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 要:唐代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巨匠,而李賀作為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不甘循規蹈矩、致力創新,博眾家之長,成一家特色,終以獨特的詩風成就了自己。他的詩歌中既有“一心愁謝如枯蘭”的絕望與“落漠誰家子”的無奈,也有“男兒何不帶吳鉤”的豪情與“雨冷香魂吊書客”的哀嘆。我們尋覓著他的足跡,追隨著他的詩歌,重新認識這朵唐詩百花園中的奇葩。
關鍵詞:李賀 詩人 唐代
在唐代文學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學巨匠,他們如璀璨的群星,閃耀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隨著唐代社會從繁榮的頂峰走向動亂與衰敗,詩歌作為唐代文學最高成就的表現,也消退了充滿理想與浪漫的色彩,部分詩人開始關注民生疾苦,在詩歌中反映社會現實。作為中唐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李賀不甘循規蹈矩、致力創新,博眾家之所長,成一家特色,以獨特的詩風確立了自己在詩壇的地位。李賀一生只匆匆走過了二十七個春秋,史料記載缺少。我們只能從他的詩歌中撥開歷史迷霧,體味那別樣的世界。在他的一生中,能感受到他舉進士犯諱時“一心愁謝如枯蘭”的絕望、任職奉禮郎時“落漠誰家子”的無奈,春歸故里時“男兒何不帶吳鉤”的豪情、心力交瘁時“雨冷香魂吊書客”的哀嘆。我們尋覓著他的足跡,追隨著他的詩歌,重新認識這朵唐詩百花園中的奇葩。
一、“一心愁謝如枯蘭” 李賀父李晉肅,曾任縣令。“常懷愛民之心,不存貪賄之念,清廉公正,后德寬仁。”{1}李晉肅送“賀”給其長子作為大名,同時送字“長吉”,祈愿他長命百歲,一生吉祥。但這位天才卻不被眷顧,他參加河南府試以一組《十二月樂詞并閏月》輕松過關。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時,他激動萬分。但卻被告知因父李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同音犯諱,不能領取解狀。后又幾經周折才獲得進京赴試的資格,李賀經過精心備考,通過春試,卻再次因犯父諱被拒發春關。“一霎時,李賀被拋入絕望的深淵,天旋地轉,頭暈目眩。腳下的地在陷,頭頂的天在旋,他被一股狂流卷進一個巨大的漩渦中,拋上吞下,吞進吐出,面如死灰,奄奄一息”{2}。在《開愁歌》{3}中,李賀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
壺中喚天云不開,白晝萬里閑凄迷。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冰冷的秋風襲來,草木干枯,路邊的花朵枝葉也在寒氣深重的傍晚顯出憂愁憔悴的面容。李賀在這里將自己心里的情感注入路旁的花朵枝葉中,使外界景物富有生命的韻味,借物抒情,帶給我們一種神秘感。“一心愁謝如枯蘭”正是詩人赴試做官被拒后的真實寫照。初試告捷本以為可以扶搖直上,卻被封建思想所迫,不得不中斷進士之路。這對一直渴望報效祖國的李賀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一心愁謝”正是對當時那種悲憤無奈的心境的寫照,“枯蘭”便是遭受沉重打擊后那顆憂傷絕望的心。李賀在這里寫出了自己窮困潦倒,以衣換酒,醉酒之后又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看不到任何希望。
二、“落漠誰家子” 仕途失敗,李賀精神備受折磨。在韓愈的建議下,他參加了選用提拔縣級底層官吏的拔萃。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大材小用,但李賀還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好高騖遠、盲目等待換來的不過是更多的失望與痛苦罷了。他當了三年的奉禮郎,從九品。這對一向傲視群儒、自命不凡的李賀來說是巨大的折磨,但這一時期他的創作熱情卻極為高漲。
李賀懷有滿腔熱情,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他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然而應舉受阻、仕途受挫,在動蕩不安的中唐時期,他空有報國之志而無報國之門。時為奉禮郎,他憶往思今而作了一首《崇義里滯雨》:
落漠誰家子,來感長安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
家山遠千里,云腳天東頭。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李賀在很多詩里都表現了懷才不遇的主題,此詩也秉持著這一旋律。首句就以“落漠誰家子”反問,展現出一位游子在長安的無奈與孤獨。詩中孤獨的形象就是詩人的真實寫照。“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李賀此時還是抱著一種遺憾、無奈的心情。他以“瘦馬”自比,得不到賞識重用只能撫劍長嘆,獨自承受著“雨沫”“寒溝”的凄涼與苦楚。
李賀的憂愁并不是只有報國無門,還有一直以來伴隨著他的疾病。“他的體弱可能有些先天原因,而在備受母親愛撫和照料下長成的脆肌弱骨又缺乏抵御疾病的能力,性格上的多愁善感也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4}常年的疾病與服藥使他的心情越來越慘淡,“他有理想、有抱負,但這理想抱負很快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使他的精神始終處于極度抑郁、苦悶之中”{5}。窮困潦倒加上體弱多病,使他陷入無盡的沒落傷感中,難以名狀的復雜情感涌上心頭。
三、“男兒何不帶吳鉤” 三年奉禮,不僅沒能實現愿望抱負,李賀也無法回報父母兄弟的付出。他漸漸意識到,京城成了“葬送青春、理想、才華、志向的血腥墳場”{6}。在辭官回歸昌谷的日子里,李賀的病痛漸漸有了好轉。昌谷的春天溫暖滋潤,在這樣平淡的日子里,李賀以所居昌谷南園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詩作。這就是經整理后傳世的《南園十三首》。“這組詩描繪了田園生活的安逸清靜,抒發著李賀濃厚的歸隱情緒,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他對仕途的失望和無奈。”{7}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兩首:
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其六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在李賀心中,一個好男兒就應該身佩軍刀,為國出征、收復失地,這樣才能夠建功立業。書生意氣終究成就不了“收取關山”的大業,李賀在第五首中寫出了投筆從戎的意愿,更顯出了李賀報國心切,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心情。
在詩中,李賀講自己“常年尋章琢句,夜深不寐,辛苦吟哦。但是你沒看見嗎?國家年年征討,哪兒用得著文詞呢?”{8}這兩首詩中,李賀感嘆讀書無用,描寫艱苦的書齋生活,認為自己將大好青春浪費在這上面是不值得的。一向以文才自負的李賀抱負遠大,在無情的現實面前說讀書無用,顯然是激憤之詞。李賀面對紛繁的戰火顯出焦慮不安的心境,朝廷又重武士輕儒生,以致自己一身才華白白被淹沒,實在是無限的辛酸啊!
四、“雨冷香魂吊書客” 元和十二年(817),這時的李賀已經二十七歲了。病情愈重,結束了第三次京城生活,他回到了昌谷,整理詩稿,作《秋來》: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在李賀流傳于后世的二百四十多首詩中,神鬼詩占有大多數。陳友冰曾指出:“寫天神與寫鬼魂實際上反映了李賀生活的兩個側面:鬼詩折射的是李賀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現世感情,神詩則是表現李賀的人生理想和對未來的企盼。”{9}這首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緒,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也是在這首詩中李賀發出沉重的嘆息,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盡情哀嘆著他此生的不幸遭遇。
梧桐樹上的風聲,使一向敏感的詩人驚悚愁苦,暗淡的燈光下,聽得絡緯哀鳴,仿佛是織著寒天的布。時光易逝,不知自己嘔心瀝血寫下的詩篇,有誰能來賞識?詩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滿滿的愁緒將心腸都要拉直了。他痛苦的思索著、找尋著,仿佛看到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種愁思沉重又強烈,只有鬼魂來憑吊他這個不幸的生者,舉進士犯諱時的絕望、任職奉禮郎時的無奈、春歸故里時的豪情,以及現在病情愈重、心力交瘁時的哀嘆,一幅凄清幽冷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
李賀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候作了這首著名的《秋來》,將自己一生的不幸與哀怨暢談出來,香魂憑吊生者,鬼唱鮑詩,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感情十分悲涼。就像陳友冰先生所講,“詩人的知音和同調,只有冷雨之中的香魂和秋墳之鬼,其中愁腸、冷雨、蠹書、鬼吟,構成了一幅極為凄苦索寞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在現實世界沒有一個知音也沒有一線希望、哀苦無告的處境”{10}。
五、結語 李賀之所以有異于常人的思維方式,社會現實是一部分,還有生理、心理、病理等詩人自身的因素。這樣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與融合,極大地影響了李賀的性格發展,并由此產生了這位特立獨行的詩人。
繁華不再的大唐王朝更加腐朽與沒落,他人生的不幸便是在短暫的一生中卻經歷著社會的衰退,封建禮教的約束以及官僚體制的腐敗。但是,或許也是目睹了急轉直下的社會現狀,親身經歷了萬般磨難,才讓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許,一次次的困境是時代對這位天才的玉成。
{1}{2}{6}{7} 孟紅梅:《大唐鬼才:李賀傳》,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25頁,第77頁,第300頁,第303頁。
{3}{8} 葉蔥奇疏注:《李賀詩集疏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文中所有李賀詩歌均選自此書)
{4} 陳允吉:《李賀:詩歌天才與病態畸零兒的結合》,《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6期。
{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頁。
{9}{10} 陳友冰:《李賀鬼神詩的定量分析》,《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