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摘要]目的 分析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全面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職能各項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生活質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36-03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致使其神經功能缺損區支配運動障礙,且急性腦梗死具備并發癥多,致殘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等顯著特點。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大約有70%~80%會出現如偏癱、失語以及情感障礙等不同程度的腦部功能障礙。從而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研究表明,對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可緩解相關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現對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別實施相關護理干預,對其效果進行評價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平均年齡(58.32±2.26)歲,平均發病時間(30.15±3.25)h,其中左側癱瘓35例,右側癱瘓25例。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齡(59.67±3.68)歲,平均發病時間(32.24±3.89)h,其中左側癱瘓34例,右側癱瘓26例。
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及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首次發病時間在48h之內,均經CT與MRI確診。且所有患者意識清楚。分組經患者同意及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護理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全面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2.1針對患者心理方面的護理措施
大部分腦梗死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如同偏癱、失語以及情感障礙等腦部功能障礙,因此會嚴重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故而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甚至絕望等不良的負面情緒,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病情的恢復。醫護人員可依據急性腦梗死患者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心理狀態,針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行疏導。如可以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隨診,按照醫囑服藥,對患者出現的焦慮抑郁及絕望情緒應表示理解并給予真誠的安慰,表現出自己的關心,鼓勵患者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并對其家屬進行囑咐,對患者進行支持與關心,給予其家庭的溫暖,幫助患者樹起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1.2.2康復運動方面的護理措施 首先應及早實施肢體功能的鍛煉,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平衡功能的鍛煉:可重復訓練翻身,坐立及站立等平衡功能。吞咽功能的訓練:如實施鼓腮及用嘴巴吹氣等,還有實施前后、上下、左右伸舌動作等。每天可進行3~5次,每次可持續10~20min左右。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最開始可由人扶持患者著站立,慢慢可以讓患者本人扶著床檔或助行器獨立站立,鍛煉患者的平衡感,隨序漸進的實現患者自己獨立行走。
1.2.3病房環境的維護 醫護人員和藹可親的態度面對患者,并保持病房整潔干凈,保證濕度與溫度適宜、空氣干凈清新,使病房氣氛溫馨,使得患者感到親切,內心放松。
1.2.4對患者實施相關的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對患者講解腦梗死相關知識,使得患者對自身的病情有所了解,可以進一步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對患者講解相關康復鍛煉措施,使得患者明白康復鍛煉對功能恢復的重要意義。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指導,告知患者,康復鍛煉要遵從: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促使患者患者提高參與康復治療的主動性。
1.3觀察指標
于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后4周采用36條目簡明健康量表(SF-36),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價。SF-36一共包括8個角度,具體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職能,共36個條目。各個角度總分均為100分,評價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并實施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職能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是指由于腦部供應血液的動脈出現硬化與血栓的形成致使官腔狹窄閉塞,繼而引發腦部血供突然中斷,從而導致腦組織的壞死。大部分腦梗死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如同偏癱、失語以及情感障礙等腦部功能障礙,因此會嚴重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故而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甚至絕望等不良的負面情緒,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病情的恢復。
而針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行疏導,對患者出現的焦慮抑郁及絕望情緒應表示理解并給予真誠的安慰,表現出自己的關心,鼓勵患者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并對其家屬進行囑咐,對患者進行支持與關心,給予其家庭的溫暖,幫助患者樹起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從而促進患者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復。
研究表明,發生急性腦梗死后,其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重組的能力,因此,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訓練,有利于腦組織殘余細胞恢復功能,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實施護理干預前,其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職能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