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宏+吳雨桐



摘 要: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通過對各時期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設計問題的剖析,可以發現云南地域建筑發展脈絡總體上是各時期中國主流思想和方法在云南具體而微的反映。其演變中顯現出對建筑地區性和現代性的探索逐漸走向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實質上是中國建筑設計面臨現代化洗禮時呈現出來的“一體兩面”的表現。然而,這種模式仍是局限在地區性表層的形式操作——為地區(中國)建筑尋求一種合理的形式語言系統。要克服這種局限,只有立足地方真正的現實條件和問題,方可實現有意義的地區建筑研究和實踐創新。
關鍵詞:地域建筑;民族形式;演變脈絡;跨文化表達;云南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4-0100-09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一方面,云南地域建筑的發展深受中原和內地的影響,總體上呈現出類似的發展路徑,形成現代建筑中國式的表達的云南版本。另一方面,云南所處區位及特殊文化與中原不同,因而其發展軌跡也有所不同。在這種不同的發展軌跡中也呈現出云南建筑地域性的獨特品質,這些特定條件和獨特品質恰恰應該是云南地域建筑理性創新的基點。下文從七個方面對云南當代地方建筑特色創作的發展和演變進行系統梳理,對云南地域建筑發展的問題和規律進行總結。
一、中國正統古典復興建筑
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的傳教士也意識到:“建筑藝術對我們傳教的人,不只是美術問題,而實是吾人傳教的一種方法”[1]。為了更好地使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于是,在中國產生了西方古典與清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教會建筑樣式,也成為“中國式”建筑的起始,后來被定義為“西體中用”的模式。之后,第一代中國建筑師,大多數都有美國留學和巴黎美院折衷主義教育的背景。這時,所謂的“現代”建筑實際上是西方折衷主義樣式的傳統,但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手法更加純熟的運用,創造了許多構圖上的經驗和技巧,形成所謂“中體西用”的模式。
具體方法是將傳統宮殿樣式的屋頂、裝飾、基座等形式元素與西方古典復興樣式的平面及立面組合相結合,包括立面的三段式構圖關系、對建筑各部分體量及空間關系的處理、對整體到局部形式元素的比例及尺度的控制等。后來因經濟等因素的考量,在一些大體量和高層建筑上將大屋頂簡化為角檐起翹意象和立面簡潔的裝飾,或者去掉大屋頂只保留檐口和檐下裝飾等做法。
云南的“古典復興”建筑基本上也是“中體西用”模式的延續,這種模式隨著二三十年代內地大量產業和上海南京一帶建筑師的遷入而形成一些類似的建筑實踐,差別在于建筑規模的大小、類型的多寡、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的高下(見圖1)。這是一種由建筑有意識創造的“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筑樣式,但是這種類型的建筑建設相對復雜、造價昂貴,建設數量很少,基本是運用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一部分達官貴人的私人建筑之上。
二、外來建筑樣式的本地化
[JP+2]隨著1910年滇越鐵路的修建和云南各城市成為對東南亞通商口岸,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具有法國古典樣式風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法國在東南亞殖民樣式建筑逐漸和云南本地傳統漢式四合院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本地化的歌盧式”風格建筑。這類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越鐵路沿線各站點及主要城市,如昆明、個舊、蒙自等大中城市,以及云南與外省連接的商貿通道,如滇東北昭通等地。在建筑類型上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如火車站臺、海關、工廠,政府、銀行、郵政所辦公樓,高級商店、學校、醫院、教堂,以及達官貴人的官邸、住所、別墅等(見圖2)。另外,受這種建筑風潮的影響,也體現在更廣泛的城鄉地區富裕家庭的民居之上。建筑形式特點多數是一種在本地民居的傳統模式上增加一些西洋風格元素,如外墻的門樓、山墻、門窗,建筑檐口,內院的柱廊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筑師受到當時上海南京一帶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c-Deco)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現代風格的建筑創作。在昆明原市中心南屏街、南強街一帶,各種銀行商廈、商業建筑等現代時尚場所多采用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它們具有簡化的三段式劃分、以豎向開窗和豎向裝飾為主導的風格特征(見圖3)。相對而言,純粹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創作極少,但卻是出自當時國內著名建筑師之手。也有建筑設計把現代主義風格與傳統大屋頂形式相結合,如昆華中學(昆一中)老教學樓就是這種例子,但其屋頂似乎已脫落了宮殿式的形制,更像是具有歇山屋頂的云南傣族民居(見圖4),也算是對地方建筑特點的一種回應方式。
因而,云南大中城市的眾多近代建筑形式特點,既顯示出各種外來風格的影響,又是與本地建筑傳統相互融合的結果。實質上,這是傳統社會現代轉型過程在人居環境上的自然表現。
三、由正統民族形式轉向地方民間傳統
1949年以后,受蘇聯“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影響,尤其以北京十大建筑為代表,形成了新時期的“中體西用”模式的民族形式。在表現中國精神的三條途徑與結構有機結合的平面布置、屋頂輪廓、彩畫雕飾。的基礎上,梁思成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中國建筑傳統“九大特征”九大特征,即個別建筑物三部分組成:臺基、房屋、屋頂;平面布置上,圍繞庭院;木材結構;斗拱;舉折、舉架;曲線屋頂;色彩大膽;結構暴露;裝飾豐富。,后來簡化為四點:屋頂曲線及暴露梁架、豐富的院落空間、山水造園藝術、豐富的裝修效果[2]。
五十年代,在昆明同樣進行了十大建筑的設計,以殿式建筑的三段式來劃分建筑的外立面(見圖5)。將建筑劃分為須彌座、墻身、屋頂三段組成,裝飾主要集中在入口和屋檐。門廊采用雀替、額坊進行裝飾,頂層設束腰線;屋頂將坡屋頂簡化為平頂,挑檐口,檐下作霸王拳、額坊等裝飾。而墻面多用簡潔形式,通常是豎向的開窗,有的也巧妙地融入西洋建筑三段式的做法,形成比較合宜的比例尺度。但總的來說,如同這一時期全國主流的民族樣式設計,實際上是以正統漢族官式建筑作為原型,結合西方古典復興樣式比例尺度立面劃分的建筑設計手法,本質上是以“中華民族建筑特色”的“大傳統”作為設計的合理性基點。
摘 要: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通過對各時期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設計問題的剖析,可以發現云南地域建筑發展脈絡總體上是各時期中國主流思想和方法在云南具體而微的反映。其演變中顯現出對建筑地區性和現代性的探索逐漸走向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實質上是中國建筑設計面臨現代化洗禮時呈現出來的“一體兩面”的表現。然而,這種模式仍是局限在地區性表層的形式操作——為地區(中國)建筑尋求一種合理的形式語言系統。要克服這種局限,只有立足地方真正的現實條件和問題,方可實現有意義的地區建筑研究和實踐創新。
關鍵詞:地域建筑;民族形式;演變脈絡;跨文化表達;云南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4-0100-09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一方面,云南地域建筑的發展深受中原和內地的影響,總體上呈現出類似的發展路徑,形成現代建筑中國式的表達的云南版本。另一方面,云南所處區位及特殊文化與中原不同,因而其發展軌跡也有所不同。在這種不同的發展軌跡中也呈現出云南建筑地域性的獨特品質,這些特定條件和獨特品質恰恰應該是云南地域建筑理性創新的基點。下文從七個方面對云南當代地方建筑特色創作的發展和演變進行系統梳理,對云南地域建筑發展的問題和規律進行總結。
一、中國正統古典復興建筑
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的傳教士也意識到:“建筑藝術對我們傳教的人,不只是美術問題,而實是吾人傳教的一種方法”[1]。為了更好地使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于是,在中國產生了西方古典與清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教會建筑樣式,也成為“中國式”建筑的起始,后來被定義為“西體中用”的模式。之后,第一代中國建筑師,大多數都有美國留學和巴黎美院折衷主義教育的背景。這時,所謂的“現代”建筑實際上是西方折衷主義樣式的傳統,但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手法更加純熟的運用,創造了許多構圖上的經驗和技巧,形成所謂“中體西用”的模式。
具體方法是將傳統宮殿樣式的屋頂、裝飾、基座等形式元素與西方古典復興樣式的平面及立面組合相結合,包括立面的三段式構圖關系、對建筑各部分體量及空間關系的處理、對整體到局部形式元素的比例及尺度的控制等。后來因經濟等因素的考量,在一些大體量和高層建筑上將大屋頂簡化為角檐起翹意象和立面簡潔的裝飾,或者去掉大屋頂只保留檐口和檐下裝飾等做法。
云南的“古典復興”建筑基本上也是“中體西用”模式的延續,這種模式隨著二三十年代內地大量產業和上海南京一帶建筑師的遷入而形成一些類似的建筑實踐,差別在于建筑規模的大小、類型的多寡、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的高下(見圖1)。這是一種由建筑有意識創造的“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筑樣式,但是這種類型的建筑建設相對復雜、造價昂貴,建設數量很少,基本是運用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一部分達官貴人的私人建筑之上。
二、外來建筑樣式的本地化
[JP+2]隨著1910年滇越鐵路的修建和云南各城市成為對東南亞通商口岸,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具有法國古典樣式風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法國在東南亞殖民樣式建筑逐漸和云南本地傳統漢式四合院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本地化的歌盧式”風格建筑。這類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越鐵路沿線各站點及主要城市,如昆明、個舊、蒙自等大中城市,以及云南與外省連接的商貿通道,如滇東北昭通等地。在建筑類型上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如火車站臺、海關、工廠,政府、銀行、郵政所辦公樓,高級商店、學校、醫院、教堂,以及達官貴人的官邸、住所、別墅等(見圖2)。另外,受這種建筑風潮的影響,也體現在更廣泛的城鄉地區富裕家庭的民居之上。建筑形式特點多數是一種在本地民居的傳統模式上增加一些西洋風格元素,如外墻的門樓、山墻、門窗,建筑檐口,內院的柱廊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筑師受到當時上海南京一帶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c-Deco)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現代風格的建筑創作。在昆明原市中心南屏街、南強街一帶,各種銀行商廈、商業建筑等現代時尚場所多采用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它們具有簡化的三段式劃分、以豎向開窗和豎向裝飾為主導的風格特征(見圖3)。相對而言,純粹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創作極少,但卻是出自當時國內著名建筑師之手。也有建筑設計把現代主義風格與傳統大屋頂形式相結合,如昆華中學(昆一中)老教學樓就是這種例子,但其屋頂似乎已脫落了宮殿式的形制,更像是具有歇山屋頂的云南傣族民居(見圖4),也算是對地方建筑特點的一種回應方式。
因而,云南大中城市的眾多近代建筑形式特點,既顯示出各種外來風格的影響,又是與本地建筑傳統相互融合的結果。實質上,這是傳統社會現代轉型過程在人居環境上的自然表現。
三、由正統民族形式轉向地方民間傳統
1949年以后,受蘇聯“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影響,尤其以北京十大建筑為代表,形成了新時期的“中體西用”模式的民族形式。在表現中國精神的三條途徑與結構有機結合的平面布置、屋頂輪廓、彩畫雕飾。的基礎上,梁思成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中國建筑傳統“九大特征”九大特征,即個別建筑物三部分組成:臺基、房屋、屋頂;平面布置上,圍繞庭院;木材結構;斗拱;舉折、舉架;曲線屋頂;色彩大膽;結構暴露;裝飾豐富。,后來簡化為四點:屋頂曲線及暴露梁架、豐富的院落空間、山水造園藝術、豐富的裝修效果[2]。
五十年代,在昆明同樣進行了十大建筑的設計,以殿式建筑的三段式來劃分建筑的外立面(見圖5)。將建筑劃分為須彌座、墻身、屋頂三段組成,裝飾主要集中在入口和屋檐。門廊采用雀替、額坊進行裝飾,頂層設束腰線;屋頂將坡屋頂簡化為平頂,挑檐口,檐下作霸王拳、額坊等裝飾。而墻面多用簡潔形式,通常是豎向的開窗,有的也巧妙地融入西洋建筑三段式的做法,形成比較合宜的比例尺度。但總的來說,如同這一時期全國主流的民族樣式設計,實際上是以正統漢族官式建筑作為原型,結合西方古典復興樣式比例尺度立面劃分的建筑設計手法,本質上是以“中華民族建筑特色”的“大傳統”作為設計的合理性基點。
摘 要: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通過對各時期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設計問題的剖析,可以發現云南地域建筑發展脈絡總體上是各時期中國主流思想和方法在云南具體而微的反映。其演變中顯現出對建筑地區性和現代性的探索逐漸走向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實質上是中國建筑設計面臨現代化洗禮時呈現出來的“一體兩面”的表現。然而,這種模式仍是局限在地區性表層的形式操作——為地區(中國)建筑尋求一種合理的形式語言系統。要克服這種局限,只有立足地方真正的現實條件和問題,方可實現有意義的地區建筑研究和實踐創新。
關鍵詞:地域建筑;民族形式;演變脈絡;跨文化表達;云南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4-0100-09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一方面,云南地域建筑的發展深受中原和內地的影響,總體上呈現出類似的發展路徑,形成現代建筑中國式的表達的云南版本。另一方面,云南所處區位及特殊文化與中原不同,因而其發展軌跡也有所不同。在這種不同的發展軌跡中也呈現出云南建筑地域性的獨特品質,這些特定條件和獨特品質恰恰應該是云南地域建筑理性創新的基點。下文從七個方面對云南當代地方建筑特色創作的發展和演變進行系統梳理,對云南地域建筑發展的問題和規律進行總結。
一、中國正統古典復興建筑
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的傳教士也意識到:“建筑藝術對我們傳教的人,不只是美術問題,而實是吾人傳教的一種方法”[1]。為了更好地使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于是,在中國產生了西方古典與清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教會建筑樣式,也成為“中國式”建筑的起始,后來被定義為“西體中用”的模式。之后,第一代中國建筑師,大多數都有美國留學和巴黎美院折衷主義教育的背景。這時,所謂的“現代”建筑實際上是西方折衷主義樣式的傳統,但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手法更加純熟的運用,創造了許多構圖上的經驗和技巧,形成所謂“中體西用”的模式。
具體方法是將傳統宮殿樣式的屋頂、裝飾、基座等形式元素與西方古典復興樣式的平面及立面組合相結合,包括立面的三段式構圖關系、對建筑各部分體量及空間關系的處理、對整體到局部形式元素的比例及尺度的控制等。后來因經濟等因素的考量,在一些大體量和高層建筑上將大屋頂簡化為角檐起翹意象和立面簡潔的裝飾,或者去掉大屋頂只保留檐口和檐下裝飾等做法。
云南的“古典復興”建筑基本上也是“中體西用”模式的延續,這種模式隨著二三十年代內地大量產業和上海南京一帶建筑師的遷入而形成一些類似的建筑實踐,差別在于建筑規模的大小、類型的多寡、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的高下(見圖1)。這是一種由建筑有意識創造的“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筑樣式,但是這種類型的建筑建設相對復雜、造價昂貴,建設數量很少,基本是運用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一部分達官貴人的私人建筑之上。
二、外來建筑樣式的本地化
[JP+2]隨著1910年滇越鐵路的修建和云南各城市成為對東南亞通商口岸,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具有法國古典樣式風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法國在東南亞殖民樣式建筑逐漸和云南本地傳統漢式四合院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本地化的歌盧式”風格建筑。這類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越鐵路沿線各站點及主要城市,如昆明、個舊、蒙自等大中城市,以及云南與外省連接的商貿通道,如滇東北昭通等地。在建筑類型上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如火車站臺、海關、工廠,政府、銀行、郵政所辦公樓,高級商店、學校、醫院、教堂,以及達官貴人的官邸、住所、別墅等(見圖2)。另外,受這種建筑風潮的影響,也體現在更廣泛的城鄉地區富裕家庭的民居之上。建筑形式特點多數是一種在本地民居的傳統模式上增加一些西洋風格元素,如外墻的門樓、山墻、門窗,建筑檐口,內院的柱廊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筑師受到當時上海南京一帶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c-Deco)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現代風格的建筑創作。在昆明原市中心南屏街、南強街一帶,各種銀行商廈、商業建筑等現代時尚場所多采用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它們具有簡化的三段式劃分、以豎向開窗和豎向裝飾為主導的風格特征(見圖3)。相對而言,純粹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創作極少,但卻是出自當時國內著名建筑師之手。也有建筑設計把現代主義風格與傳統大屋頂形式相結合,如昆華中學(昆一中)老教學樓就是這種例子,但其屋頂似乎已脫落了宮殿式的形制,更像是具有歇山屋頂的云南傣族民居(見圖4),也算是對地方建筑特點的一種回應方式。
因而,云南大中城市的眾多近代建筑形式特點,既顯示出各種外來風格的影響,又是與本地建筑傳統相互融合的結果。實質上,這是傳統社會現代轉型過程在人居環境上的自然表現。
三、由正統民族形式轉向地方民間傳統
1949年以后,受蘇聯“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影響,尤其以北京十大建筑為代表,形成了新時期的“中體西用”模式的民族形式。在表現中國精神的三條途徑與結構有機結合的平面布置、屋頂輪廓、彩畫雕飾。的基礎上,梁思成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中國建筑傳統“九大特征”九大特征,即個別建筑物三部分組成:臺基、房屋、屋頂;平面布置上,圍繞庭院;木材結構;斗拱;舉折、舉架;曲線屋頂;色彩大膽;結構暴露;裝飾豐富。,后來簡化為四點:屋頂曲線及暴露梁架、豐富的院落空間、山水造園藝術、豐富的裝修效果[2]。
五十年代,在昆明同樣進行了十大建筑的設計,以殿式建筑的三段式來劃分建筑的外立面(見圖5)。將建筑劃分為須彌座、墻身、屋頂三段組成,裝飾主要集中在入口和屋檐。門廊采用雀替、額坊進行裝飾,頂層設束腰線;屋頂將坡屋頂簡化為平頂,挑檐口,檐下作霸王拳、額坊等裝飾。而墻面多用簡潔形式,通常是豎向的開窗,有的也巧妙地融入西洋建筑三段式的做法,形成比較合宜的比例尺度。但總的來說,如同這一時期全國主流的民族樣式設計,實際上是以正統漢族官式建筑作為原型,結合西方古典復興樣式比例尺度立面劃分的建筑設計手法,本質上是以“中華民族建筑特色”的“大傳統”作為設計的合理性基點。
摘 要: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通過對各時期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設計問題的剖析,可以發現云南地域建筑發展脈絡總體上是各時期中國主流思想和方法在云南具體而微的反映。其演變中顯現出對建筑地區性和現代性的探索逐漸走向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實質上是中國建筑設計面臨現代化洗禮時呈現出來的“一體兩面”的表現。然而,這種模式仍是局限在地區性表層的形式操作——為地區(中國)建筑尋求一種合理的形式語言系統。要克服這種局限,只有立足地方真正的現實條件和問題,方可實現有意義的地區建筑研究和實踐創新。
關鍵詞:地域建筑;民族形式;演變脈絡;跨文化表達;云南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4-0100-09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對于地域建筑的現代表達一直是中國建筑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然而卻鮮有對云南地域特色建筑創作發展的系統梳理和總結。一方面,云南地域建筑的發展深受中原和內地的影響,總體上呈現出類似的發展路徑,形成現代建筑中國式的表達的云南版本。另一方面,云南所處區位及特殊文化與中原不同,因而其發展軌跡也有所不同。在這種不同的發展軌跡中也呈現出云南建筑地域性的獨特品質,這些特定條件和獨特品質恰恰應該是云南地域建筑理性創新的基點。下文從七個方面對云南當代地方建筑特色創作的發展和演變進行系統梳理,對云南地域建筑發展的問題和規律進行總結。
一、中國正統古典復興建筑
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的傳教士也意識到:“建筑藝術對我們傳教的人,不只是美術問題,而實是吾人傳教的一種方法”[1]。為了更好地使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于是,在中國產生了西方古典與清代宮殿屋頂相結合的教會建筑樣式,也成為“中國式”建筑的起始,后來被定義為“西體中用”的模式。之后,第一代中國建筑師,大多數都有美國留學和巴黎美院折衷主義教育的背景。這時,所謂的“現代”建筑實際上是西方折衷主義樣式的傳統,但他們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手法更加純熟的運用,創造了許多構圖上的經驗和技巧,形成所謂“中體西用”的模式。
具體方法是將傳統宮殿樣式的屋頂、裝飾、基座等形式元素與西方古典復興樣式的平面及立面組合相結合,包括立面的三段式構圖關系、對建筑各部分體量及空間關系的處理、對整體到局部形式元素的比例及尺度的控制等。后來因經濟等因素的考量,在一些大體量和高層建筑上將大屋頂簡化為角檐起翹意象和立面簡潔的裝飾,或者去掉大屋頂只保留檐口和檐下裝飾等做法。
云南的“古典復興”建筑基本上也是“中體西用”模式的延續,這種模式隨著二三十年代內地大量產業和上海南京一帶建筑師的遷入而形成一些類似的建筑實踐,差別在于建筑規模的大小、類型的多寡、設計水平和建設質量的高下(見圖1)。這是一種由建筑有意識創造的“中國風格”的現代建筑樣式,但是這種類型的建筑建設相對復雜、造價昂貴,建設數量很少,基本是運用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一部分達官貴人的私人建筑之上。
二、外來建筑樣式的本地化
[JP+2]隨著1910年滇越鐵路的修建和云南各城市成為對東南亞通商口岸,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具有法國古典樣式風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法國在東南亞殖民樣式建筑逐漸和云南本地傳統漢式四合院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本地化的歌盧式”風格建筑。這類建筑主要分布在滇越鐵路沿線各站點及主要城市,如昆明、個舊、蒙自等大中城市,以及云南與外省連接的商貿通道,如滇東北昭通等地。在建筑類型上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如火車站臺、海關、工廠,政府、銀行、郵政所辦公樓,高級商店、學校、醫院、教堂,以及達官貴人的官邸、住所、別墅等(見圖2)。另外,受這種建筑風潮的影響,也體現在更廣泛的城鄉地區富裕家庭的民居之上。建筑形式特點多數是一種在本地民居的傳統模式上增加一些西洋風格元素,如外墻的門樓、山墻、門窗,建筑檐口,內院的柱廊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筑師受到當時上海南京一帶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c-Deco)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現代風格的建筑創作。在昆明原市中心南屏街、南強街一帶,各種銀行商廈、商業建筑等現代時尚場所多采用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它們具有簡化的三段式劃分、以豎向開窗和豎向裝飾為主導的風格特征(見圖3)。相對而言,純粹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創作極少,但卻是出自當時國內著名建筑師之手。也有建筑設計把現代主義風格與傳統大屋頂形式相結合,如昆華中學(昆一中)老教學樓就是這種例子,但其屋頂似乎已脫落了宮殿式的形制,更像是具有歇山屋頂的云南傣族民居(見圖4),也算是對地方建筑特點的一種回應方式。
因而,云南大中城市的眾多近代建筑形式特點,既顯示出各種外來風格的影響,又是與本地建筑傳統相互融合的結果。實質上,這是傳統社會現代轉型過程在人居環境上的自然表現。
三、由正統民族形式轉向地方民間傳統
1949年以后,受蘇聯“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的影響,尤其以北京十大建筑為代表,形成了新時期的“中體西用”模式的民族形式。在表現中國精神的三條途徑與結構有機結合的平面布置、屋頂輪廓、彩畫雕飾。的基礎上,梁思成在解放前就提出了中國建筑傳統“九大特征”九大特征,即個別建筑物三部分組成:臺基、房屋、屋頂;平面布置上,圍繞庭院;木材結構;斗拱;舉折、舉架;曲線屋頂;色彩大膽;結構暴露;裝飾豐富。,后來簡化為四點:屋頂曲線及暴露梁架、豐富的院落空間、山水造園藝術、豐富的裝修效果[2]。
五十年代,在昆明同樣進行了十大建筑的設計,以殿式建筑的三段式來劃分建筑的外立面(見圖5)。將建筑劃分為須彌座、墻身、屋頂三段組成,裝飾主要集中在入口和屋檐。門廊采用雀替、額坊進行裝飾,頂層設束腰線;屋頂將坡屋頂簡化為平頂,挑檐口,檐下作霸王拳、額坊等裝飾。而墻面多用簡潔形式,通常是豎向的開窗,有的也巧妙地融入西洋建筑三段式的做法,形成比較合宜的比例尺度。但總的來說,如同這一時期全國主流的民族樣式設計,實際上是以正統漢族官式建筑作為原型,結合西方古典復興樣式比例尺度立面劃分的建筑設計手法,本質上是以“中華民族建筑特色”的“大傳統”作為設計的合理性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