云服務時,又具有了云服務提供商的身份。出版社版權角色的變化,必然導致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不同,意味著與其相關的法律關系要進行調整。比如,在傳統出版中,出版社作為編輯出版者,承擔的主要是直接侵權責任,而在云出版環境中不僅可能承擔直接侵權責任,而且還可能承擔間接侵權責任,或者同時承擔多種性質的法律責任。
二、云出版對保護版權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版權保護是否有效果的衡量標準是產業鏈條上各主體是否達到了“利益共贏”,而這取決于商業模式的合理與成熟。云出版產業鏈涉及平臺提供商、平臺運營商、內容提供商,以及作者、最終用戶等主體[3]。任何主體的訴求得不到有效回應,既得利益未被滿足,都會造成產業鏈的梗阻與割裂,制約云出版的發展。我國云出版“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之一,是版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影響了掌握著大量優質資源的傳統出版社的積極性。目前,國內外流行的云出版模式可以歸結為三種類型:其一,租賃模式。以科學云、方正云出版平臺為代表。其二,售賣模式。以亞馬遜、云中書城、CNKI為代表。其三,混合模式。以Google Play、BookServer、番薯網等為代表。這些商業模式在顧客價值、伙伴價值,以及業務與收費模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和適用條件,同時又有局限性。為了解決云出版利益格局不平衡的問題,國內業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參與方正帕比云服務平臺的出版社不僅可以在該平臺上分發布自己的產品,而且可以任意選擇服務內容收費或者免費、廣告收費等商業模式。又比如,上海引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包含AppOne、MasterOne、EngineOne等產品的云出版平臺,將出版社、渠道商、用戶聯系起來打造一套新的商業模式,實現了“自主管理、靈活運營、透明結算、快速對接”[4]。云出版戰略的實施是圍繞解決版權問題這個核心展開的,必將推動商業模式打造、體系建構與進化發展。
2.較高的版權安全保障
《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信息安全是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關鍵障礙之一。相對于傳統出版,由于云出版安全由專業化的云服務提供商維護,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但是,有加密技術就有解密技術,目前還沒有不能被破解的安全技術[5]。加之,云出版本身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其仍然面臨不可低估的安全威脅。其一,云出版模式下,版權資源由原來存儲在出版社的檔案室或者服務器中轉由屬于第三方的云服務提供商監管,處在出版社的控制之外。云服務提供商本身的惡意使用、未盡合理注意義務,以及內部人員的攻擊,都可能造成版權資源被竊取、盜版或者篡改。其二,版權資源存儲在云端的服務器中,具有開放性,加之云服務平臺整合了多種應用程序,如果系統出現難以處理和恢復的故障,也有可能造成版權資源的滅失和更改。其三,版權資源可能分散存儲于多個服務器中,也可能存儲于“異國他鄉”,物理位置不確定,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不同,那么在本國受到嚴格保護的版權資源,在其他國家與地區可能就不得不公開、刪除或者接受政府部門與其他組織的調查。其四,在云“分包”服務模式下,出版社不了解分包云服務提供商的運營狀況,與其更無直接的服務協議,使得他們對版權資源的控制力被削弱,而分包云服務提供商由于不受出版社的約束,就會對存儲在其服務器里的版權資源疏于管理。另外,云出版技術標準的不統一、不兼容,也給出版社對出版資源的遷移、恢復以及監管等帶來困難。
3.有效的法律風險防范
云出版“看上去很美”,但其實暗潮涌動,充滿風險。就版權保護而言,云出版的法律風險首先來自法律規定的缺失或者不明晰。比如,在云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可以使用云服務器中存儲的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類型的版權資源,不可避免地會在多個服務器中形成緩沖,那么“臨時復制”是否侵權就是法律必須回答的問題。對此,歐盟采取了納入復制加一定限制的立法模式,而美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雖然承認臨時復制屬于復制范疇,但是對責任承擔主體的認定卻不同[6]。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第5款沒有明確臨時復制的法律地位,所列舉的印刷、復印、翻拍等都屬于“長期復制”,而“等方式”是否包容“臨時復制”,學術界仍存在分歧。就現行立法而言,出版社的臨時復制行為在我國是被允許的,而在其他國家與地區就可能涉嫌侵權。云出版存在法律風險的另一個原因是,出版社對自身版權角色變化,以及對新的法律規則的不適應。比如,出版社在開展云存儲服務,或者提供云鏈接服務時,必須掌握“避風港”規則的操作程序和細節,特別要對采取措施的時間期限、合格通知的判斷等問題有全面的了解。否則,就很可能因為對法律法規要求的不知悉,或者不能正確運用而失去豁免責任的機會。云出版模式下,版權資源呈現大數據特征,出版社很難對擬使用資源的可版權保護性、權利主體、授權條件等都鑒別清楚,稍有不慎,就可能涉嫌侵權。
三、出版社保護版權能力的提升
1.自律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傳統出版向云出版轉型的過程中,能否妥善處理解決版權問題對任何出版社都是新的考驗。出版社應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版權保社、版權強社”的思想,把版權保護納入云戰略的總體部署,使版權對策前置,促進版權管理由單純應對訴訟和消極被動防御,朝著主動研判版權保護形勢,發現和解決新問題,挖掘與盤活版權資源,增強版權競爭力,防范法律風險的方向轉變。除了要搞好版權保護規劃、建立組織、健全制度、規范流程,出版社還要開展版權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版權覺悟、版權意識和保護版權的技能,重點加強版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版權管理隊伍。目前,我國出版界尚未有行業性的版權政策,這是部分出版社面對版權問題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應對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云出版涉及的版權問題的復雜性、多變性,我國出版界亟待國家出臺行業性版權政策,指導出版社的實踐。
2.技術保護能力的提升
數字出版管理系統(DRM)為云出版提供了新的產業化方式,將是云出版領域涉及最廣泛、最深入,影響最大的版權管理機制。從理論上講,云出版可以整合出版資源,通過DRM對出版資源進行加密與全程監控管理,不僅能有效保護版權,而且還能使出版社、作者、用戶以及云服務提供商實現各自的訴求。但目前DRM的產業鏈仍比較混亂,一方面由于DRM可能制約消費者權益,因此遭到用戶的抵制,使云服務提供商放棄DRM機制和做出有利于用戶的改進[7]。另一方面,產業競爭與技術壁壘影響了DRM的研發。DRM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加密技術有被破解的風險,云出版服務器的加密與用戶的解密對配置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密后用戶體驗感大大降低等。目前,一些新的技術方案被提了出來。比如,把數據保存、數據解析與內容呈現這三個過程完全分開,建立基于云計算的版權保護框架[8];針對內容的細粒度訪問控制需求,建立基于屬性加密的版權保護機制等[9]。
3.談判磋商能力的提升
云計算是版權利益重新分配的新工具[10]。云出版的利益分配十分復雜,在沒有法律與政策的調控下,各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只能通過談判后簽訂合同來解決。與傳統出版模式下出版社在合同締結中處于強勢地位不同,在云出版合同的溝通、談判和簽約過程中出版社處于弱勢地位,云服務提供商往往會拿出一份事先擬好的格式合同讓出版社簽署,出版社只能被動接受,否則將無法使用云出版服務。由于云服務提供商沒有關照出版社利益的法定義務,合同中的某些條款就可能對出版社利益構成明顯擠壓,甚至給出版社帶來極大的法律風險。解決云出版合同的相關問題,一方面要開展立法規制,加強政策干預,營造公平誠信的云出版市場機制。比如,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出臺云出版合同范本,要求云出版各方遵照執行。另一方面,出版社要提高合同談判、磋商能力,防止承擔過重的合同義務,保障自身的權益。
4.責任規避能力的提升
既然開展云出版要不可避免地面對法律風險,那么責任規避就是出版社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一方面,出版社規避法律責任必須認真解決授權問題。云服務器儲存的資源不僅類型多、數量龐大,而且版權狀態復雜,并不是所有資源都附帶了完整明確的版權信息,對這些資源的利用不能貿然行事,否則會有直接侵權的風險。另一方面,在云出版模式下,出版社規避法律責任要切實按照既定規則行事。比如,出版社在向用戶提供云存儲服務、鏈接服務時,雖然沒有版權資源的審查義務,但是合理注意義務概不能免,除了對明顯的侵權行為要主動采取措施制止,在接到權利人發出的侵權通知后,還要盡可能“及時”刪除、屏蔽特定作品,或者斷開鏈接,進入“避風港”,爭取獲得免責。否則,如果受到權利人指控,出版社就可能要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1]周勇. 云時代版權將出現更多新問題[EB/OL]. http://tech.qq.com/a/20120612/000187.htm,2016-06-13.
[2]孫雷.鄰接權研究[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2 .
[3]劉昊. 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的“云”模式[EB/OL] . http://study.ccln.gov.cn/fence/xinwenchuanboxue/xwxmt/254711.shtml.
[4]引跑科技. 引跑科技推出國內首個商業化數字出版平臺[EB/OL] . http://www.intple.com/case-page/publication.html.
[5]杜健.版權現實困境與未來發展研究──以云計算技術為研究視角[J] . 出版科學,2014(5):55-60.
[6]張體銳. 云計算時代臨時復制的著作權屬性[J]. 中國版權,2014(2):36-39.
[7]刁勝先. 我國的版權法治建設的問題與建議——以云計算為視角[J]. 中國軟科學,2013(1):13-23.
[8]劉益凡,周昕,王濤.數字版權保護的云計算解決方案[J]. 科技與出版,2013(2):76-78.
[9]黃勤龍. 云計算平臺下數據安全與版權保護技術研究[D].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58.
[10]陳一丹. 云計算是版權權益重新分配的新工具[EB/OL] . http://tech.qq.com/a/20111115/000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