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同樣也是一個夏天,剛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的李剛走進鵬飛集團大門。
南通方言把人說話啰嗦稱為“嚼蛐子”,面對累累碩果,李剛只說了一句話評點自己。
對于李剛而言,付出多少努力,流過多少汗水,很多話或許他不會說出,但都做到了。
初跟李剛打交道,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話少,頗有種時下戲稱“聊天終結者”的感覺。相處下來卻發現,李剛的確惜字如金,但與之成反比的是,行動力極強。打個比方,你向他要一個材料、一個數據,他不會舌璨蓮花應承得極好,簡簡單單回一個“行”、“好”,你還正在捧著手機忐忑這是不是自動回復呢,郵箱就響起了提示音——收到文件。
言簡意賅,效率高,這便是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李剛工程師的工作態度。就像是他喜愛的釣魚,不驕不躁,沉默實干,態度從容卻保持敏銳,最終滿載而歸。
11年前,同樣也是一個夏天,剛從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的李剛走進坐落在江蘇南通的鵬飛集團大門,成為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從此伴它共同奮斗、共同成長。這個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主營工業窯爐、粉磨設備、工程項目集成總承包服務。集團大型預熱器、回轉窯、管磨機、立式磨、冷卻機等主機設備全部自行研發和制造,已承擔起項目總承包和主要設備供應商的雙重角色,產品暢銷全國,先后為60多個國家和地區水泥生產線提供優質EPC、EP項目服務,是中國水泥機械龍頭企業,也是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水泥裝備制造出口基地。如此優越且實力雄厚的平臺并沒有讓年輕的李剛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反而激勵著他扎根崗位,“講理想,比貢獻”,用青春和汗水在鵬飛的輝煌里也寫下屬于自己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水泥裝備制造行業向來競爭激烈,鵬飛集團在省內乃至全國領先的行業地位并非毫無敵手。面對并存的機遇與挑戰,向來不愛夸夸其談的李剛沒有多說什么,他心里比誰都清楚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最該為公司做的事就是秉承“科技為先”的理念,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立足之本,強化技術研發能力,拿出具備高技術含量與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來。
在鵬飛的這11年來,李剛一直秉持此理念。
作為主要完成人,他先后承擔了國家火炬環境建設項目、國家火炬重點產業化項目、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重點項目、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等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9項。項目研發成果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江蘇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5項、南通市科技進步獎6項、全國建材機械技術革新獎10項。項目產品獲國家重點新產品認定3個、省先進水泥技術裝備推薦產品1個、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1個、省高新技術產品15個。李剛作為主要發明人申請專利33項,其中國際PCT專利2項、發明專利11項,已獲授權專利30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1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0項。南通方言把人說話啰嗦稱為“嚼蛐子”,面對累累碩果,李剛只說了一句話評點自己:
“實干能解決的,盡量別‘嚼蛐子。”
埋頭實干,做出成績,的確是李剛的風格。他主持研發的大型水泥煅燒關鍵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化項目,實現日產熟料4000噸~8000噸的節能型成套煅燒技術裝備的產業化。成功應用了旋風預熱器高效低阻技術、窯外預分解爐焚燒生活垃圾技術、燒成帶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煅燒廢氣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大型回轉窯智能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創造性地利用回轉窯協調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集約化”處理,有效保護環境,實現了大型高能耗水泥煅燒綜合能耗下降20%的突破與循環經濟的發展。
類似這樣依托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例子不勝枚舉。
李剛主持研發的油砂油頁巖固體熱載體法干餾工藝及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屬于非常規能源開發循環經濟技術領域創新研究,用于我國高儲量油砂、油頁巖及其他含油礦物的高效提油。干餾廢殘渣用作水泥等原料,同時還可用于石油工業中油泥等含油固廢油質回收,兼治理環境污染。項目技術資源利用率達到100%,殘渣含油率<0.02%,系統熱效率≥90%,有效收油率≥85%,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累計實現銷售2.4億元,新增利稅6500萬元。李剛參與研發了回粉中進式閉路粉磨系統工藝與技術裝備產業化項目,項目技術在相同粉磨工藝流程下,與現行同規格普通球磨機相比,粉磨效率產量提高20%,電耗降低25%以上。項目技術的成功研發和投入使用,使粉磨能耗降低15%~20%,提高了公司球磨機市場競爭力,產業化期間新增銷售收入3.2億元,新增利稅5860萬元,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李剛還組織完成了預粉磨、輸送、提升與破碎4類20多種規格的建材裝備的研發,創新產品為企業新增銷售3.6億元,利稅5820萬元,出口創匯680萬美元,給公司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一向少說多做的李剛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的輝煌,為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建設,提高科研技術水平,他積極聯系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鹽城工學院等多家重點院校、科研院所,攜手合作,建立了機制靈活、形式多樣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為公司技術革新、成果轉化、新產品產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對于李剛而言,付出多少努力,流過多少汗水,很多話或許他不會說出,但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