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樊毅(.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校,0300;.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中心小學校,0300)
2016獲獎案例選登-20 各有特長,我們都很棒
王雷1樊毅2
(1.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校,101300;2.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中心小學校,101300)

體育教學中,經常采用合作的形式進行對抗游戲,往往會出現因部分學生體能問題影響到比賽成績而引發相互排擠和指責的現象,導致他們不能形成正確、積極的評價,不愿意參加或者消極參與體育活動。出現這種問題,我們是否認真地分析和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狀態,感受他們的心理波動,從他們的內在需求入手,審視和解決這些問題呢?如何讓學生們全面、正確評價自己和伙伴優缺點,直面事實,虛心接受,努力進取呢?怎樣才能展現不同學生的價值,激發所有學生的動力,讓他們強化優勢,完善不足,全面發展呢?其實,設計教學時,只要我們關注所有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認真地做好學情分析,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肩肘倒立教學結束后,為了更好地提升運動量,教師組織了越過障礙物(跳墊子)的分組對抗游戲。隊伍中,馬上出現了兩種聲音。“咱們又輸了,有xxx在,咱們保證是最后一名。”“沒勁,又是跑,我不想玩!”抵觸的言論和消極的情緒彌漫了整個集體,一場風波馬上就要成型。我思考片刻,故作神秘地說:“別急,今天的游戲是升級、變換版,可以轉敗為勝的。”看著大家逐漸被吸引過來的神情,我繼續說:“首先咱們要進行三次組合型比賽,然后還要看看誰能找出成績變化的原因,看看哪組是智慧與體能并存的最佳團隊!”
第一次比賽開始了,不出意外,二組和四組男、女生中肥胖生和個子高、瘦弱的學生較多,他們都輸了。歡呼雀躍、振臂高呼與神情沒落、沮喪不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簡單地提示:“用一分鐘分析一下,看看失敗和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我們組xxx、xxx太差了,影響了團隊成績,我們想讓他們兩個人負責加油、組織,其他人比賽。”“我們組配合好,能力平均。”聽著大家不同的意見,教師未作評論,直接宣布第二次游戲方法:“這一次,咱們小組分工過不同障礙,每組三個人跳過墊子,三個人繞過墊子,兩個人不過障礙直接跑到終點,然后背人走回,最先完成的隊伍勝。”
簡單的分工之后,第二次游戲開始了。學生們表現得很出色,都根據自身能力選擇了適合自己且利于團隊的分工。體能最好的選擇了跳躍,中間的選擇了“8”字繞,最胖的和最小的學生合作背負。游戲結果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男生四組戰勝了三組,女生二組縮小了和一組的差距。小聲的議論聲此起彼伏,那些“胖墩”、“豆芽”也逐漸恢復了神采,積極地參與討論。“四組怎么做到的反敗為勝?二組怎么縮小了差距?其他兩組有什么想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我們組分工合理,速度快、體能強的和力量大的都發揮了優勢。”勝利的小組驕傲地說。“我們吃虧在缺乏力量好的學生,在最后背負中失去了優勢。”失敗和被拉近差距的小組說。聽著大家的發言,教師還是不作評論,宣布第三輪規則:“最后一輪,兩人跳,一人繞,五人背負走,需要個別同學背負兩次,開始分工吧!”教師宣布規則后,立刻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學生都拍著“胖墩”的肩,滿懷希望地說:“加油,我們都靠你了!”那些肥胖生頓時眼睛亮了起來。
很快,第三輪游戲結束了,肥胖生較多的隊伍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胖墩”們也神采奕奕地加入了慶祝的行列,第一輪獲勝的隊伍則相對落寞。看著大家的神情,教師積極地引導:“小組人員沒有變化,為什么個別小組會反敗為勝?”四組小組長馬上發言:“我們組胖的學生多,速度沒有優勢,所以第一輪輸了。后面兩次,力量比賽變多了,我們的實力發揮了,所以贏了。”“我們最后被打敗,也是因為缺少力量大的同學,背負游戲太吃虧了。”失敗的小組總結著。聽著大家的言論,教師繼續挖掘:“這又說明了什么?你們還嫌棄那些肥胖生么?”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搶先說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足,胖的同學也有自己的長處,我們不應該鄙視和嫌棄他們。”“我以為自己不行,其實就是沒有發揮自己的實力,我們也有自己的優點。”肥胖生羞澀地說道。“大家還想換人或者剔除伙伴么?”“不想,我們大家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自己的作用。”“x x x,你們很棒,我們需要你!”“各有特長,我們都很棒!”看著肥胖生和其他學生融合到一起,相互加油,相互鼓勵著,教師欣慰地笑了。
三次比賽,不同的結果。只不過就是利用規則,調整了不同的考核點,讓所有學生都展現了實力,發揮了優勢,學生們也學會了正確的自我分析和評價他人,相互鼓勵取代了片面、偏激的評價。
這種現象是教學中經常遇見的,學生面對失利總會用最直觀、最片面的方式進行評價和總結,正因為這樣的思考,讓很多學生備受打擊,喪失信心。其實,學生并非是有意地傷害伙伴,只是他們內心對勝利的渴望,暫時迷失了他們的雙眼。同時,類似事件的發生,也給我們帶來了以下思考:
第一,關注全體,滿足個體。學生的心理波動來自于他們對事件的分析和認知。當教師第一次宣布游戲規則,他們就產生了抵觸,因為他們對實力進行了分析,因無望獲得勝利從而產生了消極情緒和抵觸,“癥結”在于目標與片面、過激評價之間的矛盾,而并非是他們不想參加體育活動。肥胖生確實跑得慢,對成績有影響,讓學生們形成了多種負面評價,但從這件事例之中,也反映了學生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對集體榮譽的維護,這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出現這樣的問題,更反映出教師對教學過于理想、簡單的設計,對不同能力學生的關注不夠,沒能讓所有學生都體現價值、展示自我。
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到所有學生的需求,讓他們都能展示自己的特點,利用積極因素引領他們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這才是教師設計、組織教學的根本。
第二,機智調整,亡羊補牢。保護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生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滿足他們渴望成功、體現價值的心理需求,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教師之所以沒有大篇幅地總結、說教,是因為擔心影響教學活動,并且學生們考慮的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影響勝負因素,為此,教師根據核心問題,在第一次活動的基礎上連續變換兩次規則,增加力量方面的練習,展現肥胖生的價值,比賽結果發生了改變,學生對伙伴的評價也逐漸準確,個人的不同特點也在不同輪次得以展示。首先,肥胖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自信心增強了,并樂于參加活動了;其次,伙伴們也學會根據比賽規則,針對性地運用不同學生的能力,合理分工;再次,不同的小組都有了失敗和成功的體驗,他們基本上可以客觀評價、分析問題,直面勝負了。這樣及時地解決了實踐中的問題,并引發了學生思考,教育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因勢利導,變負為正。學生在活動中已經掌握了評價方法和對勝負的認知,讓他們把心中的思考、頭腦中的理解,總結成對活動的感悟,是最好的總結。經過了三次活動,學生有了不同的心理體驗,當教師拿他們第一次的分析和評價再去詢問、試探他們的時候,他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各有優勢,各有所長;大家都很棒,我們彼此需要!這樣因勢利導的啟發,以及學生發自內心的言語,會給他們留下長久的記憶,并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也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讓他們能夠正確地面對以后生活、學習中的問題,直面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