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超群,張新明
(湖南省益陽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益陽 413000)
?
益陽市會龍山公園植被保護技術探討
曹超群,張新明
(湖南省益陽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益陽 413000)
指出了益陽市會龍山公園共有各類植物88科204屬249種,園內原生植被豐富,郁閉度高,植被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林分空間結構比較合理。樟樹、大葉山礬、杜英等構成了公園主體植被景觀斑塊。通過封山育林、清除非目的樹種、補植補造促進更新、營造人工林等技術手段,可以達到改善林分生態環境、促進闊葉樹的生長,最終將天然林順行演替為生態效益最高的常綠闊葉林,無立木林地成長為彩葉闊葉林、灌叢植被向樟樹—大葉山礬方向演替的目的。
景觀斑塊;植被保護;順行演替;常綠闊葉林;會龍山公園
始建于1965年的益陽市會龍山公園,位于東經112°19′,北緯28°34′~28°35′的湖南省益陽市中心城區西部會龍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公園總控制面積達204.7 hm2,是益陽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公園內植被以近30~50年內恢復的天然次生林為主以及少量的古樹,由于土層深厚,立地條件優越,樹木生長迅速。園內森林植被覆蓋率在65.0%以上,除西南部有火燒跡地導致植被以蕨類等草本植物為主外,其它林地均被森林覆蓋,喬木層郁閉度大多數在0.5~0.8之間。
2.1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植物的生活型是植物對綜合環境條件的長期適應,而在外貌上反映出來的植被類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對相同環境條件趨同適應的結果[1],也是對該地區環境條件的一種綜合反應[2]。
公園內共有各類植物88科204屬249種[3],其中喬木和灌木植物均為60種,占植物種類的24.1%;藤本植物15種,占植物種類的6.1%;草本植物114種,占植物種類的45.7%。草本植物因為具有抗逆性、適應性且生存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等特點,可快速占領地面空間[2],特別是跡地。園中生長的草本植物種類較多,但分布面積并不大,主要分布在因火燒形成的無立木林地和灌木林地中,見圖1。
2.2林分結構特征分析
林分空間結構是指林木在水平地面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屬性在空間上的排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林木的生長和林分的穩定性[4]。城市公園則側重于反映城市生態、休閑景觀的林分空間結構和植被景觀斑塊。會龍山公園現有喬木林125.8 hm2、占綠地面積的83.1%,灌木林0.8 hm2、占綠地面積的0.5%,草本類24.9 hm2、占綠地面積的16.4%。說明公園的林分空間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

圖1 會龍山公園植物生活型分析
2.2.1空間結構
喬木層的常綠建群植物主要有閩楠、杜英、大葉山礬、樟樹、栲樹、苦櫧、小果山龍眼(紅葉樹)、石櫟、青岡櫟、梧桐等樹種;喬木層的落葉建群植物,依多度、重要值排序主要有南酸棗、檫樹(梓樹)、臭辣樹、藍果樹、楓香、白櫟、小葉櫟、糙葉樹、小果冬青、八角楓、楓楊、野柿、藍果樹、香椿、泡桐等樹種。落葉樹種較多,在森林中比重較大,說明公園內的森林為林齡不長的次生闊葉林。
中層主要有紫薇、油茶、格藥柃、木槿、算盤子、 白背葉、枇杷、小葉石楠、紫葉李、檵木、板栗、滿樹星、長葉凍綠、野鴉椿、鹽膚木、杜莖山、華白檀、野茉莉、梔子、六月雪等小喬木和灌木樹種作為林分補充。
下層主要有翠云草、芒萁、海金沙、金星蕨、杠板歸、薜荔、大芽南蛇藤、絡石、雞矢藤、忍冬、接骨草、芭蕉、淡竹葉、五節芒等蕨類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作為林分鋪墊。
由此構成了林分上中下排列有序的空間結構,形成了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多樣性。
2.2.2景觀斑塊
植被景觀斑塊是指不同于周圍背景的、相對均質的非線性植被型區域[5]。植物的高度、直徑、樹冠形狀,葉片的形狀、大小、葉色變化等因子,既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植被景觀斑塊,又反映了景觀中的環境資源特征[6]。
公園內針葉林植被景觀斑塊有杉木純林1種,針葉闊葉混交林植被景觀斑塊有馬尾松—大葉山礬—樟樹—楓香、馬尾松—樟樹—杜英—楓香—檫樹等2種,闊葉林植被景觀斑塊有杜英純林、大葉山礬純林、樟樹—杜英—楓香、樟樹—杜英—大葉山礬—格藥柃—泡桐、樟樹—青崗櫟—苦櫧—小果山龍眼—南酸棗—構樹等16種,灌叢植被景觀斑塊有雜竹—木姜子1種,蕨草類植被景觀斑塊有蕨—草1種。植被景觀斑塊產生的景觀效果,著重反應出林分結構的多樣性和植被景觀的多樣性,樟樹、大葉山礬、杜英等構成了公園的主體植被景觀斑塊。
2.3古樹名木大樹資源現狀分析
為了摸清會龍山公園古樹名木大樹資源現狀,于2015年10月對公園內已掛牌和暫未掛牌的古樹、名木、大樹進行了調查,并逐株用GPS 座標定位。調查得知,會龍山公園樹齡在60年以上的樹木有40株,其中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古樹有35株,60~100年以下的有5株;樟樹有23株、南酸棗有11株、楓香有1株;最大胸徑21號南酸棗158 cm,最小胸徑7號樟樹50cm;平均樹齡72.6年,最大樹齡21號南酸棗320年。
2.4用地資源現狀分析
公園總用地面積204.7 hm2,其中林地面積138.6 hm2、占總面積的67.7%,非林地面積66.1 hm2、占總面積的32.3%,各類用地面積匯見表1。

表1 各類用地面積匯總
3.1保護原則
3.1.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統籌規劃原則
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統籌規劃公園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
3.1.2有效保護、持續利用原則
突出公園的生態功能,加強植被的資源管理和有效保護,促進植被的持續利用。
3.1.3植物景觀與大眾審美相一致原則
充分發揮植物的形、色、味、聲的特點,合理調整植物結構,達到植物形態優,色彩美,景觀美的目的。
3.1.4市民休閑與科普教育相統一原則
整合現有旅游資源,改善旅游環境,創建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達到美妙生態體驗的目的。
3.2保護理念
生物多樣性——構建公園植物物種、植被景觀斑塊和植物生態群落的多樣性。
市民康養中心——營造城市新的綠肺和豐富多姿的健康生態環境。
3.3保護手法
3.3.1生態恢復設計
生態恢復設計利用生態學、造林學和生態平衡、物質循環的原理、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受脅迫環境條件下植物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狀態的改善、恢復或者重現,達到緩解對公園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各種脅迫因素給予補償,促使公園植被生態系統恢復到較為自然狀態的目的。
3.3.2園林景觀設計
利用景觀生態學、園林景觀學等學科原理,采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通過景觀設計,使環境具有美學欣賞價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證生態可持續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
4.1天然林植被保護方法
共有天然林面積111.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80.7%。運用生態恢復設計手法,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進更新、重點保護古樹名木大樹、調整公益林面積4個方面的技術方法,進行天然林植被保護(圖2)。

圖2 天然次生林現狀
4.1.1封山育林
公園內大部分天然林的林冠已過度郁閉,互相重疊,林內光照不足,使部分生長較慢的陽性樹種受到壓制而趨枯死,陰性的常綠樹和速生的落葉樹或針葉樹成了優勢種,這不利于公園植被以及生態景觀的形成。應按照砍雜留主、砍密留均、砍小留大、砍衰留壯的原則,采取適度整枝與擇伐、改善林地透光及營養條件的輪封方式,改善林分生態環境。同時,利用“林窗”或結合擇伐適當補栽適宜的鄉土彩葉樹種,以調整植被斑塊的景觀效果。
4.1.2清除非目的樹種,補植補造促進更新
清除非目的樹種,是次生林特別是公園植被保護一種最有效的方法。針對部分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以及闊葉林中混生的竹子、泡桐等樹種,需擇伐一些先鋒樹種的個體,逐步清除毛竹、苦竹、白竹子、泡桐、構樹,以及順行演替針葉樹等非目的樹種,加強闊葉樹的撫育,促進闊葉樹的生長,盡早形成針、闊葉混交林,最終順行演替為生態效益最高的常綠闊葉林。
(1) 有效控制竹子的發展面積。調查發現,公園內有不少區域已有楠竹等竹類入侵,有的已成小面積分布,有的為小徑級的單株。散生竹的侵人是極具有侵略性的,如果不進行清除,則在公園優良的立地條件下,比如楠竹將很快占據大部分區域,闊葉林將會被楠竹林取代,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將大為降低,給闊葉林的生長發育構成了很大威脅。最可靠的辦法是將地下的竹鞭全部挖除,但這一方法太費人力、財力,可考慮用刀砍除,砍除后在竹樁上立即涂上草甘磷等單子葉植物除草劑,效果較好。
(2) 盡可能清理泡桐等短命樹種。園內部分地段由于森林火災后未能及時進行人工更新,泡桐、構樹等先鋒樹種迅速占領了該地區,生長趨勢十分明顯。而泡桐、構樹等樹種是一種材質差、觀賞價值低的短命樹種,作為城市公園是不宜任其發展,應當予以清除的。伐除時應連樹兜、樹根一并清理,否則會再度萌發。
(3) 順行演替針葉樹種。在部分天然林中生長有針葉樹種馬尾松、杉樹。對景觀效果而言,馬尾松、杉樹等針葉樹較之闊葉樹種稍遜一籌,對有害生物危害而言,松材線蟲是松樹中的“癌癥”,因此有必要逐步清除,促進闊葉樹的生長。
4.2人工林植被保護方法
共有人工林面積2.6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1.9%。運用園林景觀設計手法,分別就裴公亭、三眼塘苗圃、老火車站旁東南面山坡的人工林,進行植被保護設計。
4.2.1裴公亭的綠化設計
裴公亭面積0.8 hm2,除18株古樹和自然生長的個別木荷、樟樹、楓香、泡桐、構樹外,其余植物均為人工栽植的廣玉蘭、杜鵑、紅繼木等園林植物。主要措施是加強古樹名木大樹的保護,對現有園林植物加強管護和整形修剪,清除非目的樹種泡桐、構樹。
4.2.2老火車站旁東南面山坡的保護設計
老火車站旁東南面山坡面積1.1 hm2,現有林分為人工杉木純林,長勢較差。因為杉木不是公園的目的樹種,必須采取擇伐技術手段,逐步清除非目的樹種杉木。首先,進行透光撫育,改善林地條件;其次,擇伐一些杉木個體,逐步清除非目的樹種,促進人工林向天然林轉化;第三,對林下已有的闊葉樹幼苗作保護性撫育,如果沒有或很少有闊葉樹幼苗,則應通過小塊狀整地(600塊/hm2,每塊約1~2 m2)并補栽適宜的彩葉闊葉樹種,結合清除藤、灌、雜草,松土培育,適當整枝和萌芽條的篩選,為闊葉類幼樹的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促進闊葉樹的生長,盡早形成針闊葉混交林,最后演替為彩葉常綠闊葉林,為公園增添彩葉景觀斑塊。
4.2.3三眼塘苗圃的設計
三眼塘苗圃面積0.7 hm2,植物種類有茶花、桂花、廣玉蘭等園林植物。這些苗木大部分系老化苗,已滯銷多年,是苗圃地的尾貨、次品,已沒有商業價值,應高強度砍伐清除。按照苗圃生產的要求重新規劃設計,建設新的苗木生產基地。
4.3無立木林地人工造林方法
有無立木林地面積24.9 hm2,基本上是歷經多次火燒、原生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所形成了火燒跡地。無立木林地是重要的林地資源,其植被恢復只有通過人工造林方式,才能加快綠化的進程,否則不經人工干預,任期自然演替恢復,則演替過程要經過草本、先鋒灌木、先鋒落葉喬木、常綠樹種緩慢滲入,這一過程少則40年,多則100余年,而且期間還有再次遭受火災的危險。
按照公園建設要求,運用園林景觀設計手法,依據適地適樹、景觀效果好和優先選用優良鄉土彩葉樹種的原則,建設薔薇園、木樨園2個,共計面積9.31 hm2,其余地塊以營造生態效益最高的常綠闊葉林為最佳,選擇樹種有樟樹、杜英、栲樹、青岡櫟、苦櫧、石櫟等,彩葉樹種有楓香、櫸樹、南酸棗等。
4.4灌叢植被恢復方法
灌叢植被是森林順行演替的中間階段,也是森林恢復的起點?,F有灌叢植被面積0.8 hm2,植被類型為常綠、落葉混交的樟樹—大葉山礬—毛竹群系,林下植被有赤楠、大青、木姜子、蕨類等。灌叢植被恢復改造的主要措施有實施長期封山育林,促進植被恢復向樟樹—大葉山礬方向演替,封山育林5~7年即可使樟樹、大葉山礬成為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種。同時清除竹子。
4.5古樹名木大樹的保護
飽經蒼桑的古樹名木大樹是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和活的文物,見證了地方的歷史變遷,是歷史留給人們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應當加以重點保護。公園古樹名木大樹僅有40株,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和養護管理措施,以保證古樹名木大樹具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和旺盛的生長狀態。
4.6調整公益林面積
現有重點公益林87.2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62.9%。由于公園規劃面積擴張,新增公園面積中原有的森林功能主導利用方向發生了改變,有必要將原來43.33 hm2的一般商品林全部調整為重點公益林。
5.1原生植被豐富,郁閉度高
公園內植被以近30~50年內恢復的天然次生林為主,立地條件優越,樹木生長迅速,喬木層郁閉度大多數
在0.5~0.8之間,林分空間結構比較合理。樟樹、大葉山礬、杜英構成了會龍山公園的主體植被景觀斑塊。
5.2清除非目的樹種,順行演替為生態效益最高的常綠闊葉林
通過封山育林、清除非目的樹種、補植補造促進更新等技術手段,改善林分生態環境;加強闊葉樹的撫育,以促進闊葉樹的生長,盡早形成針、闊葉混交林,最終將天然林順行演替為生態效益最高的常綠闊葉林。利用“林窗”或結合擇伐適當補栽適宜的鄉土彩葉樹種,
以調整植被斑塊景觀效果。
5.3園林景觀設計,為公園增添彩葉景觀斑塊
運用園林景觀設計手法,無立木林地營造人工林可選擇適宜的彩葉闊葉樹種,為公園增添彩葉景觀斑塊。同時,應加強現有園林植物管護和整形修剪和古樹名木大樹的保護。
5.4長期封山育林,促進灌叢植被恢復
實施長期封山育林,促進灌叢植被向樟樹—大葉山礬方向演替, 5~7年使樟樹、大葉山礬成為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種。
[1]黃含吟,胡希軍.益陽市外來入侵植物的調查研究[J].綠色科技,2016(5):1~5.
[2]肖志宏,張新明.益陽市會龍山公園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的研究[J].綠色科技,2016(5):17~20.
[3]賀姍姍,張懷清.林分空間結構可視化研究綜述[J].林業科學研究,2008 (21):100~104.
2016-05-18
曹超群(1974—),女,工程師,統計師,主要從事林業工作。
張新明(1957—),男,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林業工作。
Q948.15
A
1674-9944(2016)13-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