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曾一度是制造大國,近年來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都開始慢慢轉型,深圳成為中國首個“設計之都”,北京是“創意之都”,杭州獲得“工藝與民間文化之都”稱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無數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堅守背后,還有無數與時俱進的設計。我們應該如何讓設計與手工藝結合,創造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尋找到當代設計語言和傳統文化元素的平衡點呢?
蔣熙 熙上品牌創始人、廣州新銳時尚設計師
記得2010年我看到一個鞋履設計比賽廣告,那時剛好關注汶川羌繡,就用它來裝飾略夸張的高跟鞋,作品有幸得了金獎。第二年我們推出品牌“熙上”,出發點就是“繡”,把刺繡與當下的科技,比如噴印、鐳射結合,用當代的手法做創新。如此一來,作品第一眼看上去可能是傳統的,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它有時代的內容,有對當下的思考。這就是我找到的平衡點。
周衛東 深圳市鐵凝鐵藝雕塑有限公司總經理、那特設計師
從設計角度來講,技術如果不加上設計,不加上藝術,那可能真的談不上什么創新。不創新就死了,這個是肯定的。至于怎么創新,大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學會缺什么就補什么很重要。
曾軍 半舍生活雜貨鋪創始人
我是從平面設計師轉成雜貨鋪的店小二。我并不關心某個工藝會沒落或消失。就像《百鳥朝鳳》里嗩吶沒落,是因為鄉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新的生活方式會產生新的技藝,這才是所有手工藝依托的根本,設計同樣如此。
我的雜貨鋪并不標榜只賣手工藝品,也有大工業生產的產品,還有舊貨、設計品。我是新生活方式的推手。但廣東的文化太務實,人們更愿意去吃喝,未必愿意買一件有點品質的東西。這兩年我們做得更多的是消費習慣的培養,慢慢從各個領域滲透。
易春友 自然家設計工作室創始人
其實大眾還是很喜歡傳統的工藝,只要加以現代設計,作品就會很受歡迎。我們是用自然的材料、傳統的手工,再加入現代審美來做產品。四五年前,我們去四川考察瓷胎竹編,被他們的工藝驚艷,但當地人用最差的瓷器搭配竹編,工藝再精湛做出來也很土。我就重新設計了器形,去燒最好的瓷胎,再簡化工藝,去掉繁復的花樣,這樣編出來的器形立刻時尚起來。最近一個單杯賣出了一萬個。
葉驍 滎窯美學生活館館長、滎窯國際砂器文化發展促進會創立者
我算是老匠人,做了20年漆器,改做滎經砂器才幾年。砂器有2300多年歷史,從古至今,工藝、材料幾乎沒有改變。但是它恰恰像活化石一樣,讓我們看到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我做的第一批砂器是茶具,非常成功。然后做砂鍋時,夢想就很大,希望它可以重回都市人的廚房,結果很不好。調查后才發現原來年輕人幾乎不做飯了,更不用說慢慢煲湯。我們就不再推砂鍋,改賣用砂鍋煲的湯。之前一直用做器物的方式讓民藝回歸當代人的生活,其實民藝的回歸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我們現在主推砂鍋燉品,一天賣一萬份。這個數量,賣砂鍋很難,但賣湯就很容易。
我覺得民藝在當代需要解決的不是實用功能,而是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喝水有太多器皿可選,為何要用砂器?關鍵在于感受它背后的文化。當所有人都談速度和效率時,我們是否可以慢一點;當所有人講變化時,我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生命中有哪些不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