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摘 要: 伴隨著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對于初中語文課堂的學習而言,更應該積極構建陽光的語文課堂。語文學習需要把握教材內容的思想精華,特別需要中學生開拓思維、發揮想象。因此,構建陽光的語文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 陽光語文 課堂構建 構建方法
引言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缺少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利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尤其是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快速期與關鍵期,對以后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初中學生的情感,爭取讓學生在陽光的環境下學習,從而使每位初中學生在快樂與陽光中健康學習與成長。
一、增加語文學習與生活融和
在初中語文學習內容中,包含許多經典古詩、文言文、戲劇、散文等優秀中華文化,許多語文課文與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聯系,如果認真學習其中的內容,就能夠從中學到許多人生的哲理。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要讓初中學生將課本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觀察,也可以舉辦一些關于和春有關的詩詞大賽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春的氣息,以生活的視角審視這篇文章,真正在課堂上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與作者表達的情感相結合,從而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影響人們的生活,把初中語文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就會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課堂學習的活力,從而在陽光與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因此,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相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課堂問題
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的活躍期,有些時候如果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有的學生會單憑自己的想法回答,從而使學生回答的結果與老師想要的答案大相徑庭,導致有些教師批評學生,造成學生害怕回答問題的心理。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找出學生回答問題產生這種答案的原因,而不是一上來就給予學生批評,學生的整節課的心情可能就被教師的幾句批評所影響,教師要用正能量的語言與態度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激勵與鼓勵下,就會自覺改正自己的缺點。因此,初中教師要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經常給予學生一些鼓勵與幫助,對于學生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教師要用一種眼光看待,給予他們贊美,讓學生繼續努力,這樣就能使整個學習過程歡樂和充滿陽光。
三、積極營造歡樂的課堂氛圍
歡樂的課堂氛圍需要教師的引導,尤其是語文學習,包含許多人生道理和哲學思想,而且對于語文的學習來說,許多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進行討論,同學們各自發表觀點與意見,然后進行積極的討論,同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等工具播放相關的圖片與視頻等活躍課堂氣氛,讓初中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課堂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對于每一位初中的學生來說,如果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熱情與歡樂的學習氛圍,就會大大激發每位初中學生的熱情,構建陽光的學習課堂就非常容易。
四、給予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
合作與交流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有的常態,對于一些初中學校的教師來說,上課比較古板與傳統,不了解學生的想法,這樣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思想方面的問題,從而使課堂氣氛嚴肅,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思想,阻礙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對于教師來說,要想在充滿活躍與陽光的課堂中學習,就要給學生提供課堂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例如,教師在分配了一個題目之后,可以給一個班級的初中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先在自己的小組內進行討論,之后可以全班進行發言,其他小組的學生也可以反駁。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可以使初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保證了初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初中學生思考的熱情,從而使語文課堂的學習更加陽光與積極向上。
結語
陽光的學習心態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精神狀態,但是初中學生處于學校的學習氛圍與環境中,必然會受到學校整個環境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有責任與義務讓初中學生在陽光的環境中學習。因此,語文教師在初中課堂教學中要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增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踴躍回答問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感悟人生的哲理,這樣才能構建陽光的語文課堂,從而使初中學生快樂健康地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忠槐.談“陽光語文課堂”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6,02:167.
[2]胡新萍.讓孩子沐浴在語文的陽光中——優化語文環境,創建本色語文課堂[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0:100-102.
[3]吳瑞香.妙語讓語文課堂更燦爛陽光——談語文課堂的語言教學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55-56.
[4]張繼松.讓語文課堂沐浴“優化”的陽光[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