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發
(貴州省思南縣文家店鎮林業環保站,貴州 思南 565100)
?
文家店鎮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王玉發
(貴州省思南縣文家店鎮林業環保站,貴州 思南 565100)
總結了文家店鎮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為文家店鎮新一輪退耕還林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退耕還林;問題;對策;探討
文家店鎮位于思南縣西南部,東與三道水鄉接壤,南與甕溪鎮共界,西與石阡縣本莊鎮毗鄰,北緊靠烏江河與合朋溪鎮、長壩鄉、香壩鄉隔江相望。全鎮國土總面積57.1 km2,轄12個村1個社區,有3734戶1573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48%。全鎮耕地面積51300畝,其中25°以上陡坡耕地8271.5畝。境內最高海拔毛蓋頂1033.2 m,最低海拔438 m。地形以低山為主,山體切割較深,山高坡陡,垂直溫差較大,農業耕作方式粗放,產業單一,生態環境脆弱。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烤煙、油菜為主,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
據2014年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全鎮林業用地面積31113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4315.45畝,疏林地面積346.2畝,灌木林地面積3435.9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294.95畝,無立木林地面積855.15畝,宜林荒山荒地面積321.6畝,森林覆蓋率38.23%。全鎮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林分結構不合理,樹種單一,馬尾松、柏木純林占了98%,導致森林社會綜合效益降低,病蟲害發生嚴重,降低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石漠化現象相當突出,阻礙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
2.1嚴格限定退耕范圍
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嚴格將退耕還林地域限定在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對已劃人基本農田的25°以上坡耕地,在確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前提下,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調整后方可退耕。
2.2補助標準、方式與前期不同
前期還生態林國家16年內共計補助2984元/畝,而新一輪5年內僅補助1500元/畝。資金分3次下達,第一年補助800元/畝,第三年補助300元/畝,第五年補助400元/畝。
2.3林種結構不限制
新一輪退耕還林不再限制林種結構,采取農民自愿申報,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政府組織實施的原則。
2.4鼓勵農民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殖業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影響林木生長的前提下,鼓勵林農開展“以短養長”,采取林糧、林草、林藥、林菜間作模式,既對林木進行了撫育管理,又增加了林農的收入。
3.1地塊零星分散,作業設計時小班成圖難
據調查:全鎮符合退耕還林的地塊共有小班573個,平均面積為22.17畝,其中面積5畝以下的就有378個。作業設計小班集中連片少面積較小,加之山高路遠,自然環境條件差,給設計、施工以及今后的管護工作增加了難度。假如將10°以上所有坡耕地退耕,又違反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相關政策規定。
3.2圖紙數據偏差較大
2015年林業環保站按照國土部門提供的圖紙對全鎮25°以上陡坡耕地小班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發現:圖紙記載的數據與實際地塊有70%左右不相符。國土部門圖紙上標注為非基本農田的陡坡耕地實際地類有可能是退耕多年的林地,圖紙上標注為陡坡耕地的實際地類有可能是水田,部分實際地塊是陡坡耕地有可能只劃入少部分甚至全部未劃入陡坡耕地范圍。因此如按照國土部門提供圖紙施工,是無法實施的,假如按實際地類設計施工又違反《基本農田保護法》。
3.3大量勞動力流失,增加工程實施難度
由于文家店鎮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無支柱產業。為了生存,90%以上的青、壯齡勞動力外出打工(全家外出的占25%左右),農村出現“勞力荒”,大量土地撂荒無人耕種。而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強調農民“自愿”,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退耕,存在部分農戶難以聯系,或者聯系上本人愿意退耕但無人栽植、管護,給該項工程的實施增加了難度。
3.4造林費用(含種苗費)補助單價偏低
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資金中造林費300元/畝,主要用于造林(含補植)、撫育、管護等開支,由于該鎮外出打工的人員多,勞動力稀缺,導致勞動力成本升高(120元/d·人),國家投入的300元/畝只能滿足造林時的造林地清理、整地、植苗、苗木搬運以及苗木費,后期補植、管護等工作無經費保障,該項工程能否取得成效很難預測。
3.5工作經費不保障
該項工程涉及面廣、業務量大、政策性強、技術要求高,在政策宣傳、作業設計、土地丈量、技術指導、檢查驗收、后期管護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中央補助資金中未安排專項經費,省、市、縣的有關文件雖然明確規定縣、鄉財政要根據年度任務安排專項經費,然而該鎮無支柱產業,財源單一,財稅收入少,僅維持政府正常的工作運轉都困難,給該項工程配套專項工作經費的難度很大。
4.1加大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采用發放宣傳標語、召開群眾會、培訓會等多種方式,積極全面宣傳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讓農戶充分了解開展退耕還林工作的意義,讓老百姓真正掌握退耕還林政策。
4.2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
優先考慮生產周期短、投資少、效益好的樹種,搞好作業設計。在開展作業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小班海拔、土壤、水源以及其它外部條件,真正做到“適地適樹”,確保“造林一片,成功一片,致富一片”。
4.3加強項目資金整合,減輕農民的資金投入
目前,貴州省九葉青椒有限責任公司準備在該鎮建設10000畝九葉青椒園區,將搶抓公司園區建設的機遇,積極協調公司,引導農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退耕還林納入園區建設,既整合了資金,減輕農民的資金投入,降低了農民的投資風險,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確保“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從而達到退耕還林的目的。
4.4開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戶的收入
積極引導農戶發展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目前,該鎮圈養黃牛、獺兔、土雞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積極引導農戶在林下種草養殖黃牛、獺兔、土雞,既促進了林木的生長同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4.5加強撫育管理,強化監督檢查
俗話說“造林是基礎,管護是關鍵”。造林能否成功取決于管護質量,管護質量的好壞要靠監督檢查來保證。根據《退耕還林條例》的規定,政府要與退耕農戶簽訂撫育、管護合同,將造、管責任與補助兌現掛鉤,實現責、權、利統一,從根本上解決“重造輕管”的問題。同時林業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林農整改,確保新一輪退耕還林取得成效。
4.6確保配套工作經費落實
建議各級政府將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確保配套工作經費到位,減輕林業環保站經費負擔,保證工作有序開展。
21世紀初,貴州省委就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并將“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寫入了黨代會報告,2014年省委、省政府啟動了“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到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要達到50%的目標,要實現該目標,只有乘國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東風,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農民才能持續增收,經濟社會才能穩定發展,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50%的目標才能實現。
[1]楊玉林 ,羅平縣長底鄉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5(12).
[2]張曉娟.借鑒美國經驗,破解中國生態補償難題[J].人民論壇,2016(19).
[3]徐旭.生態補償研究瓶頸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 2016(30).
[4]齊珊娜,侯光輝,段夢,等.天津市中小企業參與水生態補償意愿的實證分析[J].水資源保護,2016(4).
[5]王同坤.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生態補償研究:以無錫市新區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6(2).
[6]劉紅芳,鄒自力,陳嫻.關于對耕地生態補償的思考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5(1).
[7]張飛飛,畢金平.生態補償基金法律制度研究:基于安徽省相關制度考察[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3).
[8]袁偉彥,周小柯.生態補償效率問題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2015(7).
[9]賈搏.國內外水源地生態補償研究現狀[J].現代商業,2015(17).
[10]戴其文.中國生態補償研究的現狀分析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14(2).
2016-06-15
王玉發(1969—),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生產以及林政資源管理工作。
S7
A
1674-9944(2016)15-0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