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劉嘉任
摘 要:該文為“第八屆中華名作家邀請國際文學論壇”暨“第二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近些年來中韓學術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在韓國召開的以“中華名作家邀請國際論壇”及“中韓文學交流”為主旨的國際學術論壇,針對中國當下文學中的熱點現象、代表作品以及發展趨向等問題展開討論,將中國文學置于國際文化交流平臺中進行審視,在世界文學視野中考察中華文化的本源、延展及新變,并在東亞漢學交流的歷史脈絡中定位當下的狀態與特色,為中韓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對話做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東亞漢學;國際論壇;嚴歌苓;臺港文學;跨界傳播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4-0055-06
2015年10月7日-11日,“第八屆中華名作家邀請國際文學論壇——嚴歌苓文學與世界的對話”暨“第二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港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大陸文學的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韓國外國語大學和全南大學相繼召開。金秋十月,來自中國大陸、臺港及北美等地的學者、作家,與韓國高校及研究機構中的漢學研究者“會盟論道”,在世界文學視野中考察中華文化的本源、延展及新變,并在東亞漢學交流的歷史脈絡中定位當下的狀態與特色,為中韓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對話做出了積極貢獻。
世界文學場域中的“嚴歌苓研究”
作為新移民文學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嚴歌苓的創作近年來受到學界內外廣泛關注,其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后所帶動的大眾“閱讀熱”現象,更使“嚴歌苓研究”超越了一般純學術研討的范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嚴歌苓的創作成為我們觀照當代中國文學及文化構成特色的一個“生動”坐標,在縱橫兩條脈絡上,研究者既看到歷史的線索,也發現當下的“問題”。而在韓國召開的嚴歌苓作品研討會,使對這位具有跨文化寫作背景的作家的討論,更具有了獨特的“世界”意義。
2015年10月7日-8日,由韓國臺灣香港海外華文研究會、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籌)、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研究會、韓國中語中文學會主辦,韓國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協辦的“嚴歌苓文學與世界的對話”國際論壇在韓國外國語大學龍仁校區召開。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華中師范大學、南昌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美國肯塔基大學、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的學者和作家們,同韓國外大、慶熙大學、韓信大學、水原大學等活躍在韓國漢學研究界的學者們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正旅居德國的嚴歌苓到會發表了主題演講,并聽取了研究者對其作品的評鑒與建議。
本次會議是在韓國境內首次召開的嚴歌苓作品國際研討會。迄今為止,在韓召開的以“中華名作家邀請國際文學論壇”為主旨的文化交流活動已經開展了八屆,其對促進中韓文學界的了解以及學術融通產生了重要影響。嚴歌苓在會上做了題為《我的人生,我的文學》的主題講演,生動闡發了其生活經歷與創作道路之間的關系。她強調是一種特殊境遇中的成長經歷,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份認同危機,養成了她的“獨特敏感”,并促使其不斷地借助文學來表達內心感悟,諸如對人性的認識,對個體同外部世界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對其語言風格的影響等等。出生于“文革”時代,“多事的童年與少年”經歷使她“及早認識和思考人性”;而后“在軍隊的粗糲環境中,作為一個反動作家的女兒所經歷的身份認同危機,以及這危機所帶來的外表/內心分裂化成熟”,使她渴望尋求一種能表達內心隱秘的有效方式,她幸運地在粗略閱讀父親藏書的過程中獲得啟示,走上文學寫作之路。出國留學的經歷再次使她陷入身份認同危機,“一貫存在的敏感達到了極致化,因為異域所有的生活體驗都全然陌生,語言文化的陌生,意識形態和表達的陌生,一切都向內心活動轉化”,她稱這種“Displacement”給她帶來了文學創作的“黃雞時代”。嚴歌苓自述她是一個“語言的完美主義者”,在不斷遷移和寄居異域的狀態中,“語言的半通不通狀態使我有一種極其敏感的病態的心”,對外部世界的不適使內心得以放大,因此是遷移使她進入創作的豐產期,遷移使她“不斷蟬蛻,不斷新生”。
來自復旦大學的陳思和教授,華中師大的聶珍釗教授和韓國外大的樸宰雨教授應邀做了大會主題發言。陳思和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也是中國大陸最早對嚴歌苓的創作給予關注和積極評價的研究者之一。他側重討論了新世紀以來嚴歌苓作品中講述“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問題,認為嚴歌苓新世紀以來的作品基本上將創作題材回歸國內,這些故事幾乎不再涉及作者個人的跨國經歷,而集中講述中國故事;其創作中難免會“碰觸到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左的創作命題。如《第九個寡婦》針對了階級斗爭觀念指導下的土改運動;《小姨多鶴》碰觸了更大的民族主義的觀念……等等”,但她的小說不僅能夠在中國順利出版,而且多能得到廣泛的流行,究其原因,可從敘事策略角度進行探討,他從“傳奇性與人性深度的完美結合”、“對女人的地母神性的塑造”以及“敘事者的身份”等幾方面進行闡發,肯定了嚴歌苓小說中用“傳奇性讓故事變得曲折好看”,又能“遠離通俗性帶來的藝術傷害,而且也遠離了敏感的政治性帶來的傷害。關鍵在于,她從來不是為了傳奇而寫傳奇,而是把傳奇建筑在完美人性的刻畫之上。”而其作品中對地母神性的塑造,超越了具體身份、社會角色的束縛,亦是中國文學藝術形象長廊里的獨特創造。聶珍釗教授近年來致力于文化倫理學研究,在理論方法與倫理學研究框架的建構方面多有收獲,他以文本細讀方法解讀《誰家有女初長成》的倫理選擇問題,認為嚴歌苓小說能透過紛繁的生活表象,“通過人物的不間斷的倫理思考以及在思考中產生的一連串真實活動,把人物如何選擇自己生活的艱難過程描寫出來,從而能夠揭開往往被批評家覆蓋在人物身上的哲學的或精神的面紗”,讓讀者看到并反思人物在選擇時所面對的倫理困境,以及錯誤選擇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后果,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嚴歌苓的小說提供了一個有意味的范例。
樸宰雨教授是韓國學界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著名學者,也是“中華名作家邀請國際文學論壇”的主要策劃人和組織者。多年來他致力于推動中韓之間的文學交流與學術對話,并且培養了一大批積極參與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新人,使韓國外國語大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及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術重鎮。能夠熟練地使用漢語并深諳中華文化的內蘊特征,使他在中韓文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的主題發言是《嚴歌苓在韓國:緣起、電影、翻譯、研究、展望》,以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梳理了嚴歌苓作品在韓國的譯介接受情況,從1997年根據嚴歌苓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少女小漁》在韓國公映開始,到2015年韓南大學學生潘Yoon-Ro撰寫的碩士論文《1990-2000年代韓中女性主義電影比較研究》,嚴歌苓的作品在韓國的接受從流行文化漸入學術研究視野,不僅《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等作品被翻譯成韓文出版,對其作品的學術研究也逐漸豐富深化了。這些信息對于研究者考察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狀況,無疑具有重要的資料性價值。
鑒于小說《陸犯焉識》在韓國受到關注的程度,本次會議專門設置了對該部作品的專題討論。韓國外大的金南希是該書韓文版的譯者,她在題為《一個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的旅程:翻譯〈陸犯焉識〉后的心得體會》的發言中,介紹了該部作品被引進、翻譯的過程,并特別強調,與一般讀者將該部作品視為中國知識分子在文革中的磨難史的理解不同,她更愿意將陸焉識“追求自由”的奮斗,看做是“超越中國政治現實(尤其是文革),而成為有關普世價值的、形而上學的問題”?!皩λ麃碚f,所謂自由不是局限在政治、思想領域的東西。他追求的自由是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他被動承受規矩、體制、秩序造成的生存壓抑,在精神上走過了漫長而艱難的探尋之路,這使其形象能夠超越歷史語境而具有了世界性意義。作為異國文化語境中的讀者,金南希對《陸犯焉識》主題的理解提供了一種超越具體時代背景的視角和價值尺度。
南昌大學是中國大陸新移民文學研究的學術重鎮之一,以陳公仲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團隊近年來曾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學界對新移民文學的研究。本次會議上,陳公仲教授在回顧新移民文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分析《陸犯焉識》的思想意蘊,他認同作家本人稱這部作品是“這么多年來寫的最吃苦的,也是最滿意的一部書”的觀點,從典型形象、結構技巧以及語言文字等方面分析了小說的魅力所在。吉林大學的白楊教授在發言中運用原型批評理論闡述嚴歌苓小說的意象選擇與空間隱喻之間的關系,認為作家在處理國內外不同題材時對意象的書寫呈現出從神話意象到現實意象的遞變特征,意象的營造藝術性地表達了作者的歷史觀及其對文化差異性的思考。
來自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的施瑋,本人也是一位新移民作家,她以作家的心態和視角閱讀《陸犯焉識》,對小說中細節描寫的特點進行分析,從“細節中的寓言思想”、“細節中的人性鏡頭”、“細節中的戲劇化張力”以及“細節中的風箏線”等幾個層面,闡發《陸犯焉識》的敘事特色,認為成功的細節描寫“讓人物增強生動性和辯識度”,已然成為嚴歌苓創作一貫的藝術手法,顯示出作者的才氣、功力與寫作態度;但她也指出作品的不足,認為“這本寫上海和上海人的小說,總體上不夠海派……特別是情節布置和構架上,有失內斂與溫婉”。韓國外大的樸南用教授在論文中側重討論小說《陸犯焉識》與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之間的異同,引入后殖民理論分析《歸來》呈現的東方主義特質及性別觀點,對電影改編中以簡化情節、突出個人遭際等方式講述歷史記憶及創傷的策略給予肯定。韓國外大的奇英重點分析了《陸犯焉識》中馮家三母女的“女性性別”特點,認為“她們雖然生活在女性弱勢文化時期,可是她們純凈的品質,不卑不亢的性格”卻實現了對男性的“救贖”。
本次會議的另一個議題是“嚴歌苓文學與作品世界”。南京大學的呂效平教授在戲劇研究中多有收獲,2012年由其導演的話劇《蔣公的面子》曾引起網絡熱議。他在發言中講述了自己對嚴歌苓小說《誰家有女初長成》改編為舞臺劇的設想,認為這部作品在相對集中的空間中講述了一個具有多重沖突的故事,是“天然的三一律場景”,而人物描寫的細膩和復雜性也激發了導演將其改編為舞臺劇的激情。來自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的呂紅重點闡述了嚴歌苓小說中跨文化寫作的意義,認為其作品的優長之處是在于寫出了“海外‘邊緣人隱秘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在對抗異化和尋找自我中前行,從而詮釋出‘生命的尊嚴這樣沉重而永恒的主題。”
中國社科院的趙稀方教授結合嚴歌苓新作《床畔》談及對其小說走向的看法,他肯定作家在描寫女性和特殊環境時表露出來的文學才華,但對其近兩年的新作如《老師好美》與《床畔》等呈現出來的創作趨勢有所疑慮,認為在尋找“可以讓人性達到極致的歷史時刻”時,“嚴歌苓的尋找最近幾年越來越劍走偏鋒”。他認為將人性剝離于時代去進行表現,難免令曾經置身歷史場景中的讀者產生質疑之感,嚴歌苓應該“利用身處雙重邊緣的‘離散位置所獲得的獨特的批判視角”,寫出更具思想沖擊力的作品。
嚴歌苓作品中具有獨特精神氣質的系列女性形象,作為其寫作特征的一種個性化符號,始終是受到研究者關注的一個問題。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羅靚,韓國水原大學的徐榛,韓國外國語大學的金英明、于麗麗,以及復旦大學博士生畢文秀都在發言中重點分析了嚴歌苓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質及其意義。羅靚將香港作家李碧華的《青蛇》與嚴歌苓的《白蛇》進行互文性解讀,在文學原型的流變中考察作家敘事立場與歷史記憶的關系。徐榛以《床畔》為論述重點,認為作品突破了傳統的以男性表現英雄主義主題的寫作觀念,揭開了特殊歷史背景中“蘊藏在女性精神深處的英雄主義特質”。金英明從中外文化沖突的反思入手,分析《少女小漁》中小漁形象的文化意義,認為這個“女君子”形象承載著仁德兼備的中國儒道文化精髓,是作者表達對自己跨文化身份的思考,以及重建東方文化自信的敘事。這些討論都力求將嚴歌苓的創作置于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格局中進行審視,在深度與廣度上豐富了嚴歌苓作品研究。
在會議閉幕式上,樸宰雨教授向與會嘉賓報告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的籌備情況,并就一些具體事務征求各界研究者的意見。在文化交流與學術傳承的雙重意義上,這個協會的成立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臺港海外華文文學與
中國大陸文學的互動研究
10月9日-11日,“第二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全南大學麗水校區召開。本次會議與嚴歌苓作品研討會相互呼應,共同組成本年度的中韓學術交流系列活動。會議由全南大學東亞細亞研究所、韓國臺灣香港海外華文研究會、韓國中國現代文學會、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籌)等單位承辦。
會議的主議題是“臺港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大陸文學的互動研究”,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美國、德國、巴西等地的作家、學者同韓國研究者進行學術對話,針對華文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存在狀態及其流播軌跡,華文文學的文學史境遇、史料學建構,以及華文文學的文本分析和比較詩學研究等問題交流了看法。
1. 文學互動中的傳播與發展研究。在漢語文學的發展歷史中,境外、海外華文文學的獨特價值,突出地表現在其對中國本土文學在異域時空的傳承、延展及變異中。它拓展了研究者觀照中國文學的時空維度,也幫助我們看到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格局中的處境與問題。
本次會議中,旅德華文作家嚴歌苓應邀做了題為《身居他國,寫中國人的故事》的主題演講。她以講故事的方式追憶了自己青年時代在國內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某些人及事件,以及在非洲旅居時感受到的文化差異,在歷史現場的經歷以及后來進入美國文化環境中所受到的價值觀念沖擊,促成了她對一些問題的反思,諸如英雄主義、階層、人性以及身份意識等等,這些經驗為她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她強調是跨國界、跨文化生活的多重經歷,使她獲得了“不斷比較、發現、思考的機會”,“也會自然地有一種批判性在里面”,這對寫作者是非常重要的錘煉。
韓國外大的樸宰雨教授、臺灣新地文學發展協會的郭楓先生、臺灣詩人白靈,來自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的林美君女士,來自北美華文文藝界協會的呂紅女士,以及中國南昌大學的陳公仲教授分別做了大會主題發言。
樸宰雨教授重點介紹了“韓國華文文學的歷史及其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狀況”,他梳理了現代以來韓華文學的“四個來源”以及作家作品狀況,以歷史在場者的經驗提供了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和問題意識的信息。從學界目前對境外、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狀況看,受資料來源和交流渠道限制,以往對臺港澳文學及東南亞華文文學、北美新移民文學等的研究較多,而對歐華文學、東北亞華文文學等的研究相對薄弱,一些研究結論被不斷轉引、復制,甚至成為相關文學史中的代表性觀點,難免影響了研究者對華文文學發展歷史的客觀建構。以對韓華文學的敘述為例,學界以往主要是關注學者型文人許世旭的文學活動,卻忽略了日帝侵略時期韓國流亡文人金山、柳樹人及抗日業余詩人們的文學創作,以及光復后到韓定居的華僑華人的創作,還有中國改革開放后日漸增多的赴韓留學生、“新移民”等的文學作品。挖掘這些曾被歷史湮沒的信息,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在全球化世界趨勢中,跨語種的文學創作對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溝通意義重大,正如樸宰雨教授所說:“這不但對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深層次溝通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對中國文學的世界化也將有所貢獻”。對韓華文學信息的梳理,對于拓展東北亞華文文學研究,以及開辟新的學術生長點都具有重要價值。無獨有偶,林美君對南美巴西華文文學的介紹也具有資料更新價值。她介紹了自1992年創刊的華文期刊《南美文藝》的發展歷程,其與香港、北美、歐洲等地華文期刊的交流活動,以及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定期舉辦的文學座談、“閃小說”倡導以及參與僑社團體或公益活動等的情況。白靈在發言中評述了“兩岸與東南亞小詩的互動和發展”情況,從分析“詩的未來四性”(兩極性、互動性、跨界性、全方位性)入手,討論詩的普及化、改善現代詩的生存危機等問題。他詳述了1979年以來臺灣詩人羅青等人倡導“從小詩出發去建立一個更豐富的白話詩傳統”的文學主張及活動,梳理了近幾年兩岸及東南亞地區華文小詩的交流互動情況,指出“小詩在降低閱讀難度及提高讀者領會上自然比短詩及中長型詩有效得多,而且對與讀者或其他媒介作者的‘互動與‘跨界的可能也自然機會大為增加”,以“小詩”“喚醒讀者”可為新詩的有效發展路徑。郭楓作為臺灣新地文學發展協會的負責人,多年來積極參與大陸作家作品在臺灣的出版、發行工作,這位從1949年羈泊臺灣的文化人,從事文學工作60余年,見證了臺灣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他對兩岸文學交流的深入發展寄予厚望。呂紅在發言中結合自己的創作道路,回顧了海外女性文學的發展流變。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在海外華文文學的整體格局中女性作家的創作始終占據著引人注目的地位,她們在作品中表達對個人生命記憶、家族歷史以及更宏大的社會政治等問題的思考,這是一個不斷在嬗變和成長的寫作群體,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界給予關注和對話、引導的創作集群。陳公仲教授也談到“新移民”文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和成績,認為新世紀以來新移民文學日益走向成熟,在歷史和人性的深度開掘中、在題材的拓展和藝術手法的多樣化方面,都涌現了耐人尋味的作品。在全球化趨勢中,新一代留學生或新移民的生存境遇與此前歷史中的前輩們有了巨大不同,新留學生文學正進入一個新的節點,其走向如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2. 華文文學史料學問題及文學史境遇研究。迄今為止,中國大陸的華文文學研究已經走過三十余年歷程,在學科成果的迅速積累和研究人員的不斷擴大中,始終有一個制約著學術成果提升的癥結性問題——史料的發掘與評價問題。正如香港研究者盧瑋鑾曾經談到的:“因為資料不全,對早期出版的文藝刊物,我們往往給某些人的一兩篇回憶文章定調了……這種研究方法其實是有問題的?!雹龠@是對境外、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具有警示意義的一種提醒,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因資料轉引、錯用而造成的學術瑕疵,影響了學術觀點的客觀性及科學性,近年來這個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社科院的趙稀方教授在本次會議上做了題為《〈小說星期刊〉與〈伴侶〉——香港早期文學新論》的發言,以詳實的資料、縝密的論述,對學界以往關于《伴侶》雜志的論述進行質疑,將被過高評價的《伴侶》雜志還原歷史面貌,為被貶抑的《小說星期刊》正名和重新定位。他認為:“與《伴侶》相比,《小說星期刊》反倒是一個文藝類綜合刊物”,“《伴侶》對于大陸新文學的認同較為偏狹,主要是創造社寫情小說一路,因而創作小說題材較為狹窄。《小說星期刊》反倒是在自己的獨立立場上接受新文學,維度反倒較《伴侶》更為豐富?!壁w稀方是大陸學界研究香港文學的權威學者,這些史料的發掘和重評,對于修正香港文學史寫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吉林大學白楊教授的發言是《域外體驗與中國當代文學——境外、海外華文文學的文學史境遇及創作反思》,問題的提出是源于對文學史建構中關于留學生文學的不同定位而產生的思考。她提出,與被“經典化”的五四留學生運動相比,1949年以后發生在域外的漢語文學寫作,在文學史敘述中卻始終處于被“邊緣化”的境遇中,如何評價境外、海外華文文學創作,一度成為難以處置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留學生文學的接續,“新移民”寫作逐漸進入學界研究視野,但這個命名背后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補充和完善。那么,1949年以后域外漢語文學寫作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界定?這其中既涉及對文學時空觀的體認,以及對“世界文學”概念的認識,也需要域外漢語文學寫作者對自身的創作進行反思。
3. 華文文學的文本分析及比較詩學研究。對境外、海外華文文學作品的分析,始終是支撐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層面之一。美國新移民作家施瑋在發言中談了對“新移民文學發展的可能性路徑”的思考,她認為新移民文學不應是“局限于內容和地域分類中的一個文學之流,而能夠從內容、思想、形式多方面來彌補中國本土文學的缺乏,并提供給中國文學新的養分。也只有這樣,新移民文學才能成為中國文學與世界各國讀者之間審美和思想上的橋梁……這是華文文學真正進入世界文學主流的可能性方向”。美國肯塔基大學的羅靚做了題為《世界華文文學中的白蛇主題》的發言,從唐宋已降直至現當代中國文學中白蛇形象的變遷,探討文學主題與社會意識的演變軌跡,并在宗教與哲學意義上將華文文學中的白蛇形象與日文文學、印地語文學、英文文學等進行超越語言疆界的跨文化比較。朝鮮大學的金河林重點分析了荷蘭華文作家林湄的小說《天外》,對作品中關于生命的本質、欲望與愛情、時空的限制等思想內涵進行探討。香港大學的黎活仁研究員依據俄國形式主義的環形結構和梯形結構批評方法,重新解讀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茉莉香片》,通過還原戰前香港巨宅的面貌以及香港大學的環境,他建構起敘事結構與人物關系的網絡,進而分析小說主人公隱晦的內心情結與故事結局的關聯,希望賦予這部描寫香港風土人情的作品以新的意涵。煙臺大學的王英麗討論了臺灣詩人白靈詩歌語言的隱喻性特色,廈門大學的沈玲做了楊逵小說女性形象的類型分析,都能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此外,復旦大學的楊乃喬教授做了題為《張承志的〈黑駿馬〉與金承鈺的〈霧津紀行〉——論比較文學介入中韓當代文學研究的可能性及第三種文學批評》的發言,提出“在兩種語言的思維觀念形成的各自慣性系統中,比較文學研究者必須在雙項匯通中尋找共生的平衡與生存的第三種立場,因此也形成了第三種文學批評”的觀點,從比較詩學的建構方面探討比較文學的當下處境及出路問題,提倡在跨語際的閱讀和思考中激活對文學經典的研究。廈門大學的方環海教授也在比較研究的意義上,做了《悟讀與誤讀:西方漢學視域中的中國雅文學——以衛三畏〈中國總論〉的形象學考察為中心》的發言,提出雖然國內近年來對西方漢學研究者的論著有所關注,但“對19世紀乃至20世紀中葉以前的美國漢學的關注仍然有限”,“對以衛三畏、裨治文等19世紀美國漢學中傳教士對中國認識的個案”的專題研究成果并不多見。因此,他在梳理衛三畏著《中國總論》對中國詩歌、敘事文學等認識的基礎上,解析其“悟讀的局限與誤讀的宿命”,對研究者了解西方漢學的歷史脈絡有所助益。這些從比較文學視野提出的個案與考辯,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思考世界文學格局中華文文學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參考,全球化推動了文學研究的國際化,世界華文文學需要在全球視野中重新確立自己的格局與定位。
在會議閉幕式上,樸宰雨教授向會議代表報告了“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的籌備過程及擬定章程,經代表們表決通過,正式宣告成立“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樸宰雨教授當選為會長。
①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1927-1941),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8頁。
(責任編輯:張衛東)
Abstract: With frequent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academic world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s,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orum for the Invited Famous Chinese Writers and the Sino-Korean Literary Exchange, were held to discuss the hot spo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ssues such as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trends, placing Chinese literature on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for cultural exchange, examining the origins, expansions and new chang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aking an a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Keywords: Sinology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forum, Yan Geling, Hong Kongnese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cross-border trans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