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加快了我國學術論文發表的速度,縮短了周期,提高了我國學術論文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優先數字出版在推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梳理了我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的現狀,指出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優先數字出版;編輯規范;知識產權;編輯力
【作者單位】王書瑞,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幾乎顛覆了所有行業的運行機制和商業模式,傳統出版產業也不例外。學術期刊作為出版產業的一部分,在大數據技術的使用和普及方面積極嘗試探索。學術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是學術期刊對于數字技術的一種充分應用,是學術期刊轉型數字期刊的一種創新方式。相較于傳統學術期刊中紙質期刊先出版發行,數字期刊同步或者滯后的運行模式,優先數字出版徹底改變了這一流程順序。優先數字出版中,學術文章先行上傳網絡,供作者、讀者及相關科研人員研讀,之后紙質期刊才出版。這一出版方式的使用極大地縮短了出版周期,延長了學術論文的傳播時間,保證了作者學術成果的首發權。
一、國內外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現狀分析
國外學術論文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根據出版流程的不同,分為兩種優先數字出版模式:一種是與紙質期刊出版流程類似,以期刊編輯部為主體,由作者投稿,經出版單位編審、校對后,上傳至數據平臺,這類出版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出版商有《自然》的在線數字出版平臺,愛思維爾的優先印制平臺等;另一種是由讀者自行上傳到公開數據平臺,供作者和讀者及時交流。這種模式中最為著名的出版商是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網[1]。該網致力于以最快速度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社會科學類研究成果,內容幾乎涵蓋了人文社科的各個研究領域。
相較于國外已經較為成熟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我國的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則相對滯后。但我國的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在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關注,發展快速。目前,根據渠道和平臺不同,我國的優先數字出版主要有三種:第一種與國外相同,即大型數據平臺提供的優先數字出版服務,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這種模式也是目前我國多數學術期刊進行優先數字出版的首選方式。第二種方式是在期刊自建網站上進行學術論文優先數字出版。《浙江大學學報》早在2009年便開始嘗試在浙江大學出版社網站上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第三種是通過移動客戶端,如微信、微博等,進行學術論文觀點上傳,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由于移動客戶端快速發展,這種模式成為學術論文優先數字出版模式中發展和普及最快的一種方式[2]。
二、我國優先數字出版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我國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論文,筆者發現多數論文存在以下問題。
1.優先數字出版學術論文編輯規范不嚴謹,差錯率較高
從學術論文的規范性和嚴謹性看,優先數字出版應該與正式出版一樣,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差錯率應控制在萬分之三以下。但事實上,多數優先數字出版的論文與正式出版的論文存在較大差異,尤其在編校質量和文獻規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錯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出版平臺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先數字出版,縮短甚至忽略了校對流程。這樣做的結果是優先數字出版的編輯失誤增多,差錯率提高,優質的學術觀點被編校問題所掩蓋,即時出版的高效傳播特性被內容粗糙的學術論文所替代。
2.優先數字出版技術要求高,流程煩瑣
優先數字出版作為一種數字出版新興模式,在數字技術的普及使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差距。目前,我國還沒有獨立的、統一的軟件平臺,供優先數字出版論文進行文本編輯以及格式轉換,而是依靠網絡瀏覽器進行編排,編輯需要登錄后臺進行數據上傳[3] 。“中國知網”為了統一學術論文的著錄格式以及上傳標準,專門設計了著錄格式插件,使得執行優先數字出版指令的編輯不論使用哪種瀏覽器,安裝此插件后,都可以正常顯示注釋界面。此外,不論是自有網站上傳的優先數字出版論文,還是在中國知網上傳的學術論文,對于作者的基本信息都有嚴格的要求。以“中國知網”優先數字出版數據平臺為例,一篇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論文,除了要求編輯提供標題、關鍵詞、摘要和參考文獻等一級信息,還需要提供一些擴展信息,如創新點等。這些信息的補充完善無形中增加了編輯的工作強度和難度,對學術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工作帶來一定阻礙。
3.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地位尚未明確,學術價值待商榷
學術論文與學術科研密切相關。在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是科研工作成果展現的有效途徑。國內多數作者刊發學術論文,最終目的是為了展現成果,完成科研,獲得評定。但目前我國的學術評價機構對于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論文并沒有明確表示認可,學術評價標準也沒有隨著優先數字出版的發展及時調整。很多科研機構及院校仍然以紙質學術期刊為考核的必備條件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優先數字出版的發展,挫傷了參與優先數字出版作者的積極性[4]。
以發展較為成熟的,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建立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例,該平臺建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科研人員發表成果難、學術交流少等問題,將優秀科技成果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傳播,縮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影響力日益擴大,眾多學術機構將其作為學術論文刊發平臺,給予認可。然而,盡管該平臺得到了40余家高校在評定職稱、考核成果方面的認可,但絕大多數高校依舊對該平臺未給予承認。
三、推進我國優先數字出版發展的策略
1.健全優先數字出版論文版權保護機制,提升學術認可度
優先數字出版是數字出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的知識產權是作者本人、學術期刊以及數字出版平臺進行學術討論、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資源。目前,我國多數學術期刊對于紙質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均會給予知識產權的明確授權和歸檔管理,但實行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期刊和數字出版平臺的歸檔及授權工作進展則較為緩慢。為了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地位,保障著作權人的自有觀點和科研成果的合法權益,出版單位應在現有基礎上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此外,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知識產權方面的管理和要求愈發嚴格,但我國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實用操作層面還存在一定局限。很多關于包括優先數字出版在內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的訴訟周期較長,相關具體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我國應盡快建立健全關于學術期刊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增強對優先數字出版的法律保護,加強相關人員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2.加強期刊編輯培訓,提升編輯力
與出版紙質期刊相比,優先數字出版在知識涉獵、數字技術使用以及出版業務流程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相關期刊編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進行優先數字出版工作中,編輯應秉持期刊品牌意識和學術質量第一的意識。在編校過程中,編輯要嚴格執行“三審”制度,對于質量低劣、學術性不夠的學術論文應堅決拒絕[5]。
學術期刊機構應結合現狀,與時俱進,注意培養和引進優先數字出版人才。學術期刊機構可以嘗試舉辦長期或者短期的培訓班,聘請專家講授相關軟件的技術使用等問題。編輯通過專業數字出版考試,即可持證上崗。這樣一來,編輯的知識結構和業務技能得到強化,期刊整體的編輯力也會得到極大提升。
3.解決優先數字出版技術難題,完善平臺技術細節
近年來,隨著優先數字出版技術的不斷發展,曾經出現的技術難題也得到解決。由于學界對于學術論文本身的著錄標準以及行文格式也一直有所調整,相關的操作技術也應隨之不斷完善。對于一些可以預測的數字技術性問題,相關期刊出版機構應具有前瞻意識,及時制定解決方案,避免臨時抱佛腳[6]。
以“中國知網”優先數字出版平臺為例,優先數字出版與正式出版二者不同版本間的鏈接引導機制中,雖然鏈接混亂導致信息錯誤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仍有部分期刊對于單篇、單期以及所有優先數字出版學術論文三者間的引導欄設置不清。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只看到優先數字出版的學術論文而無法搜索到正式版或者將本是一篇文章的兩個版本錯誤認為是兩篇獨立學術論文。這些問題都需要數字技術提供商及時解決。
[1]鄒波,杭麗芳.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出版發行研究,2015(8):63-65.
[2]賀曉利.國內科技期刊學術論文優先網絡出版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1):117-120.
[3]曹鳳祥.我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的問題及對策[J].傳媒,2015(6)上:37-39.
[4]張俊彥,黃林美,林琳,吳一遷.國內科技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現狀及問題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187-1193.
[5]徐銘瞳,吳星.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發展現狀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5(7):117-120.
[6]徐會永,許玉清.中國科技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3):29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