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洛帶古鎮位于成都東郊龍泉驛區,相傳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內,而更名為“落帶”,后又演變為洛帶。至今八角井遺跡猶存,位于古街的燃燈寺旁。
明末清初,戰爭的烽煙波及到天府之國,四川人口銳減,十室九空,大量的湖廣人源源不斷移民過來。他們在洛帶繁衍生息,綿延數百年,如今洛帶的古街上還能找到移民的歷史遺存,這就是洛帶古鎮特有的會館文化。小小的洛帶古鎮,僅有三條古街,卻匯聚了廣東、江西、湖廣和川北四個會館。在過去的若干年里,會館是宗親聯系的紐帶。族長們定期把宗親召集起來,處理宗族內的大小事務,懲惡揚善,扶貧濟困。雖然移民們離鄉背井,在新的土地安居樂業,但是他們的語言、風俗和文化卻保存了下來。
背井離鄉,在國人骨子里來說,是最不愿意發生的事。因為遠離祖居地,這讓人覺得有一種漂泊感。每逢佳節倍思親,洛帶人的思鄉情結,在他們的飲食上也展現出來,傷心涼粉就是其中的代表。到此旅行過的驢友們都認為,到洛帶鎮,如果不吃上一碗傷心涼粉就算白來了。也許是吃著涼粉想起了遠方的親人,也許是涼粉的配料太辣,反正當地人是邊吃涼粉便落淚,堪稱是傷心涼粉的神奇之處。
這種涼粉,其實四川鄉下的主婦們都會做。昔日每到秋冬季節,就是蔬菜淡季,為了改善伙食,涼粉這類小吃就出現了。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盤石磨,平時放在角落里灰頭土臉的,一到磨涼粉時就派上了用場。做涼粉前,先把石磨安在院壩里的磨架上清洗干凈,然后把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漿。推石磨磨米漿通常是父親和母親合作完成的,父親用手握住上扇石磨的磨把,緩緩地順時針旋轉,母親就陸續地把大米混合著水一勺一勺地從磨眼里灌進去,乳白色的米漿慢慢地就從上下石磨的咬合處滲出來,通過導流槽匯聚到桶里。
隨后母親將米漿倒在鐵鍋里,用旺火將米漿熬沸,然后以小火熬煎,并用一木棒在鍋中不斷攪動。這時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灰水緩緩注進鍋中,使米漿凝固,接著用小火再熬一下,同時不斷攪動,以防煳鍋。當用鍋鏟挑起一點米漿,其黏度恰好處在似滴非滴狀態,表示火候已到,應及時舀出,盛在瓷盆中,然后,讓其自然涼透后即可。
傷心涼粉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是調料里面卻大有玄機。國慶大假,我們一家人到洛帶古鎮旅游,匆匆地閑逛一番之后,直奔廣東會館附近的傷心涼粉總店來嘗鮮。慕名而來的游客換了一茬又一茬,大家都是沖著傷心涼粉的名頭來的。服務員用竹匾給我們上菜,每人一碗傷心涼粉,一碗開心冰粉。兩份涼粉均切成薄薄的長條狀,一碗黃色,一碗白色,晶瑩剔透,讓人不忍下口。涼粉上都撒著鮮紅的小米辣,綠白相間的蔥節,碗底墊著花生米、花椒粒、蒜泥等調味料。小小一碗傷心涼粉,據說要放13種作料才上桌,哪些先放,哪些后放也有講究。傷心涼粉清香四溢,吃起來麻辣味十足,讓人涕淚橫流卻又不忍罷手。
吃完傷心涼粉,再去吃開心冰粉,似乎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對味蕾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這正是洛帶人推崇的生活態度,“奮斗不怕傷心,幸福但求開心。”想不到一碗傷心涼粉,也蘊含著他們微妙的做人原則。開心就好,奮斗就好,只要曾經努力,那么就無怨無悔。生活,的確應該這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