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延紅 任利霞


[摘要]目的 探討瑞舒伐他汀對老年頸動脈易損斑塊的臨床干預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合并有頸動脈易損斑塊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調節血脂代謝藥物,觀察組使用瑞舒伐他汀片,對照組阿托伐他汀,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情況、干預前后頸動脈超聲結果 及治療過程發生的不良反應。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斑塊大小小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斑塊厚度小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IMT小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發生的消化道癥狀、肌肉酸痛及肝腎功能損傷整體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瑞舒伐他汀治療老年頸動脈易損斑塊者,能有效調節患者血脂代謝,縮小斑塊,達到穩定斑塊的目的,且臨床應用不良反應更好,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瑞舒伐他;頸動脈;易損斑塊
[中圖分類號]R5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8—74—04
以往研究證實,頸動脈易損斑塊的脫落是引起腦梗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則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脂質化以及易被氧化而導致血管內斑塊形成,作為一種血管損傷的標志。隨著體內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并不斷沉積于血管內皮,導致大量的巨噬細胞對所沉積的脂質進行吞噬并形成泡沫樣細胞,此時結合增生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則是形成動脈粥樣斑塊的基礎。同時因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還刺激巨噬細胞,導致其合成并分泌大量的炎癥性細胞因子,進一步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加之血管內皮所附著的大量炎癥因子所釋放的蛋白水解酶,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纖維帽降解,形成不穩定或易損斑塊。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他汀類藥物不但具有顯著的降脂效果,同時還具有穩定動脈粥樣斑塊的作用,是目前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一線用藥。被美國心臟病協會推薦為預防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首選藥物。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已被臨床認可,但是其應用于治療老年頸動脈易損斑塊的研究尚少見,本研究則主要探討其用于治療老年頸動脈易損斑塊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合并有頸動脈易損斑塊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合并疾病、頸動脈超聲、血栓彈性圖等確診,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60~85歲,平均(73.2±2.9)歲,病程1~11年,平均(5.1±0.3)年,合并內科疾病:糖尿病者25例,冠心病者19例,高血壓者16例,慢阻肺者1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0~85歲,平均(73.3±2.8)歲,病程1~11年,平均(5.2±0.4)年,合并內科疾病:糖尿病者23例,冠心病者20例,高血壓者17例,慢阻肺者1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合并內科疾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均嚴格按照按照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標準進行,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硝酸酯類藥物擴張血管,并根據患者既往合并內科疾病實施對癥支持處理,針對存在有急診行介入溶栓或者介入手術再通者,盡早實施手術開通閉塞血管治療。調節血脂代謝方面,觀察組使用瑞舒伐他汀片(阿斯利康制藥公司,J20120006,批號:20120090~20150105)10mg/d,每晚睡前溫開水送服,對照組調節血脂代謝藥物則使用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93819)10mg/d,每晚睡前溫開水送服,兩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在治療6個月期間對所有患者進行電話及門診隨訪,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情況、干預前后頸動脈超聲結果及治療過程發生的不良反應。
1.4檢查方法
血脂水平測定,主要通過日立牌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分別于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測定其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頸動脈超聲檢查均由工作五年以上的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醫師進行,使用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行雙側頸部血管掃描,受檢時囑患者充分暴露頸部,采用連續觀察法多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動脈分叉以及頸外動脈進行的橫、縱兩軸的二維超聲檢查,所有圖像盡量于舒張末期進行采集,且描記頸動脈距分叉處近心端1cm左右部位的后壁內膜厚度,作為頸動脈內膜一中層厚度(IMT),雙側均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進行,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血脂水平示,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45,0.000和0.000,P=0.458,1.000和1.000>0.05),干預后兩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干預前(t=21.835和7.000,P<0.05),兩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預前(t=11.314和4.472,P<0.05),兩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前(t=8.485和4.472,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t=42.426,P<0.05),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t=5.657,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t=5.657,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頸動脈超聲結果比較
兩組干預前頸動脈超聲示,斑塊大小、斑塊厚度及IM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71,1.265和0.000,P=0.787,0.210和1.000>0.05),干預后兩組斑塊大小小于干預前(t=40.71 3和27.865,P<0.05),兩組斑塊厚度小于干預前(t=22.000和11.314,P<0.05),兩組IMT小于干預前(t=22.627和7.016,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斑塊大小小于干預后對照組(t=20.580,P<0.05),斑塊厚度小于干預后對照組(t=11.314,P<0.05),IMT小于干預后對照組(t=11.314,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過程發生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發生的消化道癥狀、肌肉酸痛及肝腎功能損傷整體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缺血性腦卒中最重要的發病因素,其不但引起頸動脈的狹窄,且因存在的易損斑塊的破裂、出血以及斑塊表面出現潰瘍等改變而導致血栓形成,進而發展為缺血性腦卒中,嚴重者出現大面積腦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故如何及時有效的識別頸動脈的易損斑塊并進行有效干預是提高缺血性腦卒中預防和治療效果的關鍵。針對老年人群因其生活習慣相對固定,運動較少、飲食欠合理,且加之多合并有多種內科疾病,而加重了頸動脈易損斑塊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治療干預上,藥物治療被認為是老年人群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方法。其中調節血脂代謝藥物則作為首選而被臨床推薦。
本研究觀察組使用瑞舒伐他汀后發現干預后兩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干預前(P<0.05),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預前(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前(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證實使用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可能與觀察組使用的瑞舒伐他汀有效的抑制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從而減少血漿膽固醇的合成,并促進機體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同時起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效果,故觀察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針對頸動脈超聲檢查研究發現,干預后兩組斑塊大小小于干預前,斑塊厚度小于干預前,IMT小于干預前,且干預后觀察組斑塊大小顯著小于干預后對照組,斑塊厚度小于干預后對照組,IMT小于干預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使用使用瑞舒伐他汀能有效的縮小動脈粥樣硬化內膜斑塊厚度及大小,起到穩定斑塊減少臨床并發癥的目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瑞舒伐他汀作為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調整血脂代謝類藥物,其除具有有效的降低血脂作用外,還具有抗炎、抗氧化以及穩定并逆轉動脈粥樣斑塊,減少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其還具有調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促進血管內皮修復等效果。針對治療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比較發現,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發生的消化道癥狀、肌肉酸痛及肝腎功能損傷整體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對于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延遲或逆轉作用更強,且安全性更高,其可能與瑞舒伐他汀口服后首關消除少,極少經臟代謝,血藥半衰期長,濃度高有關。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治療老年頸動脈易損斑塊者,能有效調節患者血脂代謝,縮小斑塊大小,達到穩定斑塊的目的,且臨床應用不良反應更好,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