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 要: 新生研討課是國內外知名大學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方法,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2015年,北京聯合大學面向全校新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以北京聯合大學一年級學生新生研討課為例,借鑒國內外知名大學先進經驗,以期為開好新生研討課提供借鑒。
關鍵詞: 應用型大學 新生研討課 實踐與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自進入新世紀以來辦學規模飛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從1041所增加到2529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59.68萬人增加到721.40萬人①。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本科教育隨之快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在數量上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還遠遠落后于數字的增加。對于在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和高職高專職業院校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應用型大學而言,要滿足社會需求,就必須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基礎是課程教學。因此,發源于發達國家的新生研討課應成為應用型大學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其發展目標的可行之道。
一、新生研討課的產生與發展
“研討課”概念源自于拉丁文“seminar”,常被解釋為學生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教師同學生討論其研究成果并進行指導。所謂新生研討課,是以小班教學為特色的、專為大學新生開設的研討課程。新生研討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創辦柏林大學的實踐,洪堡認為大學教師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引導學生的研究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做研究工作,這種教學與科研結合的理念逐漸發展成為柏林大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增強課堂民主性具有重要價值。
19世紀中期,哈佛大學積極倡導大學生的課程自由選修制,為了解決新生選課的盲目性,新生教育課程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幫助新生選課及適應全新的大學環境和學習方法,完成由中學階段向大學階段的順利過渡,而課程基本模式則基本保留研討課的特點,20世紀30年代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高校開設新生教育課程。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引發美國全面的教育改革運動。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是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研究能力,哈佛大學于1959年首創“新生研討課”以強化大學新生的學術經歷。此后美國的許多大學均開設了此類課程。新生研討課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核心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學生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對推動美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的實踐與效果
借鑒世界一流大學開設新生研討課的經驗,我國部分研究型大學結合自身人才培養特點,開始進行相關實踐。國內大學最早的新生研討課實踐始于清華大學,2003年11月該校首次開設新生研討課,隨后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紛紛開設新生研討課。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主要由各學科領域的知名教授面向新生開設,圍繞師生共同感興趣的專題通過師生交流互動,邊學習邊討論;上海交通大學則是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設計教學場景鼓勵學生資助學習;南京大學則是注重對學科前沿問題和本質問題的了解,讓大學新生通過高水平教授引導,學習科學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從國內大學開設新生研討課的實踐看,新生討論課已經取得明顯的效果。
首先,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認同感。新生討論課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學生邊學習、邊討論,新生更容易融入平等、合作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增強學生對學校、對教師、對學業的認同感。
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生討論課往往由學生自主選課,內容更偏重于學術興趣的開發和學術思維的訓練。這種操作模式更有利于明確學生的學習選擇,激發其學習興趣。嶄新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擺脫傳統填鴨式教學對學生思維的束縛,使得學生真正學會如何思考。
此外,早期開設新生討論課的多是國內知名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的主導教師一般由這些學校知名的教授或學者擔任,其中不乏院士、長江學者等國內學科領域內的佼佼者,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走進學科前沿的機會,而且有利于激勵學生成長。
三、應用型大學新生研討課開設情況分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
國內外大學的實踐證明,新生研討課是解決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重要渠道。北京聯合大學從2015年開始,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全校共在六十余個專業中開設近兩百個新生研討課專題。
1.北京聯合大學新生研討課的基本情況。北京聯合大學的新生研討課為學生通識教育必修課程,為了保證授課效果,每門課程均采取小班化教學。授課人數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予以確定。學生每次課程為1.5小時。上課地點較多樣化,教室和小型會議室是主要場所,少數學生也會在咖啡廳或者戶外進行。授課形式主要采用教師授課和討論互動結合的方式。該校新生研討課的主要類型分為學科導引式、前沿專題式、實踐探索式和跨學科式四種。其中學科導引式主要是通過設計與社會、時代結合緊密的話題,將學科全貌以“景點”方式呈現給學生;前沿專題式從學術熱點問題切入,以小專題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通過專題介紹與討論,讓新生近距離地了解學術前沿;實踐探索式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大膽激發新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鼓勵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跨學科式強調學科交叉,通過以項目研究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形成跨學科的研究思維方式,培養具有多學科意識、跨學科研究的人才。
2.北京聯合大學新生討論課的實施效果評價。新生研討課實施后,學生對新生研討的課的參與程度和認可程度均較高。從與近百名大學新生的訪談中了解到,全部學生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研討課程,多數學生對研討課的時間安排、授課形式、教師責任度表示滿意,但有少數學生認為授課內容過于發散、教室安排不合理等提出不同的意見。
四、應用型大學開設新生討論課的建議
借鑒新生討論課在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發展經驗,通過北京聯合大學新生研討課的實踐,對于在應用型大學中開設新生討論課提出如下建議:
1.應用型大學新生研討課的課程定位應結合學校特點進行科學設置。新生研討課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學教育和學術型課程,應用型大學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因此在新生研討課課程定位上應結合應用型大學的特點,更偏重與新生的學習適應和學術適應問題。如課程門類應貼近學校和學生現實,強調學習范式的轉變和校園生活的適應等。
2.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開設新生研討課的教師是決定授課的關鍵,主講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等方面比傳統授課方式的教學具有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加強對新生研討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技能、科學研究、學生指導等多方面的培訓,增強教學效果。
3.加強課程管理和教學效果評估。新生研討課與傳統授課方式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在課程管理和評價上也有所變動。學校應該在新生研討課的資源配備、考核體系上建立一定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從而提高教師開設研討課的積極性。
注釋:
①數據分別來源于1999年和2014年全國教育發展統計公報.
參考文獻:
[1]李麗紅,楊博文.“新生研討課”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經營管理者,2015(9):391.
[2]張紅霞.美國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9(9):93.
[3]黃愛華.新生研討課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0):58.
[4]張文雪,劉俊霞.新生研討課教學理念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