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
【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引發城市內澇的幾點原因。分析了水文資料如實報道的意義;討論了城市硬化路面對地面徑流產生的影響;研究了城市排水不暢的原因。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詳細報道降雨資料,建立一個由降雨資料、城市道路硬化率(降雨徑流系數)、城市排水管路系統(承載能力)構成的模型;盡量增加透水路面面積;整修或重建城市排水系統等措施。
【關鍵詞】城市內澇;水文資料;硬化路面;排水管路
1 研究背景
城市內澇是由于強降雨或連續性降雨,導致城市內部排水不暢,道路積水,從而引發財產損失的一種現象。每至夏季汛期,便會出現大量“水城”:2010年夏,濟南、長春等城市遭遇嚴重積水;2011年夏,連續強降雨導致武漢市內80幾處路段嚴重積水;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很多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受損,近80人遇難;2013年9月13日,上海遭遇連續強降雨,市內多個路段積水嚴重。2014年深圳兩次遭遇暴雨,城市積水嚴重,近2000輛汽車被淹,2人死亡;城市內澇出現的廣度和深度正在加大。
城市內澇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路段積水影響交通,破壞人們出行、工作計劃;損壞公共建筑設施,導致國民經濟的損失;威脅并直接損害人們財產、生命安全。可見,城市內澇問題是一個愈發嚴重且亟需去研究解決的大問題。
2 城市內澇問題的幾點思考
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內澇卻愈發嚴重,由此引發的現象及人們的思考愈發增多。對于城市內澇問題,談論以下問題:
2.1 公開的降雨資料是否真實
“(2016年)7月9日,突如其來的大雨,讓新鄉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降雨。截至當日19時,新鄉監測點雨量普遍超過400mm,衛濱區平原鄉最高數值達到了450.2mm。據了解,24小時降雨量達到250mm即為特大暴雨,新鄉此輪降雨突破了當地日降水歷史最高值”。以上報道是關于河南新鄉的一則降雨資料報道。由該報道可思考以下問題:
2.1.1 降雨量的描述不清
24小時降雨量達到250mm即為特大暴雨,以上提到的400mm及450.2mm均沒有強調為24小時降雨量,容易混淆。上述:“監測點雨量普遍超過400mm,最高數值達到了450.2mm”:究竟有多少點雨量超過了400mm,所占比例是多少;最高數值達到了450.2mm,僅僅是一個點,還是很多點達到了這個數值。這些表述不清楚,使人們對降雨量模糊不清。 “24小時降雨量達到250mm”是指所有監測點平均降雨量大于250mm。上述報道沒有說明白平均降雨量是否大于250mm。降雨資料的描述不清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人們對“內澇原因”的認識。
2.1.2 水文資料的真實
我國各地城市水文資料由水文部門監管,想拿到相關水文資料很難。這很大程度上質疑了水文資料的真實性,如上述降雨量的報道,屬于“模糊不清”的報道,無法傳遞真實信息。水文資料真實與否直接反應了內澇“責任人”是誰的問題。
2.2 城市內澇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1]
城市內部道路積水直接原因是排水管路系統不暢,這是“工程技術問題”。城市的“前身”是農村,農村的“前身”是荒郊;荒郊很難發生內澇。結論為:城市建設過程中,內澇出現了;近年來城市建設不斷加快,內澇問題亦愈發嚴重。顯然是“人為大于天災”。城市建設過程中,以下因素加劇了城市內澇:
2.2.1 城市的硬化路面
荒郊生長著花草樹木,暴雨降落后,雨水一部分快速下滲,一部分,由植被吸收,下滲、吸收飽和后(蓄滿產流)才會產生徑流;據有關數據,暴雨強度為10mm/s時,有9mm/s左右降雨下滲或被吸收,僅有1mm/s產生徑流,下滲系數為0.9,徑流系數為0.1,這種情況很難產生徑流。城市建設改變了一切:為了出行方便,清除了花草樹木;道路變成了不透水的“硬化路面”,據有關數據,暴雨強度為10mm/s時,只有1mm/s左右的降雨下滲或被吸收,有9mm/s產生徑流,下滲系數僅為0.1,徑流系數為0.9。結果是“人為”的提供了“自己”方便、改變了“天然蓄水庫”、產生了地面徑流。
2.2.2 城市排水管道的不達標
我國目前現狀,老城區排水管路年代久遠,管道腐蝕、堵塞及設計標準等導致排水達不到效果;近年來,由于房地產業的火熱,很多投資商為了利益大興土木,樓房拔地而起,賺取利益,地下的排水管道對房產商則是“有損無利”,所以用戶增多了,排水增多了,路面硬化增多了,排水系統卻原地不動,必然導致內澇的加劇。可見:是“人為”導致了排水管道的不暢[3-4]。
3 基于城市內澇問題的解決方案
3.1 水文資料應公開
水文資料反映了降雨強度,公開水文資料可以讓百姓、讓科研工作者真正了解氣候、降雨,認真分析水文現象;對于百姓生活、天氣預測都有好處;且水文資料公開可以避免由“人禍”向“天災”的“轉嫁”,真正去面對問題,然后才是解決問題。
3.2 減少城市地面徑流
可考慮以下途徑:
1)盡量增加透水路面的面積:比如停車場可采用透水停車場;盡量加大滲水路面的建設比例[4]。
2)將道路兩邊綠化帶改建成下凹式[4]:目前的綠化帶均是上凸式(即高于路面),改建成下凹式,路面形成的雨水徑流會有部分匯入綠化帶,發揮對雨水的下滲、截留、滯蓄的作用。
3)加強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設:推進綠色建筑、生態小區建設,加強城市雨水調蓄工程建設[5-6]。
3.3 加強城市排水管道建設
1)加強對老城區排水管道的維修、維護工作:對于很多老城區,排水管道因腐蝕或堵塞等問題導致排水不暢,要加強維修、維護工作,要有專門工作人員進行長期的監管與定期的維護。對于不能滿足排水要求的排水系統要重新修建,以適應城市排水量[2,6]。
2)對于很多新興城市,要用政策將排水系統的修建納入強制范圍或與投資商利益掛鉤。以政策的形式規定,每個新建小區所增加的排水量、或是增加的道路硬化面積對排水管道帶來的影響,將這種影響量化為貨幣形式體現在排水管路的維修或是修建上。這需要一個排水管路影響評價體系的建立。
3)建立一個由降雨資料、城市道路硬化率(降雨徑流系數)、城市排水管路系統(承載能力)組成的模型,隨時記錄各量變化對城市內澇產生的影響變化,并在網上公開,以供老百姓查閱,同時成為一個監管部門[5]。
4 結論
本文主要討論了城市內澇問題的現狀,及引發城市內澇的幾點原因:強降雨(水文資料報道)、城市的硬化路面、城市排水管路問題。針對水文資料數據不清、城市路面硬化率過大、城市排水不暢等問題:提出了詳細報道降雨資料,建立網上公開模型以供監督;盡量增加透水路面面積;整修或重建城市排水系統等措施。
【參考文獻】
[1]鄧錫海.城市內澇問題管理研究[J].管理視野,2011(9):109.
[2]鮑慶,劉劍鋒.城市內澇問題分析及建議[J].水工業市場,2011(7):21-23.
[3]屈楷軒.城市內澇控制與排水管網規劃問題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6,32(5):63-64.
[4]白璐.城市內澇問題的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2,31(2):124-126.
[5]符博淵.城市內澇問題研究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5(1):12-14.
[6]張悅.關于城市暴雨內澇災害的若干問題和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10,26(16):41-42.
[責任編輯:田吉捷]