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升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林業局,福建 上杭 364200)
?
上杭縣紫金公園綠化景觀改造探討
黃日升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林業局,福建 上杭 364200)
以紫金公園為例,闡述了公園內植物景觀現狀,分析了當下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公園植物景觀改造的原則,探討了實施公園分區植物景觀改造效果,改造取得了明顯效果,可為今后相關公園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公園;植物景觀;景區;改造;上杭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與自然和諧相處,向往天藍、山綠、水清、路暢、居美、人和、國強、民富的生態文明環境。百姓普遍更愿意走出家門,呼吸清新空氣,親近自然。紫金公園是上杭縣城一座集城市公園和森林公園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公園集喬木為主要種植類型和原有森林景觀,內有多種游覽線路,以林中空地和疏林草地、草坪為主集散廣場,具有豐富的森林景觀和良好旅游環境,公園現有的植被景觀和森林功能已遠不能滿足市民游玩的需求,需對植物景觀進行改造,以豐富植物景觀表現形式,改善布局結構,創造良好的自然景觀,以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近幾年來對公園植物景觀進行了改造,改造突出地域特色,恢復鄉土群落結構,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對原先雜亂的植物進行梳理,組織空間,形成序列。充分運用植物的多樣性特征形成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形成植物品種多樣性,豐富了公園植物景觀。
紫金公園,位于上杭縣城區東南部,地處東大橋南端,隔汀江與縣城遙遙相望,距城區中心僅2 km。園內山環水繞、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蒼林流翠、湖水清涼舒爽,是城區人們休閑、娛樂、健身的絕佳去處。公園主入口海拔220 m的山頂,上杭縣城景致一覽無遺,唯見汀江繞城盤旋,山水交融,盡顯自然、安寧與和諧。公園總面積112 hm2,其中林地面積96.7 hm2,公園瀏金湖面積10畝,公園綠地面積5.3 hm2。地貌以小山丘為主,園內有大小渾圓山頭14座,主山谷呈樹枝狀,最高峰海拔241 m,最低處182 m,相對高差39 m。地勢南低北高。公園內土質為母巖風化,灰紫色粘土層、黃砂包土較多,沿公園周邊陡坡懸崖較多。紅褐色砂質土為主要植被土壤。公園年平均氣溫20.27 ℃,一年中,氣溫最高月七月平均氣溫達27.8 ℃,最低月一月平均氣溫達10.87 ℃。無霜期年平均為298 d。公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29 h。公園雨量充沛,一般春夏濕潤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2100 mm,最大可達2502 mm。年平均蒸發量1714.4 mm。受季風影響風向的季節性轉移明顯,冬季多為西北風,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全年中以靜風出現頻率為最多,年平均風速為2.54 m/s。
紫金公園內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有樹種30余種,植物資源受人為活動影響較為嚴重,林相較為單一,植物品種不豐富,景觀單調,季相變化少,科普性較差。
3.1入口處
坡度較陡,經人工植物造景后,植被景觀以草坪為主,結合灌木、地被,零星分布有幾株自然生長的樸樹(Celtissinensis)、香樟(Cinnamomumcamphor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等,植物生長狀況較差,色彩單調,總體效果不佳。草坪受人為踐踏嚴重,冬季枯黃,有大片黃土裸露。
3.2園內植被
以馬尾松、杉木等次生林、人工林為主,局部分布有小片竹林。人工林多為20世紀70年代末飛機播種生長起來,其他的次生闊葉林,多為封山育林后生長起來,郁閉度在0.2~0.6間,總蓋度85%,喬木層10 m以上。大部分喬木樹齡在30年左右,古樹較少;灌木層以山茶科(The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植物為主;草本層為蘆葦、芒萁等。東北部分布有杭梅(V.mangachapoi)、油茶(Camelliaoleifer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等經濟林,局部山凹處分布著種植蔬菜、水稻的農田。
3.3環湖道路兩側
環湖道路的修建影響了瀏金湖岸邊的植被景觀,因湖水尚未達到設計水位,水面與道路落差較大,逢雨水沖刷,邊坡黃土流失現象嚴重,臨水一側駁岸除局部有雜灌草叢外,喬木主要有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千年桐(Aleuritesmontan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大部分還是呈土壤裸露的現象。
(1)植物種類少,可觀性差。植物多為本地常綠樹種,色葉植物不多,花卉也很少。移植紅花紫荊年齡較大,長期失管,樹干枯死,枝頭徒長,種植香樟為獨干小樹。
(2)高大獨特闊葉喬木樹種少。公園長期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闊葉樹少,高大闊葉樹更少。
(3)公園林地上樹種單一。公園林地上均為針葉樹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林內種植有少量油茶,林相單一。
(1)以保護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公園原有的森林植被景觀,是公園植物景觀的基礎,必須加以保護。對公園植物景觀改造以保持公園自然生態為原則。
(2)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生態優先原則。針對公園不同的立地條件,在確保現有植被生態安全前提下,進行不同等級的改造。科學選擇樹種,適地適樹,提高園區生物多樣性,采用林冠下和林窗下(林中空地和林隙)見縫插針、套種等多種綠化方式,改善林相群落結構,提高郁閉度,建設生態穩定的植被群落,達到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目標。
(3)植被景觀改造與風景建設相結合原則。在保證景區植被恢復的基礎上,提高植被綠化的景觀質量,突出觀花、觀葉、觀果的季相變化效果,形成具有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鑲嵌型森林景觀。
(4)植物景觀改造與公園分區建設相配套原則。“因地制宜”“精在體宜”,“巧于因借”的指導原則下,按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依山就水,順應自然地貌,選擇最佳基址,景點建筑與自然山水環境有機結合,創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景區。
公園植被景觀改造按健身娛樂區、休憩游賞區、兒童活動區、安靜休閑區、文化休閑區等5個功能區。對植物和植被景觀進行改造。
6.1健身娛樂區
健身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公園健身娛樂市民最多,是本次植物景觀改造重點,以公園主沿路為主,實施如下景區改造。
6.1.1秋楓、桂花景觀區
該區位于公園原華嵒廣場到主路石橋。道路兩邊上層喬木種植秋楓(Bischofiajavanica)和桂花(O.fragransvar.semperflorens),中層配套種植碧桃(Prunuspersica),下層種植球類:黃楊球(Buxussinica(Rehd. et Wils.)Cheng)、金森女貞球(Ligustrumjaponicum‘Howardii’)、海桐球(Pittosporumtobira)、大葉梔子花球(Gardeniajasminoidesf.)和紅花繼木球(Loropetalumchinensevar),底層鋪設草皮。市民在健身娛樂時置身于綠蔭大道中可聞桂花香味,有如臨“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詩境。
6.1.2百竹園景觀區
該區位于石橋到東出口。改造中選擇種植竹類植物作為基調樹種,結合現有地形,水岸處、道路兩旁,進行植物造景,在植物景觀營造上以素雅為主題,根據竹類地下莖的生長特點,將該園劃分為叢生竹區、散生竹區和混生竹區,同時根據竹類生長高度不同,分片、分層合理配置,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竹林景觀。引進種植有紫竹(Phyllostachysnigra(Lodd. ex Lindl.)Munro)、小琴絲竹(Bambusaglaucescenscv.Alphonse-Karr)、黃桿烏哺雞竹(PhyllostachysvivaxMcClure cv.Aureocaulis)、唐竹(Sinobambusatootsik(Sieb.)Makino)、青皮竹(P.heterocyclaheterocycla)、黃金間碧玉竹(BambusavulgarisVar.Striata)等品種。該區以竹林為主突顯紫金公園清幽、明凈的寫意營造簡潔大方的臨水景觀(圖1)。

圖1 百竹園景觀區
6.1.3香樟林景觀區
該區位于石橋沿環湖路到啟光橋。在靠湖道路旁種植胸徑15 cm全冠香樟(Cinnamomumcamphora),下層配有紅花繼木和杜鵑色塊,形成800 m香樟林蔭路,碧綠的濃蔭給人們帶來清涼。沿著這條林蔭路跑步、健身呼吸新鮮空氣。腳下杜鵑、繡線菊、毛鵑錯落有致,爭著開出美麗的小花(圖2)。

圖2 香樟林景觀區
6.2休憩游賞區
該區位于瀏金湖內一座小山,東有主沿路、南有東竺寺、北有瀏金湖和環湖路,山上有一長1500 m登山游步道。區內有花、有樹、有綠色,加之可穿行于其間的趣味步道,休憩游賞極佳。
6.2.1松林幽靜區
山坡上已種植成片的馬尾松林,枝繁葉茂。是一處清幽僻靜處,可供游人小憩。是一處難得鬧中取靜的休閑處。在林中開辟游步道,設置石凳、石桌、石鼓或仿木砼自然坐凳,供游人喝茶品茗、休閑用。游步道寬1.8 m登山步道路面,可供青年伴侶兩人并肩漫游。已對林分進行了林相改造,改造時清除該區長勢較差的馬尾松林,清整林下雜灌,于林緣、林冠下套種無患子(Sapindusmukorossi)+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等闊葉樹。
6.2.2櫻花賞花區
在該區空地處和繞山腳環湖路上種植福建山櫻花(Prunuscampanulata)、菲寒櫻(PrunuscampanulataMaxim)、八重瓣櫻、吉野櫻(Prunusyedoensis),種植空間上采取疏密有致,開合互換的布局方式,展現櫻花繁而不重,疏而不稀的景觀特色。園中設一觀景亭,此亭位于開放空間的一隅,周邊配置色彩豐富、枝姿優美的櫻花品種,即方便游人在此小憩,又可觀賞櫻花,3~4月游人走在由櫻花花瓣鋪成的粉紅色小道上,呼吸著充滿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氣,不時有細碎的花瓣飄落肩頭(圖3)。

圖3 松林幽靜區
6.3兒童活動區
該區位于公園西入口和北入口,分別建有兒童樂園和游樂園,植物配置方面進行了如下搭配。
6.3.1杜鵑園區
公園西入口大門景觀是公園的形象標志之一,能給游人及兒童在游玩中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此入口景觀布局,最應體現公園及至整個縣城的文化特色。建成杜鵑園,面積1.33 hm2。以杜鵑花作為區域的主要造景植物。對園區進行清雜、整理,清除長勢不良的低矮雜竹、灌木,保留現有長勢良好的樸樹等高大喬木,于林下、山坡處覆以大面積各種花色、不同花期的杜鵑花(Rhododendronspp),有毛杜鵑(白色、粉紅色、紅色)、夏鵑(紅、白、紫色)等;林緣處種植有彩葉樹,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無患子(Sapindusmukorossi),結合原有紫荊花(Cercischinensis)(灌木)、蘇鐵(Cycasrevoluta),通過叢植、群植等造景手法,營造色彩鮮艷、高低錯落、整體與個體相融合、富于變化的杜鵑園景觀。
6.3.2北入口熱帶植物園區
該區主喬木樹種主要種植華棕(Washingtoniafilifer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紅花紫荊(Cercischinensis)、大葉榕(FicusaltissimaBl.),中層種有蘇鐵(Cycasrevoluta)、桂花(O.fragransvar.semperflorens)、紅楓(Acerpalmatum),下層色塊種有紅花繼木、花葉鵝掌柴(Scheffleraodoratacv.variegata)、七里香(Murrayapaniculata)等鮮艷的色彩植物,在入口處設立3塊時花種植區不同季節可種植不同時花,通過地形塑造、背景襯托、開放空間營造,以及根據植物不同色彩、株型、葉色、高低、季節的對比進行搭配,形成色彩紛呈、四季可賞的植物景觀,吸引更多小朋友的到來,真正成為一個兒童的樂園。
6.4安靜休息區
該景區位于原華嵒廣場及后山。主要為老年活動區,在廣場旁有一條步道直通縣老年活動中心和金秋老年公寓。步道兩邊松林濃蔭蔽日,微風送爽,樹影婆挲。松濤陣陣,如奏樂迎客。500 m2健身廣場,和休息涼亭為老年人及退休干部晨練打太極拳、鍛煉身體的場所,同時為空閑之余老年人進行琴棋書畫活動的場所,便于他們自娛自樂,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熙養天年之樂土。廣場四周上層植物種植有華棕(Washingtoniafilifer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白千層(MelaleucaleucadendraLinn),中層種有:黃花槐(SophoraxanthanthaC.Y.Ma)、紅葉石楠(Photiniaserrulata)、紅楓(Acerpalmatum)、茶花(Camelliajaponica)、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夾竹桃(Neriumindicum),下層紅花繼木、杜鵑色塊和草皮把廣場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空間,讓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天然樂趣。
6.5文化休閑區
以東竺寺為中心和在環湖路建立“杭川十景”。
6.5.1東竺寺綠化景區
東竺寺周圍為大面積馬尾松林所覆蓋,林相單調無變化,改造以種植常綠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和綠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毛竹(P.heterocycla)為主,形成松、柏植物常青小區和竹林幽靜小區。體現佛家清靜、安寧環境。
6.5.2“杭川十景”綠化小區
“杭川十景”精選上杭歷史上典型十大景觀,采取浮雕、銅雕形式,配文字說明、簡述和詩詞,表現上杭歷史文化底蘊,植物配上分別不同浮雕和銅雕在兩旁和底層種植有茶花(Camelliajaponica)、櫻花(Prunusserrulat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等喬木,下層種有紅花繼木、八角金盤(Fatsiaoligocarpella)色塊和鋪設草皮,體現植物與雕像相配套,讓人們深切感受歷史、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公園植被景觀改造已經取得明顯色彩和空間上的
成效,但還應加強花境色彩研究和探索,著重加強植物色彩的重量、明度、和諧的面積比例搭配。要根據植物花期不同,四季色澤差異,研究探索不同植物花期花境,采用多年生花卉、色葉植物和生長緩慢的花灌木,否則將增加養護和更換的成本。應鞏固和提高公園綠化養護效果,加強公園植物養護,使之生長旺盛,達到良好的綠化美化效果,對喬木、灌木進行合理的肥水管理,科學剪裁,同時應加強病蟲害防治,以達到最佳植物景觀效果。
[1]胡平,黃宏霞,葉丹.城市小游園林景觀設計初探:以孝感新月園景觀設計為例[J].廣東園林,2014(2):12~15.
[2]劉楊,王浩.淺析長沙曉園公園植物造景[J].廣東園林,2014(2):55~58.
[3]陳信旺.南亞熱帶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方法的探討[J].林業勘察設計,2003(1):40~44.
[4]文藝,廖娟,鄧麗玲,等.基于生態效益和美學價值的校園植物景觀改造: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綠色科技,2016(9).
2016-06-13
黃日升(1967—),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生產及森林資源保護等各項林業工作。
TU986
A
1674-9944(2016)13-01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