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清
沒有特色旅游就沒有畬村巨變
——寧德市蕉城區上金貝畬族村發展側記
謝世清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特色村寨”“挖掘畬族文化,留住濃濃鄉愁”……在通往上金貝的路上豎起了一塊塊巨幅標語。車子沿著盤山公路埋頭向前,掠過郁郁蔥蔥的草木和頻閃頻現的薄霧,路兩邊經過多年保護而留存至今的亞熱帶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林中古木參天,樹影婆娑,蒼藤古樹縱橫交錯,奇花異草遍野叢生。路到盡頭,豁然開朗,一座古樸的牌樓矗立眼前,抬頭望去,牌樓上書“中華畬家寨”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穿過牌樓,景色大不相同。映入眼簾的是雕刻在大石之上三個草書大字“畬家寨”,沿著地勢,錯落有致白墻黛瓦的屋舍阡陌在荷花池邊,擺布出安適的生活氣,清澈的荷花池里忽隱忽現地被紅白顏色的荷花點綴掩映下泛著碧綠的光,恍若世外桃源。
上金貝畬族村距蘇區寧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歷史、革命歷史的全畬族村落。這里自然環境優越,畬族風情濃郁,有良好的植被景觀和自然田園風光,并在天象、地文等景觀上具有特色。村內廣布天然野果和野生中草藥資源。景區內開發有葡萄溝、觀賞荷花池,向日葵、畬藥、蜜柚、茶葉等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和農事體驗區。由于溫差相對大,造就了其天象景觀的氣象萬千、變幻多彩,日出日落也是本景區的瑰麗景觀特色。《八閩通志》記載有金貝十奇:盤陀石、烏石馬、涌金尺、靈響石、潛麟沼、雙石屏、碧水簾、蒙泉井、長老巖、祥云巖。
畬族,是中華56個民族中充滿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畬族有“三寶”即祖圖、族譜、龍首杖。此外,充滿魅力的畬歌、服飾、銀飾、舞蹈,也是畬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上金貝畬家寨保留的畬族古文化、古民居、古文物,能夠為前來的游客,展現古老而神奇的畬族風情。
此處的建文帝陵,是不得不去的旅游景點。該墓規模宏大,祭臺、塔形制非僧非俗,整體格局如同龍椅,處處體現了隱忍風格,不見落款年號。近年來,古墓進行了修整,很多對歷史有著濃厚情感的人都會前往上金貝欣賞千年古墓。離建文帝陵不遠處,與“明建文帝”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古寺金貝禪寺,剛剛重建完畢。據當時干部介紹,金貝寺也叫金鄁寺,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比寧德建縣還早79年。2008年初,這里因發現“明建文帝陵寢”而聞名全國,據歷史學家推測,這里可能是建文帝出家處。他們說,金貝禪寺重建規劃占地約60畝,投資4000多萬元,仿造唐代風格,與之一起興建的用于收藏關于建文帝研究成果的建文書院也一并落成。

蕉城區金涵畬族鄉上金貝村畬族歌會-翠嶺放歌(攝于2008年8月22日)
建設民族特色村寨,重在特色,貴在特色。只有保護特色、彰顯特色,才能把特色轉化為優勢、轉化為資源、轉化為效益。上金貝村在保護建設特色村寨工作中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在提升內涵上下功夫,在整合優化上下功夫,在宣傳推介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畬家寨”民族特色品牌。一是建設畬族風情街。按照畬族風情街的建設要求,集畬族“農家樂”、畬族特色產品展銷、畬家接待賓館為一體,對全村26座古民居一一登記入冊進行改造和修繕,在改修過程中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既注重原生態保護和傳承,建筑風格和建筑符號予以保護,保存畬族民居建筑的本來風貌,又注意吸收先進的建筑理念,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打造畬家美食村。利用村里擁有的“菅粽”“烏米飯”“糍粑”“畬家酒”等名聞遐邇的傳統特色食品,成立上金貝畬族美食協會,不定期舉辦美食交流會,評選傳統美食和特色小吃。通過大力挖掘畬族傳統特色美食,使用地道食材,保持傳統風味,深受游客青睞。三是展演畬族傳統節目。依托民族文化元素保存較好,獨具畬族文化資源優勢,舉辦“三月三歌會”等活動,展演“畬族婚嫁”“上刀山、下火海”“起云樓”“竹桿舞”“奶娘踩罡”以及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小說歌”等畬族特色傳統節目,吸引各地游客觀光體驗。四是發展綠色休閑旅游。保護后山原始森林,掛牌保護古樹、名樹,引進各種珍貴果樹和名貴花草,開發建設刺葡萄溝、荷花池、櫻花谷、畬家百草園等系列農業觀光園景點。建設休閑景觀湖、森林步道、休憩亭等設施,提供“森林氧吧”。
通過不斷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引導農民建成“農家樂”5家,農產品銷售攤點2個,農家便利店5家,畬家接待賓館1家52個床位,停車場2個可停小車200部、大巴40部。該村已與旅行社對接,實現日均接待各地游客300多人次,高峰期每天近4000人次。目前,全村群眾收入大為增加,社會事業明顯進步,全體村民不出村就能在村里找到工作。2005年全村有貧困戶18戶63人,占村總人口的21%;全村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11%,初、高中畢業生僅14人。到2015年,全村僅有2人因身體殘疾無法就業列入低保范圍;有專業技術人員48名,中學生27人,大學生2名,全村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畬族新型農民越來越多,村民們都過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2007年以來,上金貝村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合畬族散居省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有效模式和途徑。短短幾年,該村從原來封閉落后、觀念保守、產業單一、收入低下的貧困山村,一躍成為民族特色文化與產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014年這個僅有82戶303人家的小山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 2860元增加到14800元,村財收入從2005年的“零財政”增加到35萬多元。上金貝村先后獲得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國家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試點村、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少數民族示范村、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四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和“寧德市十大最美鄉村”等稱號。原國家民委主要領導楊傳堂、楊晶對上金貝村圍繞新農村建設示范園、畬族村寨風情園和郊區生態休閑園的“三園”目標,建設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表示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中共福建省委歷任主要領導盧展工、孫春蘭、尤權和國家民委副主任丹朱昂奔等先后蒞臨調研,對上金貝村發展鄉村旅游,增加群眾經濟收入,促進村寨發生深刻變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如今這個大山深處的畬族村莊干凈整潔,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鄉村干部自豪地說,下一步,我們將更積極地支持和推動特色村寨保護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深化內涵、提升層次,繼續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及村財雙增收,力爭到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村財收入超百萬元;著力推進“三園”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畬家寨”特色品牌;著力完善旅游設施,挖掘旅游資源,積極爭創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努力把上金貝畬村打造成“全國畬族第一村”,使之在全省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建設中發揮出更大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讓“畬家寨”石碑,更成了村民的驕傲。
(作者:福建省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