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在暗無天日、條件惡劣的洞穴,動物們常常需要使出“十八般武藝”來適應生存環境,才不至于被大自然淘汰。而分布廣泛的洞穴灶馬,則通過不斷進化,甚至不惜采取自相殘殺的方式,來尋求在洞穴中的延續。
“灶馬”一詞最早記載于唐朝晚期的《酉陽雜俎》一書中,其形如蟋蟀,因常出沒于老式灶臺而得名。隨著老式灶臺的式微,灶馬逐漸淡出家居環境,但棲身洞內的洞穴灶馬,卻經過長期進化,適應了洞內潮濕黑暗、缺少食物的環境,活躍于各個大陸和島嶼上。與外界的灶馬相比,洞穴灶馬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生活習性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在外形上,洞穴灶馬身上的色素已部分或完全退化,身體一般呈褐色、淡黃色或白色,而外界灶馬的身體顏色一般為紅褐色或黑褐色。灶馬是趨光性動物,但在洞穴無光的環境中,洞穴灶馬的視覺已嚴重退化,在強手電光的照射下,幾乎沒有任何反應。此外,洞穴灶馬的聽覺也退化嚴重,對聲音的反應十分微弱。
在聽覺和視覺都有限的情況下,洞穴灶馬的大多數活動依靠觸覺來完成。因此,其觸角進化得比一般灶馬長,有的甚至可達20厘米以上,是其體長的3倍多。洞穴灶馬還擁有強健的后腿,鼓槌狀的長腿節讓它們具備了強大的跳躍能力,使其在覓食或活動時能夠到達更高、更遠的地方。
洞穴灶馬的食物主要來源于蝙蝠糞便、洞穴動物尸體和真菌等有機質。但由于長期生存在洞穴單調的生態系統中,洞穴灶馬一直面臨著營養不足的問題。所以,為了生存,洞穴灶馬有時會吞食同類,甚至自己的肢體——即使其肢體并不具有再生功能。
洞穴灶馬常常活動于洞內巖壁不平、凹陷或縫隙中,更喜愛潮濕、有水之處。在類洞穴的生態環境,如水井、樹洞、枯木堆、建筑物縫隙中,也可見到洞穴灶馬的身影,其分布廣泛,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
洞穴灶馬并無太大的經濟價值,不過,作為隱秘的洞穴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洞穴灶馬對洞穴生態、古氣候及生物進化等方面的研究,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于洞穴的復雜性及危險性,我國對洞穴灶馬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1995年,法國和斯洛文尼亞專家首先開始了對中國洞穴灶馬的研究,在中外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洞穴灶馬現已發現14個亞種。但我國對包括洞穴灶馬的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形態描述、區域分布方面,在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洞穴生物及洞外同類生物進化關系等方面的研究,依然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