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us
你看起來那么平靜,那么溫和,那么忍耐,大風大浪里就算栽了跟斗,也從不抗爭,那么易如反掌的樣子,自然可以把你圈禁在他的籠子里。他高興的時候,你陪他高興,他不高興的時候,你陪他不高興。而他從來不需要問你高不高興,因為你對他的態度,從來都是一面鏡子,照著你和他的關系,經久綿長。
你是否過度討好他人,失去了自我界限
“寢室室友平時人品不好,總喜歡在背后算計,所以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誰都不幫她,她求到我,我也不想幫,可是不好意思不幫。”人家都好意思不幫,為什么她就做不到呢?她說,因為自己善良,總是受不了別人受苦,一旦看到別人遇到困難,自己不幫就覺得良心上過不去。可要是幫了,自己心里也覺得不是滋味,很難受,畢竟那是傷害過自己的人。這些不懂得拒絕的人,總是被這些事逼到角落上,怎么選擇都是難過。
像這種默默忍受委屈,只知道訴苦,訴苦后一切照舊的人,被叫做“包子”。包子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不會拒絕別人。哪怕在一般人看來只是一個簡單的說個“不”字的小事,對于某些人都是要命的事。最明顯的發生在我們與領導、老師、父母相處中,也會強烈地發生在我們與伴侶、情人或朋友間。年幼時期,我們把對自己的愛和認同的主動權交給了父母、老師和其他長輩等,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妥協自己,讓自己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來得到愛、關心和認同。
久而久之,我們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此,我們日漸積累的恐懼和羞愧是如此強烈,以至于我們在成人時失去了表達真實想法和說“不”的能力和力量。說“不”只會給我們帶來壓力以及退縮感。
為何不反抗,不敢拒絕的人,他們到底在害怕什么?
曾經有位已婚女士因為忘記叫老公起床,導致他遲到了,他起床后就破口大罵,女士幫他遞衣服、收電腦,他最后摔門而出,女士卻依然下樓給他送傘。他下班回家后像一切都沒發生一樣,慢慢地女士也接受了他漠視的態度,和往常一樣的吃飯聊天。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感覺自己是如此的可憐,為什么會坦然接受他的行為,為什么會把這種傷害作為生活的常態并習以為常?
她們害怕改變。
那位忍受老公辱罵的妻子,害怕離婚。那位忍受朋友刻薄的女孩,害怕失去唯一的朋友。他們覺得改變等于未知,未知等于危險。這種發自內心的,對于生活的膽怯和無能,讓他們寧愿選擇屈服于目前任何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去做反抗。他們總以為用忍耐就能換來對方的一點同情,從而息事寧人。但結果永遠是事與愿違。人性的惡,在被縱容和不加遏制的情況下會走得無限遠。
她們害怕被否定。
那些老好人們通常都有較高的道德標準,他們輕視自己的感受,一味的奉獻自己,卻并非是毫無所求,他們求的是別人的承認和自己道義上的圓滿,并且為此沾沾自喜。這個世界,永遠是有人活得爽,有人活得憋屈。即使在相同資源的情況下,同樣拿一手相同的牌,不同的性格也能打出不同的結果。誰都想活得爽,誰都不愿意憋屈,人在世界上有兩大義務,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慣別人的臭毛病。想要的都爭取,不想要的斷然拒絕。活得坦蕩,心中沒有恐懼,恐懼就鉆不進來
她們害怕失敗。
不拒絕,往往并非善良,癥結往往在缺乏自信上。他們認為,拒絕意味著激怒對方,而激怒對方意味著將不被對方接受,不被對方接受的結果就是證明自己失敗。其實這就是一個自覺很失敗的人,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來證明自己不失敗,卻因為習慣性的取悅別人,毫無原則,更容易被人群忽視、漠視和侵犯,給自己內心帶來了強烈的焦慮和沖突,反而會讓本來就不多的自信心遭遇更加沉重的打擊,活得更加失敗了。這是一個死循環,而且越走下去這個死結就打得越緊。
別人對你的態度,是你允許的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場拔河比賽,勢均力敵的感覺最好,你獲得尊重,他獲得欣賞。如果有一個人太過于軟弱,那么這一場比賽,出場就結束了,因為另一個人根本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把你打倒。而你的力量,決定著這場比賽里,如果輸贏,彼此是否都光彩無比。林徽因有一句話是: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不常常妥協,不沉默不語,不沉重地走一路,要生動而有靈氣,隨時高興,隨時難過。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一定要有態度。因為你的態度,決定別人對你的態度.
所有讓你反感的事,你都義正言辭地提出來;所有讓你討厭的事,你都盡力尋求一切幫助;所有讓你不愉快的事,在沒有觸犯法律之下,要養成一種驅逐力。那不僅僅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原則。不要小看自己在每一件事上的態度,因為很有可能決定著未來別人對你的態度。不要小瞧每一次山雨欲來風滿樓時的自己,你的每一次抗爭就算沒有結果,但也一定是有用的。逆來順受,從來不會讓事情變好,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糟糕。
拒絕小技巧:
1、保持簡單回應,如果你要拒絕,堅決而直接。使用短語如:“感謝你看得起我,但現在不方便”或”對不起,我不能幫忙。”嘗試用你的身體語言強調不,不需過分道歉,記住,你不需允許才能拒絕。
2、給自己一些時間。打破“是”循環,在空閑時考慮考慮,你會更有信心地拒絕。
3、考慮一項妥協方案。如果你要同意這項請求,才采取這方法,但用限的時間或能力做。
4、區分拒絕與排斥。記得你是拒絕請求,而不是排斥一個人。通常人們都會明白,你有拒絕的權利,就像是他們有權利要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