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瑞冰



[摘要]目的 探討種植牙患者采用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和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接受人工牙種植手術患者86例,將其根據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等兩個組別,各組別患者均為4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護理,觀察組患者均采用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聯合常規健康教育護理,觀察比較兩種健康教育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護理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與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SAS評分與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通過隨訪調查發現,觀察組患者3年內種植牙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等均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種植牙患者采用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可有效緩解或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種植牙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種植牙;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8—160—04
種植牙是牙科常見的一種缺牙修復方式,主要可包括上部牙修復體和下部支持種植體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患者對牙種植、口腔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和自我保護意識對手術效果具有很大影響。健康教育是種植牙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患者自身對口腔、牙齒健康知識的認識,提高其健康意識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護能力,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研究種植牙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我院選取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個組別進行分組研究,現將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任意選取86例牙缺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我院牙科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期間收治,患者均符合牙缺失的臨床診斷標準,均采用人工牙種植術,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將86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患者均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1例,女12例,年齡22~78歲,平均(47.3±5.9)歲,病程2個月~22年,平均病程(10.3±2.5)年,其中前牙缺失14例,后牙缺失29例,文化程度:≤初中19例,高中和中專16例,≥大專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22~79歲,平均(47.1±5.5)歲,病程2個月~23年,平均病程(10.8±2.7)年,其中前牙缺失15例,后牙缺失28例,文化程度:≤初中20例,高中和中專15例,≥大專8例。排除牙種植手術禁忌證者和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患者牙種植前,經臨床“一對一”咨詢,所有患者對本次臨床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牙缺失情況以及文化程度當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展開對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行牙種植術。同時,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護理,主要包括種植牙基礎護理、個人口腔衛生指導、飲食注意事項以及術后復查工作等。于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均采用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主要護理措施包括:(1)種植牙前的健康教育,通過常規檢查,并采用健康教育調查表調查患者臨床實際情況及其對義齒種植的認識,前者主要包括患者牙缺失情況、咬合力、全身狀況、口腔衛生習慣、個人飲食愛好、機體營養以及體育鍛煉等,后者包括種植牙認知、種植牙方法、既往修復方式、對義齒種植是否同意、心理、手術費用等,為患者做出準確的護理評估,根據每位患者的差異性為其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實行“一對一”健康教育。(2)心理護理,術前多與患者交流,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流程、具體手術方法以及術中各項注意事項等,并輔以既往成功案例,減輕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傾聽患者真實想法,及時為其解答疑慮,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建立友好護患關系。(3)種植牙過程中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全身狀況,選取種植牙最佳時機,同時預防或治療其他疾病:手術前后給予患者復方氯已定含漱液,以殺滅口腔細菌,鼓勵患者積極戒煙,教會其正確刷牙方法、次數以及時間等,保持2次/d,刷牙時間需≥3min,以預防或減少種植體周圍炎癥的發生;同時針對不同情況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措施,指導牙周炎患者積極行牙周序列治療,長期夜晚磨牙者需經臨床查找病因并及時就診;調整患者飲食結構,在保證機體營養的前提下多補鈣,并鼓勵患者多參與戶外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促進骨愈合,培養患者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護理效果、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評分與HAMD評分改善情況,并對護理后患者進行3年時間的隨訪調查,對比分析兩組患者3年內種植牙成功情況,以及患者對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所實施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1)SAS評分:采用SAS評分量表,評定護理前后患者焦慮程度變化情況,量表內容主要分為正向評分和反向評分各10個,均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為各項評分之和,標準分=總分×1.25(取整數部分),設定50分為SAS評分分界值,評分越高,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2)HAMD評分:采用24項版本的HAMD抑郁量表評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況,其中無抑郁:HAMD評分<8分;輕度或中度抑郁:HAMD評分≥20分;嚴重抑郁:HAMD評分≥35分,評分越高,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3)護理滿意度調查:針對本次研究,我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均通過“護患一對一”問卷法,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該量表內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服務態度、護理技術、言談舉止、護理及時性、醫療糾紛、護患溝通以及整體護理效果等,問卷均由每位患者自行填寫并回收,由專業調查人員收集并準確記錄調查結果,量表評價項目主要分為3個,即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等,護理滿意度=滿意率(滿意/總例數×100%)+基本滿意率(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療效判定
于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采用我院自制的健康教育護理效果評分量表,評價本次研究中患者健康教育護理療效,量表內容主要包括種植牙病理知識、用藥方法、飲食情況、心理情緒、遵醫行為、自我保護能力以及種植牙手術效果等多個項目,滿分記為100分,所有評分項目均由患者自行填寫并全部回收,其中評分≥90分為優:80分≤評分<90分為良:60≤評分<80分為可;評分<60分為差;護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術后3年內患者種植牙成功的判定標準為:(1)種植體可正常支持并固定義齒,無臨床活動度;(2)經放射線檢查發現,種植體附近骨界面不存在透光區;(3)垂直骨吸引≤1/3手術植入體置于內部長度;(4)術后患者未出現感染、麻木以及持續性與不可逆的組織損傷等不良癥狀。
1.5統計學分析
總結、記錄并整理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兩組患者全部數據資料,均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通過(x±s)的形式表示,數據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均通過百分比表示,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若P<0.05,則表示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健康教育護理優良率
觀察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護理效果,經評分量表調查發現,觀察組患者中優3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患者護理優良率為93.0%。對照組患者中優22例,良12例,可4例,差5例,患者護理優良率為79.1%。兩組患者護理優良率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2.2 SAS評分與HAMD評分
觀察比較護理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SAS評分、HAMD評分改善情況,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SAS評分和HAMD評分比較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兩項指標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HAMD評分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2。
2.3 3年內種植牙成功率
經3年隨訪記錄,觀察比較兩組患者3年內種植牙手術效果,觀察組患者中3年內種植牙成功42例,未成功1例,種植牙成功率為97.7%,未成功率為2.3%。對照組中3年內種植牙成功35例,未成功8例,種植牙成功率為81.4%,未成功率為18.6%。兩組患者3年內種植牙成功率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x2=6.95,P<0.05)。
2.4護理滿意度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3。
3討論
牙缺失是臨床口腔科常見病癥,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患者發病存在不同原因,其中最常見缺牙原因為早期齲齒或意外事故,除此之外,牙齒受阻也是引起患者牙缺失的一項重要原因,致使牙齒無法正常長到牙齦上。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缺失牙齒多為門齒、前臼齒和第三臼齒等,部分患者臼齒缺失,可導致其牙齒外泄長入缺牙缺口,甚至造成咬合不良,形成牙齒磨損和面部肌肉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牙齒健康美觀度及其正常咀嚼功能。現階段,臨床治療牙缺失多采用修復療法,目前各大醫院中應用較多的修復方法主要包括活動義齒、固定義齒和種植義齒等三種,且各有所長。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牙科中傳統鑲牙的牙套或卡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牙齒美容的需求,人工種植牙手術成為目前臨床中首選的牙齒缺損修復方法,該手術并不是種植真實的自然牙齒,而是指通過醫療手法,將金屬、陶瓷等人工材料制成種植體,經外科小手術方法將其植入骨組織內作為下部結構的基礎,以支持和固定上部牙修復體。人工牙種植手術能夠使牙根與牙槽骨緊密結合,使其像真實牙齒一樣扎根口腔,其固位力和穩定性較強,同時該手術療法具有多變性和靈活性,可根據每位患者的臉型、自身牙齒形狀、顏色等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牙種植體和牙修復體,可達到整體美觀和協調的效果。與傳統缺牙修復方法相比,牙種植手術具有操作簡單、患者自覺舒適、美觀度高、固位效果好、牙齒咀嚼功能強以及不損傷健康牙齒等優勢,多項臨床研究資料顯示效果良好。
但是由于種植牙過程中患者義齒種植效果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由患者自身健康意識所支配的個體行為是決定性因素,所以臨床需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增強患者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種植牙成功率。為進一步研究種植牙患者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方法,我院特選取8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其兩種不同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展開臨床研究,其中護理人員主要依據時間順序于種植牙前、種植牙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并輔以適當的心理護理,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植牙基礎護理、個人口腔衛生指導、飲食注意事項以及術后復查工作等常規健康教育。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護理優良率(93.0%vs 79.1%)、SAS評分、HAMD評分、3年內種植牙成功率(97.7%vs 81.4%)和護理滿意度(100.0%vs 83.7%)等多項指標相比,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均P<0.05)。
總而言之,于種植牙手術期間給予患者實施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患者焦慮、抑郁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均得到有效緩解,3年內種植牙成功率較高,對健康教育護理工作較為滿意,系統化口腔健康教育護理措施應用效果顯著,臨床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