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飛翔
高月輝副教授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把朝陽區婦聯頒發給她的“最美家庭”獎狀擺在了丈夫陳大順面前。老兩口在書香沁韻中享受高山流水的快樂,他們牽手從青春走入夕陽。
50年前,高月輝和丈夫陳大順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 “要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校長這句話一直鞭策了他們50年。
70多歲的夫妻倆,今天仍然活躍在散發著青春活力的教室里。

高老師教高等數學,陳老師教初等數學,受聘于各個大學、各區職大和成人院校。對此,高老師無限感慨地說:“繼續耕耘,讓我永遠不忘教書育人,也從中釋放著自身能量。” 退休后組織關系一轉入街道,老兩口仍然想盡辦法發光發熱。
丈夫陳大順
陳老師對待教學始終是殫思竭慮。早些年教高中班數學,45人就有30人能考上全國重點大學或讀博或出國留學。有一年學校領導在陳老師倡導下成立了重點班,陳老師主動請纓,將才華融入到帶班、出題、解題中,結果這班的考生分別考入了北大、清華、北京科技大、北京醫科大學、浙大、南大、上海交大……像精心培育的花蕾在大江南北綻放異彩。這一成果驚動了教育界,學校、老師、家長們的贊賞,使這件事不脛而走。海淀區教委派人親顧“茅廬”來聘請。
陳老師幽默風趣的授課也是出了名的。教育界前輩們也贊譽陳老師教學獨特,說:“他的課講得是爐火純青。”使學生們在抽象枯燥的數學課上顯得異常活躍。
陳老師是中共黨員和民革黨員的雙重身份,曾當了16年區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年年上交提案。
當年朝外大街車站,路北是家樂福,路南是華聯超市,穿行馬路人多造成多方面混亂,陳老師在政協會上上交提案“建過街天橋”,被區政府采納。不久,一座利民天橋迅速建立起來。
又有一次,他聽到了有反映朝陽區單店公交車不方便的事情,就親自坐車到單店體驗,從西路到單店只有一趟線路,還要穿過一條鐵道,趕上過火車,堵車時間就長,上班族們怨聲載道,影響很大。勘察了幾次,他發現單店是個新建小區,南北有兩趟線,東西就一趟線。他便詳細擬寫提案。收到提案,市區兩級相關部門協調后,增加了好幾條線路。他就是這樣不張揚而一板一眼地做著實事、好事。
妻子高月輝

高老師說:“成人高教的學生沒時間在家復習,我必須讓學生們當堂掌握。”酷愛文學的她力求詩文與數字相結合,課上不時地調侃的氛圍使學生們集中精力,這也是早被學生們接受了的一大特色。見有人犯困時高老師就說:“出師未捷身先‘困,長使英雄淚滿襟。”學生們一愣之后會意地笑了。面對不顧一切的“低頭族”們,高老師迅速從大腦搜出李商隱的《錦瑟》,大聲地念“錦瑟無端五十弦”,同學們早有準備地大聲接下去:“一弦一柱思華年……”教室里哪還敢再有低頭的了。
退休后的高老師在社區更是熱情有加。社區支部組委、宣委加起來干了10年。還是辦事處僑聯、《僑訊》志愿宣傳員,街道《最美團結湖》雜志的記者。支部生活、更換宣傳櫥窗、助老助殘等公益活動都融進了她的生活。
她樂此不疲地做好事善事,聽說社區一個街坊腰骨折了,又沒人照顧,就經常買排骨和時令菜送去,把自己吃的補品送去。正值寒冬臘月,她頂著五六級西北風幫著街坊四處買藥也不要錢。
還有一次,她在銀行取完2000元錢要上醫院看姐姐,正趕上“特困”居民家水管爆裂,病人躺在床上心急火燎,房管所來人說,你們自己裝的我們修不了,找外面裝修公司吧。在場的高老師看到一家人都在犯愁,知道女主人手頭拮據,便毫不猶豫地從懷里掏出1000元,不容分說地塞到女主人手里,迅速轉身悄然離去。
高老師在本支部的幫扶對象,是一位82歲體弱多病的老黨員田志梅,她長期關注老太太的身體情況,隨時去探望。隨著傳統佳節的到來,她把什么臘八粥啊、元宵啊、粽子啊一一送過去。家里人帶來了新鮮的土特產,也趕快拿給老太太。到了臘月的掃房日還把老太太家玻璃擦了,不高那也是二層樓啊,樂得老太太合不上嘴。老太太的生日到了,她端著親手做的打鹵面放在老太太的眼前。而老太太呢,老是心疼高老師,并在她本命年到來之時,不聲不響地買了紅腰帶紅襪子塞給高老師,這讓高老師又驚又喜。
琴瑟和鳴
高老師“承包”了社區黨委和本支部兩塊櫥窗的更換任務,這也常讓家里變成工作室,一張張字、水粉畫、貼畫擺滿桌子,剪出的蝴蝶也“飛落”在床上,精心制作一幅版面就得大半天工夫,丈夫也不能袖手旁觀。你剪字我擺放;你排版我觀察;你寫文章我把關。總之一個目標,那就是鼓舞居民傳播正能量。老兩口還常一塊兒把整理好的圖版安放到樓下櫥窗里,圖文并茂引來不少讀者。
春節前,一個路過的小伙子看到紅燈高掛的櫥窗,一邊朗讀配詩一邊和高老師攀談:“念著念著我都想家啦,覺得好溫暖啊。”原來小伙子是東北人,在北京打工。
這兩年陳老師的膝蓋經常伸屈不便、疼痛難忍,高老師攙著他上下三層樓一步一挪去看病,回來還服侍他洗發洗腳等。陳老師也盡量不麻煩妻子。有一次說好下午一起去醫院,趁高老師上午不在家,陳老師不聲不響地到醫院去看病。高老師一進門就發現桌子上的醫保卡不見了,心里這通兒埋怨。

2013年8月陳老師右手三個指頭摔傷,不能上課。高老師不顧三伏酷熱,接過了備課本,重新寫出教案,在不耽誤家事、社區事和自己課的情況下,代課6堂。
“還可以吧?”高老師對我說,“他的兩個班還有我的兩個班連著教好幾節課,我又挑戰了自己一回。” 我脫口而出曹植的一句詩,“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高老師靦腆地說:“快別說這句詩,那是說給年輕人的!”
這多彩的生活,讓夫妻倆攙扶在夕陽下,獨處在備課時。在書海中暢游,到社會中奉獻。令人羨慕,讓人敬佩。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