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榮
能做的,還是讀書
我是20世紀80年代末被分配到一所鄉鎮小學工作的。那時,沒想到要讀書,總以為中師三年的儲備足夠應付。忽然醒悟要讀書,是在工作了十年之后。
十年,是個轉折點。因為工作十年,一個人的熱情幾乎耗盡、“單純”不再,許多現實的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那時常想,做一名小學老師的成就感究竟是什么?因為現實的價值觀是“做官”或有錢,才能算“成功”。
彷徨復彷徨,在這個鄉鎮小學,沒有人告訴我答案。大約,只有書籍才可能告訴我一些什么。最近十年,教育行政部門很重視老師的培訓,“請進來走出去”,老師們領教了專家的觀點、名師的風采。“見多識廣”了,老師們感覺也“不過如此”,期盼著更接地氣的專家、更優秀的老師。開始的時候,覺得培訓是福利。后來,參加各種培訓像趕集,浪費時間和金錢,更多的時候感覺不如在家靜靜地啃書。
一個普通的老師,如果要探尋“教書的意義”,能做的,還是讀書。
在讀書中學習買書
讀書是一門學問。開始下決心想補上讀書這一課時,不知道讀什么書,也沒有人推薦書目。沒事,從兩個途徑入手,一個是跑新華書店,先買自己喜歡看的;二是訂閱雜志,包括讀書類的雜志,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書。
這是一段茫然的讀書過程。雖茫然,但也有自己的一點想法,要讀先從讀經典開始。
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經典都那么容易找到,甚至對什么是經典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這就需要你去尋找、判斷和辨別。不少外國的經典由于翻譯有問題,讀起來就不那么舒服,“名著名譯”雖然打開了一扇窗,但看到的風景和原著有差異,不免心生遺憾。當然,更多的遺憾是,家里還是堆積了不少價值不大的書。
尋找書的過程也有樂趣。每到一個城市,總忘不了照著書單去書店淘書,能找到固然開心,像見到了久違的朋友;找不到也不失落,因為我相信,它在下一個路口等我。
讀書的方法
有些書要研讀,有些書要瀏覽。要研讀的書往往是經典中的經典,一字一句地啃,做摘記、寫體會,努力讀懂每一句話。有的經典,深入淺出;有的經典是必須啃的。第一本啃完,懂了一點;第二本再啃,就懂得多了些。堅持啃書,必然懂得越來越多。開始的時候,不求甚解是正常的。有些書只要瀏覽就可以。書讀得多了,會發現,只需要瀏覽的書越來越多。
有人讀書是讀完一本,接著讀第二本。我是三四本書同時讀,其中一到兩本是需要精讀的,另兩本是瀏覽的。像吃菜一樣,單吃一樣菜會營養不均衡,我同時四本書一起看。一段時間過去,四本書都看完,頗有成就感。
讀書是一種相遇。喜歡某個作者的書,可以讀他(她)的文集或全集。上師范時,讀不懂周作人;三十而立之后,有一天看到他的自編文集,竟手不釋卷。凡是周作人寫的、譯的書,我都把它買來,一本一本地讀,一句一句地讀。由周作人開始,我的閱讀側重于那個年代的作家、學者的書籍,如胡適的全集、丁文江的文集、沈從文的全集、趙元任的文集、陳寅恪的文集等。
有位教研員號召我們要多讀書,并舉例說她一個暑假讀了一本書;有一位特級教師介紹讀書經驗時說,讀書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但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說,我讀得太少了,很后悔工作后沒接著繼續讀書。因此,我該好好補上讀書這一課。我幾乎每天都讀書,節假日讀書的時間翻倍。即使在旅途中,也不忘帶上一本書。盡管如此,仍嫌讀書時間不夠,如果一天有25甚至26小時該多好啊。
讀書的好處
我沒有別的嗜好,業余就看看書。
在知識和真理面前,感到了個人的渺小,因而多了一分謙卑,對于經典不能不肅然起敬。對于人與事,不敢隨意地下結論、做判斷。比如大到教育,它是科學,自有其規律,在規律尚且還沒有弄清楚之前,不能輕易說些什么。小到一堂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不能一節課后就匆忙下結論,理解和尊重同行和學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不間斷讀書的過程,也是常識日積月累的過程。許多事情看似復雜,但書本告訴我,那些無非是常識,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捍衛常識。讀了些書,知道了一些常識,當同事說錯了,愿意笑著糾正;有時領導說錯了,也會笑著“商榷”。這些勇氣,是讀書賜予的。
我是普通人,在名利面前也不能免俗,有時把“先進”“優秀”“職稱”等看得很重,評不上時耿耿于懷。這確實也是一個問題,不解決,心態會出問題,甚至人格扭曲。還是書給了我思考的線索。那些身外之物,和做真教育關系不大,反而有時候成了做真教育的阻力。一個老師的心思被名利牽制放不下,是做不好教育的,也是不利于專業成長的。一個老師要做有真才實學的老師,一個稱號,不能說明什么,哪怕這個稱號叫“特級教師”。經常讀書,對于虛名浮利,就會有自己的看法。
讀書的苦惱
讀書,讓我對教育多了一層憂慮。學生的負擔仍然很重,有的地方甚至越來越重。被綁在應試教育戰車的老師,其專業成長令人擔憂。
我是教語文的,越來越感覺對教育缺乏研究,這是做老師的最痛苦的事。每教一篇課文,要做大量的作業和練習,到后來,實際上是以作業、練習和考試為主,教學倒顯得次要了。因為學校要分數,提高分數的最好辦法無非是多做多練、反復練,把它們練熟,考試容易得好分數。考,確實成了學校管理的法寶。
不讀書,大約不會思考一些問題;有些問題一思考,就讓人窒息般的疼痛。這是讀書的煩惱,但也可以說是拜讀書所賜。因為讀書,有些問題我看得更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