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紅
樓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長期從事宗教、國學和昆曲等研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實踐者。一身棉麻衣服,臉上掛著笑,82歲高齡的樓宇烈先生,連續講課四五個小時,仍精神十足。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養生的?
30多年前,我擔任北京大學哲學教研室主任。有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瑞士留學生找到我說,他在中國學了一年中醫,但用的還是西醫的方法,他覺得中醫根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想跟我學中國哲學。正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中醫。
養生最關鍵的是養心,順應自然。很多人靠食補、藥補養生,我認為,都是沒抓到中醫養生的精髓。如果身體不缺,這樣補容易導致營養過剩,對青少年、老年人的傷害更大。每個人情況不同,一定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天道”。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數字里,每天測好幾次血壓、血糖,數值稍微高點就緊張得不得了;每天一定要走夠一兩萬步,做50個俯臥撐,跑夠10公里。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好事,但如果被數字綁架,為此焦慮緊張,反而對身心不利。
中醫不是簡簡單單地治病,而是把“治人”作為根本出發點,所以提倡“養”生,講究陰陽平衡,治未病。中醫養生有“三理”,生理養生是第一層面。首先要“動靜適度”。除跑步、游泳等看得見的動,也可選擇內在的動,如靜坐、坐禪等。其次是“食養”,關鍵在“節制”二字,養好脾胃就能防很多病。最后要“起居有常”,生活規律,少熬夜。
心理養生是第二層面,有兩個重點,一是調節好情緒,二是調適好七情六欲。大喜大悲都傷身,不能過度。按照中醫理論,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平和心境,真氣就能內存,各種外邪便無法趁虛而入。正所謂,“仁者壽”。
哲理養生是第三層。它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人生觀、世界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的養生說法,叫“六然”“四看”?!傲弧敝缸蕴幊弧⑻幦颂@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
就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專門的“養生時間”,而是力求簡單。總結起來,生理養生有16個字,即“拍拍打打,蹲蹲起起,扭扭捏捏,溜溜達達”。我家的電水壺等家居用品被我特意放在地上,這樣倒水時順便就能“蹲蹲起起”了。“嘻嘻哈哈,大大咧咧,松松垮垮,從從容容”是我的16字心理養生經,凡事告訴自己放松精神,遇事不慌,開心從容地為人處世。此外,還有“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的16字哲理養生,核心就是別太執著,雖“法無定法”,但“理有常理”,世間人事千奇百怪,放下執念,順其自然便好。
摘編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