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ū本┙逃龑W院體育系,100009)
體育教學設計中學情動態分析的思考
李健
(北京教育學院體育系,100009)
學情是指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家庭環境等各種因素。學情分析是體育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學情分析”的理解
學情是學生學習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的體現,具有動態性、多樣性、情境性、可預測性等特點。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學習基礎的分析、學生學習狀態的把控、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學生學習的社會性特征,比較其他學科體育課堂教學更具實踐性、互動性、社會交往性,因此體育教學設計中的動態分析更為重要。
(二)學情分析的方法
學情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經驗分析法(根據教學經驗、教育基礎理論等)、觀察法(對教學對象、教育現象、教育教學過程的觀察等)、資料分析法(作業、測試成績、檔案袋等)、問卷調查、訪談法等方法。目前,體育教師進行學情分析比較多采用經驗分析法、觀察法、訪談法等,其中運用最多的是經驗分析法,也有教師運用觀察法、訪談法,但其連續性、系統性不夠,對于學情分析的研究深度不夠。因此,教學研究人員以及一線體育教師非常有必要對學情進行科學和有深度的研究,為真正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從學生學習的視角轉變“教”與“學”的觀念,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為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供策略和方法。
(三)體育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存在的問題
1.“備學生”以“知識為本”
體育教學備課過程中強調的“備學生”是從學生學科知識、技能、興趣、態度、學習能力等角度分析了解學生,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預測他們在學習新教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但在“備學生”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分析,對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關注和分析不夠,應引起教師的思考。
2.學情分析的“靜態描述”
在體育教學指導、教學督導、教學檢查中發現,教師描述的學情分析中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環境、學習成績等,更多的是靜態的描述,而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對學生學習狀態的了解及動態分析不夠。如何從學習者的角度、教學設計的角度、單元教學計劃及課時計劃的角度進行“學情分析”,關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體驗、收獲與體會、成功與分享,為下一次課的教學設計中確定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難點、學生學習分析、學生情緒情感調控等提供參考,還需要進一步重視和研究。
通過觀摩、調研、查閱資料發現,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多以經驗分析、主觀判斷為主,學情分析以表淺的描述為主,對教學設計指導的針對性不強,如問題描述籠統(描述學生的靜態現狀)、缺乏連續性(對學生學習的動態監控和研究不夠)。另外,學情分析出現描述不細致、模式化的現象,對教學突發問題的解決及預見不能起到作用。從下列案例能發現一些問題:
案例一:
教學內容:快速跑。
教學對象:小學五年級學生,班級人數51人,其中男生28、女生23人。
事件過程:教學比賽迎面接力環節,兩位學生出現相撞現象,其中一名學生的牙齒被撞掉2顆;另一名學生腦門被撞破出血(這兩位男生身體素質均非常好,并爭強好勝)。

教師處理方式:通知醫務室,并且教師自己快速帶2名學生到最近的醫院在30min內將牙齒接種,將傷口縫合。處理過程中通知家長,隨后學校領導和家長趕到醫院。
教師反思:教師知道平時兩位學生都非常好勝,都愛表現、出風頭。如果兩位學生不在一組比賽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此次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備課不夠細致,沒有考慮個別學生的情況,教學組織也有不妥之處。
案例分析:這個案例反映出教師對“個別”學生分析不到位,在某環節備課時考慮不夠細致,如比賽、競爭、接力等內容中應特別“關照”個別學生,教師課前分析了學情,但教學設計沒有針對內容在分組、教學組織等方面采用具體的改進措施,造成安全隱患,發生不該發生的事件。
案例二:
教學內容:支撐跳躍(以山羊分腿騰越為例)。
教學對象:初中九年級男生,學生基本熟練掌握此動作。
事件過程:練習過程中,有位學生(身高較高,體胖,比較膽??;曾經完成過此動作,但不夠熟練)。本節課在這位學生比較猶豫的情況下,全體學生鼓勵其一定要自信和勇敢……在學生的鼓勵下,這位學生很勇敢。結果這位學生落地不穩,手撐地,肘關節骨折。
教師處理方式:迅速通知校醫、班主任,并帶學生到最近的醫院就醫,然后通知家長。
教師反思:“這件事后我已經茫然了,不知以后是否還要繼續教授這個內容。我平時備課對學生的分層不夠細致……”
案例分析:這位教師是一個非常優秀,并且很負責任的教師,他希望每位學生都能通過體育課的學習,達到理想的目標。但對于“特殊”的學生,如體重偏重、身體不夠靈巧、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在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中動態關注不夠或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態,造成在動態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不能針對教學情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調控,避免事故發生(如果教師采用策略制止或進一步指導可能會避免事件發生)。另外,體操教學比較忌諱在做動作前或動作過程中猶豫,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考慮項目特點、動作內容特點(支撐跳躍)和學生的特點以及上一次課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有效、動態地進行學情分析,會制止這個學生繼續練習,或指導其進行輔助練習。
(四)體育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概念的界定
課堂上的“學情分析”是教師為了有效指導學生學習而開展的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評估與分析,其作用是為教師的有效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證據,便于“改進學習”。目前,存在“學情分析”的方法單一、研究深度不夠、過程簡單等問題,因此,研究和改進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有實踐價值。
通過體育課堂教學觀察,筆者認為學情分析是穩定中有動態變化的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它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動態過程,而不僅僅是靜態的描述。因此,體育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是: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體育學習結果的預分析以及班級管理風格的體系,對課前教學設計進行指導、課中教學實施進行調控、課后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的統一體。動態的“學情分析”對教學進程的把控和學生學習研究有重要的、可持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構建“學情分析”動態內容框架的必要性
無論是學情分析、學習情況分析均應該貫穿學生學習過程、發展歷程的始終。筆者希望從學生發展及教學設計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基于學生發展的、基于學生學習的規律、基于體育學科學習特點的分析,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構建“學情分析”內容體系。因此,學情分析的內涵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必須清晰、具體;從學生的體育學習基礎、體育學習狀態、體育學習結果以及班級管理風格,構建基于教學設計的學情分析的動態框架,使一節課的“學情分析”與下節課及整個單元的“學情分析”形成一個動態的、相互聯系的整體,實現通過“學情分析”能真正為教學設計提供科學依據,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實時調節方案,為預防和快速解決突發事件提供預案,為深入研究學生學習提供實證、鮮活的素材,以豐富體育教學理論的內涵。
(二)“學情分析”動態內容框架的構建
教學設計是預設和生成的統一體,學情不僅是靜態的描述,還應該有動態的監控,針對“學情分析”的簡單化、經驗化、模式化、沒有連續性現象,建立學情分析的動態框架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體育課堂教學是動態的,學情分析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持續關注、不斷反饋,并為下一階段教學或下一次課的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它應該是連續性的、多向性的,既是教學設計的基礎、也是研究學生的第一手資料。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是基于四個維度的基本內容(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體育學習結果的預分析、班級管理風格)以及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連續進程的統一體。此處的班級管理風格根據李波特(R.Lipptt)和懷特(R.K>White)的教師領導方式對班集體的社會氛圍影響分類,即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種類型而定。以課時教學設計為例,學情動態分析的框架構建如下(見表1)。

表1 學情動態分析的內容框架
[1]馬文杰,鮑建生.學情分析:功能、內容和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2013,(9):52-57.
[2]龐玉崑.常見的“學情分析”錯誤與解決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3.
[3]邵燕楠,黃燕寧.學情分析: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J].中國教育學刊,2013,(2):60-63.
[4]李健,俞偉順,丁玉山,陳建勤,尤軍,周建民,海汶,孫澤民,程馳,王榮民.基于“課例研究”的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行為觀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集團,201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