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我們的歐洲庸人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但是由于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具體形式和具體道路將會具有不同的特點。比起西歐國家的革命來,俄國革命帶有自身的特點,而比起俄國革命來,東方國家的革命尤其是中國革命更是另一種類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這種革命如何搞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必須以共產主義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為依據,適應歐洲各國所沒有的特殊條件,善于把這種理論和實踐運用于主要群眾是農民、需要解決的斗爭任務不是反對資本而是反對中世紀殘余這樣的條件。而這種任務的解決方法無論在哪一部共產主義書本里都是找不到的,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決這種任務。列寧強調的東方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沒有把俄國革命的特殊性普遍化、模式化。世界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總是要在各個國家表現出形式或順序上的不同, 由于國情不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也應有所不同。
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列寧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舊中國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現代工業無產階級約有二百萬人,但是舊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是個小生產占絕對優勢的經濟上極端落后的大國。直到抗日戰爭以前,現代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分散的個體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就是在這樣的生產力狀況下,中國人民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二次大戰醞釀、爆發和結束的環境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從此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關于利用無產階級的政權,不停頓地把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和政策,是列寧關于在特殊形勢下歷史發展順序可以改變思想的偉大勝利,是馬列主義同本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很明顯,同俄國革命相比,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更加特殊,在歷史發展順序上表現了更大的特殊性。
(文中楷體部分摘自《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