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財 郝連 成王兵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山東煙臺264004)
晉西北地區旅游地質資源特征及旅游路線設計初步構想
■馮永財 郝連 成王兵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山東煙臺264004)
該地區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地質構造復雜多樣,是地質旅游、人文旅游和風電觀光的較好地區,本文介紹了區域旅游地質特點,以主輔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相關原則設計,對旅游路線進行合理設計,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懷安縣 旅游地質 旅游路線設計
懷安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勢優越,,全縣地域遼闊,地勢南高北低,屬淺山丘陵區,境內海拔670—1900米,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極具層次感,區內有備受國內外專家廣泛關注的懷安碹窯,以及古長城,古城堡,烽火臺等遺址;懷安縣北部與張北縣相鄰,張北南部俗稱“壩頭”,張北縣海拔1600—1800米;北、中部地勢平坦,向西北漸低;西北部為省級地質公園,漢諾壩玄武巖景觀豐富。該區域為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東距張家口市60km,距北京240km。

圖1 交通位置圖
本區位于冀北地層分區,區內巖性復雜,主要由太古、古遠古代變質地層及新生代地層組成。
太古、古遠古代變質地層:主要為太平莊巖組、下白窯巖組、右所堡巖組、馬市口巖組地層,主要巖性為片麻巖、變粒巖、淺粒巖、麻粒巖組成,變質變形較為強烈,與變質深成巖、變質侵入巖共同構成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
新生代地層:第四紀馬蘭組:下部黃土礫石層:由一套沖洪積或冰水、冰緣成因的堆積物組成。具有垂直節理和陡直的溝塹較為發育的特點,形成了黃土發育區的獨特地貌景觀。一般厚數十米,最厚30—40 m。上部次生黃土夾砂礫層:由沖洪積、洪坡積或冰水、冰緣成因的次生黃土夾砂礫石組成。
漢諾壩組玄武巖:主要致密塊狀玄武巖、塊狀橄欖粗玄巖、橄欖玄武巖、玄武巖與褐色、褐紅色、灰綠色杏仁狀、氣孔狀橄欖粗玄巖、橄欖玄武巖、玄武巖互層,火山口附近,分布有浮巖、火山熔渣等。
3.1 地質地貌景觀
火山巖地貌景觀。位于張北縣南部和西南部漢諾壩組玄武巖地層層序清晰,面積廣、厚度大,目前已經設立為河北張北漢諾壩省級地質公園,主體巖性為一套火山巖。早期為堿性橄欖玄武巖,中期為碧玄武巖,晚期為拉斑玄武巖的噴發序列。漢諾壩玄武巖地層厚度>426.9m,通過我們實地調查,共發現七個噴發旋回,至少30次噴發,形成熔巖臺、多種熔巖構造、熔巖流、熔巖楔、石柱群等特殊景觀。對該組地層的時代、地層形成的地質背景、熔巖噴發期次、古地理古氣候環境及區內大地構造的研究,能推斷出特殊構造位置的地質歷史、特定地史時期的地質事件和地質遺跡。
3.1.1 火山口遺跡
熔巖臺地上有13處火山口,有中心式和裂隙式兩種火山口噴發遺跡,大部分火山口地貌形態不明顯,只顯示為平緩的山丘和環形凹地。部分開挖地段可見火山礫、火山渣、火山彈,多為多孔的黑褐色浮石,黑褐色的浮巖碎塊如同爐渣。浮巖的用途廣泛,可用于建筑材料,化工材料,園林、紡織業以及護膚、護足的等化妝品。

圖2 凸型火山口

圖3 凹形火山口

圖4 浮巖

圖5 火山渣
3.1.2 尚義—平泉深斷裂
尚義—平泉深斷裂位于地質公園南界,從尚義起,至平泉止,橫貫東西,深切至地下25km的地幔。深斷裂是裂隙式火山口形成的構造基礎,為巖漿上溢提供通道(火山脛),巖漿上溢噴發形成了熔巖壟崗、熔巖高原、熔巖隧道、熔巖等地貌類型。
3.1.3 石柱群
區內石柱群主要分布于臺路溝鄉大圪瘩村北400m,由化學成分分布均勻的五棱、六陵形柱狀石柱組成。呈現西北走向,近直立,排列整齊有序。單體石柱高0.3-1.0m,直徑0.4-0.6m,露頭面積大約1500m2。石柱群是由于火山爆發后,巖漿在均勻冷卻及緩慢收縮的條件下生成的,主要巖性為的黑色細粒致密塊狀玄武巖。

3.1.4 白龍熔巖洞
位于張北縣臺路溝南部壩頭山崖的半山腰,距萬全縣新河口村西北約4km處,熔洞呈不規則形,洞壁凹凸不平,洞口約二十幾平米,洞深約20m,成其因是熔巖堆積后,表部冷卻成形,下部仍為流態的熔巖繼續流動,流走的空間沒有得到充填,從而形成空洞。白龍洞口附近的巖壁近似90度,深度約300多米,基巖裸露。此處玄武巖噴發旋回清晰,可以觀察到噴發、演變過程與沉積間斷,是良好的天然玄武巖剖面。
3.2 人文景觀
3.2.1 古長城
懷安縣及周邊地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有境內起于東洋河西岸,自東向西經出氣山、香爐山,自桃溝村轉向南,至南堰截村南山頂烽火臺止,全長36.116公里,始筑于北魏太武帝二年(430年)的古長城。古長城地基主要為新太古代變質深成巖,巖體石英含量較高,堅硬不易風化;古長城修建形式有三種,石砌、土夯、外部石砌中間填土,呈梯形,沿山脊修建,設置烽火臺、敵臺59座,其中較好的五座,圮殘的十七座,存基座或殘址的三十七座。在明萬歷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復修一次。古長城的原始形貌保持較好,它是古先民原創的杰作,具有不可復制的藝術價值。
3.2.2 碹窯
懷安縣地區的窯洞區別于黃土高原窯洞形式,為平地起窯,拱形結構的一種特殊的窯洞形式,屬于獨立式窯洞。絕大多數在沿東、西洋河兩岸,黃土高坡的向陽面上建造。由于懷安縣地區四面環山,溝壑較多,黃土深厚,為碹窯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碹窯一般取粘度較大的黃土,加黍子桿,互相擠壓形成泥土板,從而碹制而成。碹窯大多還保留原生態的一窯三孔構架,中間一孔為正窯,兩側分別為配窯,作起居室和炕室。全窯以土為主,輔以木質門窗,墻體土層厚實,溫度和濕度相對穩定。這種平地起窯的獨特工藝和奇特景致成為北方民居風景的一道亮麗景觀和文化美術寫生基地。目前,在懷安縣南部地區可見的保持完好的碹窯窯洞。如圖。

3.3 新能源景觀
3.3.1 風力發電
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非再生資源日益枯竭,發展新能源迫在眉睫。張北地處內蒙、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平均海拔2000m,一望無際,地勢較為平坦,平均風速6.9米/秒,風功率密度323W/㎡;屬風能資源豐富區。到目前為止,有龍源電力、中電投公司、中廣核公司、大唐電力,華能新能源以及中國節能公司等中國最具實力的風電開發企業來此投資項目。風能源的開發,具有清潔,環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裝機規模靈活等優點。現在走在一望無際的壩上草原到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風車田,風車田的建成即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充足的電能,也成為草原的又一壯麗景觀,同時促進張北縣的經濟發展。

3.3.2 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發電是繼風電觀光公園的又一張旅游的新名片,張北縣同樣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張北地區在發展風電的同時,積極的推進光伏發電。當地政府大力支持風力、光伏發電項目,吸引國內多家光伏企業,如中信、恒大集團、天源、天邦等企業,前來投資建設太陽能發電園。太陽能作為新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資源分布廣泛,受地域限制小;安裝快速,無污染,干凈等特點;相比風力發電,無機械轉動部件,沒有噪聲,穩定性好;受季節、晝夜以及陰晴等氣象狀況影響大。在該區域陽坡以北,南灘以南。建有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太陽能發電園。發電園的建成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充足的電能,也成為該地區的旅游觀光的一新景點。
旅游路線的設計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為旅游者提供幫助信息,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意愿行為,根據旅游者的興趣愛好不同,旅游路線的設計也具有多樣性,因此,設計旅游地質路線時應該滿足:①突出主題特色,②選擇典型,③合理搭配、順序科學;④旅游路線多樣性等原則。本區域旅游路線設計是在滿足旅游地質設計原則下,主輔分明,科學便利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圖12 路線設計圖
路線一:人文人文景觀為主,地質景觀為輔。
主要觀賞碹窯文化、古長城以、沿途第四紀景觀及變質巖中的凝灰質流紋巖等。路線從懷安縣南部的王龍莊村-北部的道回溝村。王龍莊暄窯是該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幾處之一,文化氣氛濃厚,沿途村莊也有些許暄窯,如良民溝。沿途主要為第四紀馬蘭黃土地貌,地形較為平坦,黃土厚度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沖溝內可見較好的黃土地層剖面,可觀察到黃土柱狀節理、礫石層透鏡體等構造現象。北部山區與黃土接觸部位可觀察到變質巖中的凝灰質流紋巖,沿東洋河往上,后往西到達道回溝村,村北部山頂即為古長城遺跡。該路線部分路段運動量較大對旅游者的年齡和體質有一定的要求。
路線二:地質景觀為主,能源景觀為輔。
主要參觀石柱群、白龍洞、斷裂構造以及太陽能發電園等旅游景點,路線從張北縣城出發,走南線往西到臺路溝鄉大圪瘩村,往北約400m為石柱群景觀,繼續往西北到張明村往北到壩沿到達白龍熔巖洞,在此處基巖裸露,是良好的天然玄武巖剖面,可觀察到玄武巖噴發、演變過程與沉積間斷現象,噴發旋回清晰可見。從張明村往西到石蓋梁村,北部約1公里處即為太陽能發電園;往西北到小壩子村南部可觀察到尚義-平泉斷裂帶景觀。
路線三:地質景觀為主、能源景觀為輔。
主要參觀火山構造及風電觀光園,路線從張北縣城出發,走北線到大洼井村,往北到大中華村以北為河北省漢諾壩地質公園邊界,可見到火山熔巖和火山集塊等景觀。大洼井村往南可連續觀察到凹凸型火山口和凹型火山口,沿途大風車隨處可見,形成草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洼井村北東部位張北風電主題公園,這里有節能張北風電觀光塔,登上觀光塔你能盡覽百萬千瓦風電場風車林立、槳葉舞動,與藍天碧野交相輝映的美景。
旅游地質是以游覽考察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具有地質教學,景觀游覽,知識科普等目的。本文以地質、人文景觀為主線,以能源景觀為輔,以旅游路線設計原則為準繩,對旅游路線進行合理設計,設計路線豐富,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1]栗 麗.張家口地區碹窯民居。山西建筑,2011.2,37(9):9-10.
[2]李改梅,張國新.張家口火山(漢諾壩玄武巖)地質遺跡.科教前言,2011,25:30-31.
[3]穆桂松.嵩山地質旅游路線設計的初步構想.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12,10(4):37-39.
[4]繆瑞彬,肖寅妹等.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旅游資源特色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0.4,31(2):47-53.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