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如何延續這個生命力,王巧莉和團隊的堅持為集團的科技創新寫下了濃重一筆。
2016年7月,王巧莉在陜西建工集團公司(簡稱:陜西建工)工作正好是24年,就是她當年剛入職的年齡。細數這24年,她與建筑行業發生了多少令人難忘感動的故事,故事背后又深藏著怎樣的情懷。本刊記者走近王巧莉,試圖解開這個迷。
學習助她跑的更快、更遠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建筑行業中,女性歷來就不被看好,王巧莉深知此理。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能辜負大好的青春年華,所以進公司不久后,王巧莉刻苦努力的形象便被公司領導和員工貼上了“拼命女郎”的標簽。
打開王巧莉那寫滿工作與榮譽的簡歷,無需驚訝,這是努力工作的回報。
1992年7月~2004年3月,王巧莉在陜西建工集團下的子公司——陜建六公司先后任職副科長、科長、科技質量部部長。期間,她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熬了無數個日夜,啃下多少專業書籍才吃透超難的專業技術。在別人看來,這可能很辛苦,但她卻享受其中。從此,她的職業之路也隨著她這種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她已被提撥為陜西建工集團科技質量部部長兼科技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多年來,出色的表現不僅讓王巧莉受到了建筑行業的尊重,更讓她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當獲得2010年中國建筑業協會“十一五”科技創新先進個人、2011年陜西省國資委“十一五”科技創新標兵、2013—2014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創新標兵、2015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總工程師貢獻獎等榮譽時,她終于獲得了付出的回報。
在此期間,王巧莉因為突出的業績被聘為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施工、工法評審專家,中國建筑業協會綠色施工分會專家,陜西省建筑業協會長安杯評審專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建筑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導師等社會兼職。
這是靠數據和成績
說話的年代
作為建筑業的一名質量管理人才,王巧莉明白,這是靠數據與成績說話的行業與時代。
品牌是一個企業的靈魂,王巧莉的孜孜不倦將集團的品牌建設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由她主編的企業標準《建筑工程創優細部做法工藝標準》得到了中建協的認可,經中建協組織專家評審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更名為《創魯班獎工程實施指南》由中國城市工業出版社發行,在全國引起了很好的反響,為集團、陜西省及全國工程建設質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標準不僅申報了42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7項,而且獲得了2014年度陜西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如何延續這個生命力,王巧莉和團隊的堅持為集團的科技創新寫下了濃重一筆。
首先,她從集團科技項目立項、過程管控到科技成果申報的每一個環節認真抓起,打開了集團科技研發與創新的良好局面,先后立項集團科技研發項目52項,形成集團科技成果24項。
其次,她為完成《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規程》,帶領團隊以集團承接的西安大華紗廠改造項目為依托,結合施工現場地點不斷變化的現狀,指導項目購進大型移動式建筑垃圾破碎設備,與建研院研究人員一起,攻克建筑垃圾破碎及再利用技術。在對大華紗廠8300m3拆除垃圾破碎處理的基礎上,研究出了M5~M15再生砂漿配合比及C15~C30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實現了建筑垃圾的破碎再利用,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而且推動了建筑行業節能減排及綠色施工。此成果在中國建筑業協會及全國各地多省區進行了交流講座,同時還獲得了2013年中國施工管理協會科技成果二等獎。
再次,王巧莉主持編寫的陜西省地方標準《建筑場地墓坑探查與處理技術規程》(DBJ61-57-2010)獲得了中施協科學技術獎勵成果二等獎、陜西省科技技術獎三等獎。她參與編寫了多項地方標準,在全國建筑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她還對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了及時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工法編制與要點》、《實施綠色施工、推動節能環保》、《創優工程技術資料整編》、《建筑業10項新技術》、等專題講座材料,并多次在省內、國內進行大會交流講座,得到了整個建筑行業的認可。
發揚傳幫帶精神育人才
如何抓好技術管理與提高集團工程質量水平?對王巧莉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近幾年,集團的每一個“魯班獎”工程的創建,從過程控制到資料整理,她都深入實際,親自管控及總結,絲毫不敢馬虎,最終為集團整體質量水平的提高及創優奪杯贏得了良好口碑。
因此,這位建筑業質量管理的奇女子不但在集團內部受到贊譽,還走出集團、陜西省進而轉戰到全國建筑行業。據統計,王巧莉先后在中建協、中施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及全國各地市協會進行專題講座近20次,得到了全國建筑業的認可。2012年,在中國建筑業協會專家委組織的交流大會上,她作為691名建筑業專家委員會的專家代表進行發言,得到了大家的認可;2013年3月,她被中國建筑業協會聘任為工程技術專家,并在中建協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技術交流會上,代表900名技術專家交流發言,技術工作業績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巧莉認為自己能獲得如此殊榮,與陜西建工主要領導對科技質量的高度重視、與集團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與集團多年的培養密不可分。在實現自己人生出彩的當下,王巧莉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作為技術與質量管理雙重崗位的她用實際行動為公司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優秀、實干刻苦的專業技術人才,這種傳幫帶精神為公司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就在當下,她仍然堅持經常深入施工現場進行講解宣傳,通過信息平臺、網絡、會議等形式與技術管理人員進行溝通交流,竭盡全力地推動集團的科技質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