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軍
日本航空自衛隊在8月14日放出的照片顯示,美國為日本生產的第一架F35在美國沃斯堡基地“出貨”。
據稱這架編號為69-8701的日版F-35隱身戰斗機(也被稱AX-1)進入完備狀態,即將交付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的國際訓練大隊服役,以訓練日方先期派遣過去的飛行員。
另外,去年年底,日本本土自行組裝的F-35戰斗機(也被稱AX-5)已接近完工,預計很快將交付航空自衛隊使用。
《漢和防務周刊》評論認為,裝備F-35戰機的日本將有能力在空戰中擊敗殲-20隱身戰機,并利用其強大的相控陣雷達與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效威脅航空母艦。
一些日本媒體和軍方人士甚至叫囂道,一旦日本裝備F-35,殲-20和中國空軍將被無情“吊打”。
那么,日版F-35真有這份能耐嗎?
日本政府決定在未來五年內購買約28架F-35戰機,并在本土組裝一批,以42架的總數替換早已老化的F-4J系列戰斗機。
對于F-35,從航空自衛隊到日本政府都對其抱有極大的期望,認為其可“主導東海和東北亞的戰略局勢”。
客觀地說,F-35本身就是一款戰斗攻擊機,即“多用途戰機”。其在設計之初就與F-22這種主要用于奪取制空權的戰斗機有很大區別。在“高低搭配”的使用思路下,美軍自用的F-35可以理解為同F-22配套的、執行對地攻擊和輔助對空作戰的“低檔機”。
而日本版F-35則是在美軍同款機型的基礎上,去除了對地和對海精確打擊等多項敏感功能的再簡化版。
從本質上來說,缺乏對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能力的戰機,即使對空作戰能力再優秀,也難以從空中有效威脅對方的重要設施與裝備,如基地、機場、航空母艦等。
而美國為了限制日本的這一“進攻性”能力而對出口或授權組裝的戰斗機,減去了對地對海攻擊功能,即只保留雷達和火控系統的空對空作戰模式,不開放其他模式。
同樣的,盡管空戰能力100%保留,日本的美制F-15J或F-4J戰斗機也都無法投擲精確制導炸彈等武器,也是難以威脅地面或水面目標的“閹割版”飛機。
F-15J和F-4J是這種情況,美國出口給日本的“宙斯盾”雷達系統也取消了發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能力,日版F-35更是如此。而且,F-35受限于機鼻空間,所裝備的APG-81雷達陣面尺寸小,在對空探測性能上與F-22差距較大。
因此,F-35的雷達對于普通戰機的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對隱形戰機的探測距離為70公里,只能達到F-22戰機探測距離的三分之二。
這也就是說,在美國空軍作戰體系中主業是對地攻擊、僅承擔輔助對空作戰任務的F-35,到了日本反而不得不“封印”自己的強項,只能以并不很出色的對空作戰能力面對身為假想敵的中國空軍戰斗機。因為強悍的對地對海攻擊力,是美國最不想讓日本獲得的。
更要命的是,美軍戰機的最先進電子戰設備(如電子戰吊艙和link22數據鏈等),同樣不會輕易提供給日本航空自衛隊使用。這等于給F-35的空戰實力又打上了一大折扣。
綜合看下來,日本可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日版F-35難以發揮自身所長,無法如外媒宣傳的那樣“肆意擊沉”航母,依然只是純粹的防空戰斗機。好吧,只能對空作戰也罷,好歹F-35也是一款隱身戰機,那么F-35是否有把握如叫囂的一般,“吊打殲-20”呢?
事實上,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使用F-35時的一個共同準則就是,要利用F-35戰機相控陣雷達的優勢在視距外搶先開火,以防止敵機逼近到能夠進行近距格斗的距離。不過,筆者對此抱有不同看法。
原因很簡單,這種作戰模式只適合作戰體系和裝備都大大劣于美軍體系的對手,倘若對手也擁有隱身能力出眾的戰斗機,且信息化程度同樣出色。那F-35戰機想在視距外安全而輕易地鎖定對方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當你能夠鎖定視距外的敵機時,擁有同類裝備的對手幾乎也可同時鎖定你。
一些相對理智的美軍專家和飛行員認為,在面對中俄這樣的對手時,F-35很可能被迫陷入近距格斗空戰。此時就到了考驗戰機機動性的時候了。
在理論上,F-35是按照“輕型戰斗機”定位的,也可以像F-16那樣通過輕量化來追求較高的推重比和較低的翼載。問題出在隱身所要求的機載武器內載化,這決定了機體的基本尺寸小不了,要控制重量和成本的進一步攀升,只有犧牲推重比和翼載。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短距起降要求使得F-35必須采用單發,而且基本氣動布局必須圍繞著短距起降要求。
美國海軍的上艦要求使得F-35必須采用傳統的“四翼面”垂尾-平尾布局。這些都使得F-35的結構、氣動和發動機設計最優化進一步復雜化,最終導致今天的困境,即一架“胖乎乎”的戰機。
眾所周知,對于飛機的飛行能力來說,其被兩大最關鍵因素制約著,即氣動外形設計和發動機。
為了彌補F-35“又胖又圓”的外形劣勢,其使用了推力高達178千牛的F-135發動機。但即使如此,在美國空軍的模擬格斗空戰實驗中,F-35依然慘敗于上一代的“老飛機”F-16。
而且,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F-35距離達到“初始作戰能力”,還有不小的距離,很多試飛工作沒有完成,主要是集中在作戰系統的軟件編寫方面。
由于火力控制方面軟件的問題,目前F-35最基本的武器——航炮還無法使用。
按照美軍過去的慣例,一款新戰機是不可能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就列裝部隊的,但目前這樣做,就是因為F-35的研制周期長到令美國國會都無法容忍了,所以敦促五角大樓提出一個交付的最后時間節點。
這也就意味著F-35的部分試飛工作將下放到部隊,這種狀態下的F-35的作戰能力就要打上大大的問號了。
能飛行,但能不能作戰或具有多大的作戰能力都有待觀察。而且,從具有初始作戰能力到投入戰場使用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按照F-22的先例,從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到投入戰場至少過了十多年。所以說,日本雖然離得到F-35已經不遠了,但其是否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恐怕并非很樂觀。
從目前公布的基本參數和作戰性能來看,殲-20的作戰半徑、載彈量、雷達搜索能力、以及信息化指揮能力,與F-35相比都占有不小的優勢——畢竟其是瞄準F-22這一等級的對手而研發的。
從這個角度來想,F-35恐怕很難同殲-20進行正面對抗。
總體看來,被“閹割”了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日版F-35是否會威脅到中國海軍航母,人們或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而在面對殲-20時,本就“以己之短,擊敵之長”的F-35大概依然難占上風。“吊打遼寧艦和殲-20”,這恐怕只能存在于日本自衛隊的美好幻想中了。
摘自微信公眾號“軍迷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